青年論壇/柳坤閎》一代真不如一代?
一代真不如一代?年輕人應培養換位思考及良好處事態度
文/柳坤閎(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大二)
為何說「一代不如一代」?
常言道:「一代不如一代。」是很常見的指責或恨鐵不成鋼,以台灣來說,「現在年輕人…」、「我們以前…」等類似的指責和批評,相信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不免讓人充滿壓力和擔憂,不過細細想來,現在2022年老人家對年輕人有諸多抱怨,難道1990年的年輕人就如此白璧無瑕、完美無缺嗎?如此貴古賤今的對比,或許人類並不是從近來才開始有了「一代不如一代」的想法,而是打從西元前就是這樣。
每個人都當過年輕人,透過人生的歷練、教訓和經驗,所以總是認為晚輩不如當年的自己,如果說這已經變成常態,那代表人類兩千多年來在許多重要能力和美德方面在逐漸走下坡,可在科技日新月異、交通和通訊便利的年代,許許多多重要發現、新奇發明橫空出世,每個時間點的人類,都比過去累積更多的科技、知識和藝術等,並且比過去有更普及的教育,較晚的人類社會似乎沒道理培育出素質較差的人類,那為甚麼我們常傾向於認為下一代較差?總是倚老賣老、對晚輩充滿意見和質疑呢?
科技的進步不代表人類素質的提升,目前也無界定素質的範圍和測量方式,所以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想法和觀念,並無確切的資料和數據,而是來自大腦的潛意識和心理上的不認同。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普朗可(John Protzko)和斯庫勒(Jonathan Schooler)認為「一代不如一代」這根深蒂固的觀念,來自某種重建記憶時出現的偏誤,當人類回憶過往時,大腦並不是重播以前錄好的記憶片段,而是用現有的元素重建過去情景。舉例來說就是:現在愛閱讀的人就容易回憶過去大家都愛閱讀,也就導致了勤奮努力的人會覺得年輕人好吃懶做;聰明的人會覺得年輕人愚蠢至極等。
社會因素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
隨著時代變遷,現代人的「食、衣、住、行、育、樂」已日新月異,常聽到有人感慨道:現在的員工和年輕人越來越難教,除此之外還嚴重缺乏態度,好比說以前員工會感謝老闆給予工作機會,但現在員工反而覺得,若沒有我在公司幫忙,老闆和公司不會如此一帆風順。在這與時間分秒必爭、物價橫飛、生活步調極快的年代,員工也漸漸缺乏了學習的態度、守時的觀念和虛懷若谷的心,多數員工不希望主管或老闆教他太多事情,因為這意味著領同樣的薪水,卻要做更多的事;以前的人對於遲到或做錯事,會勇於道歉和給出改過的承諾,現在的人卻一副滿不在乎、不以為意的樣子,而由於少子化的影響,許多小型企業、小店的老闆更是敢怒不敢言,因為一旦彼此不高興,或許員工明天就直接不來了,種種相處不愉快和觀念南轅北轍,使得新生代和前輩的相處出現隔閡和怨恨,「一代不如一代」這種怨言的種子逐漸萌芽。
而個人認為,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種:
少子化
在以前農村社會,一家生個四、五個小孩實屬家常便飯,所以在那個年代不是每個小孩想要甚麼,父母都有義務或能力去滿足,就算真的買了也是兄弟姊妹們平分,但現在許多家庭都只生一個小孩,玩具和資源都是獨享的情況下,從小就埋下了自私、不懂團隊合作的因子,再加上獨子、獨女家庭會有過度溺愛的問題,長期的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導致了現在年輕人的抗壓性、目標性和自主能力越來越差。
薪水凍漲
這幾十年來台灣的薪水漲幅,可以說是完全跟不上物價,因此在以前,只要父母其中一方有穩定收入,基本上都能養家糊口,但是現代所有的物品、食物幾乎都漲了快兩倍,導致父母雙方都得尋求工作,或其中一人身兼多職,才有辦法撐起一個家庭,在這種情況下,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造成孩子們的價值觀、想法和做人處事的態度,很多都是跟朋友學的,如不小心交到壞朋友、走上不歸路,就容易產生價值觀扭曲、反社會人格等現象。
學校禁止體罰
在以前上學期間,遲到、遲交作業和忤逆師長等行為是會被罰站或挨打的,甚至會被罰去跑操場、伏地挺身等等,個人高中時期,也曾做錯事被老師用木棍打手掌心、沒按時交作業被罰寫、出言不遜被老師叫去罰站,當下覺得很難受、很不服氣,但細細想來,不就是因為「適當」的體罰,才能讓我們「適時」導正一些錯誤的觀念和惡習嗎?然後在政府嚴禁體罰後,在這個環境下長大的學生,若同時又缺乏家庭教育,就容易變得目中無人、遲到也無所謂的樣子,但我們要知道,學校只是個保護傘,出了社會沒人教你;沒人給你第二次機會;也沒人會體諒你,許多大大小小的眉角、觀念和生活技巧,其實在學生時期就該學會或改正。
誘因太多
相比以前,現代的誘因實在太多,如若不慎,恐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在以前淳樸單純的社會,不要說智慧型手機了,就連網路也沒有的時代,放學、下班後,不是看書就是看電視調適心情、紓解壓力,但現代一隻智慧型手機搭配網路,就能讓你消磨、打發一整天的時間,導致許多人在上班的時間,總是心不在焉,越來越不喜歡加班是因為年輕人們覺得:打電動、追劇和聊天的休閒娛樂大於多賺那碎銀幾兩,更別說現代夜店、酒店、酒吧、網咖等等娛樂場所盛行,自然更難專注於學習和工作,是這人間煙火、燈紅酒綠,讓無數人自甘墮落、沉迷其中。
創業太容易
我們看了許多人白手起家的故事,且同時自命不凡,認為他人的成功我們可以複製或作為借鏡。有人認為現代創業太難了,店面太貴、創新的點子不多,也不是每個人都是科學家或工程師,能自主研發新產品或高科技,但事實卻正好相反,以前要開店都是實體店,付出的規劃和資金相對多,但在這網路四通八達的年代,越來越多工作是你在家裡就能創業的,門檻也相對降低很多,例如Youtube直播主、各大平台直播主、網路電商、電子書商等等,只要你有一技之長或娛樂大眾的技巧,甚至有些女生搔首弄姿,就能取得一定的觀眾和報酬,導致許多年輕人產生了「何必認真讀書、上班」的錯覺,在這種情況下,身為老闆或主管,又怎能期待員工放心思和拚勁在上那八小時的班呢?
網路是學習的天使,也是墮落的惡魔
為防止年輕人、莘莘學子們過於沉淪網路、荒廢學習,中國人大代表建議「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玩網路遊戲」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中國法規明定網路遊戲商只能在週五、週六、週日及法定假日的晚上8時至9時,提供未成年人1小時的網路遊戲服務,但近日有中國人大代表提議「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玩網路遊戲」,還要求所有網路遊戲都要設置人臉辨識,來防止未成年玩家登入遊戲。如此蠻不講理的法規,卻是有出奇的效果,如若成功遏止年輕人的懶散和貪玩,那麼兩岸年輕人的競爭力將有著天壤之別、高下立判,最後望塵莫及。
現代年輕人掌握了對他們而言最有效的溝通管道而不喜歡講電話,而前輩們則認為這是不認真、不禮貌,甚至對父母而言,想與孩子聯繫、想聽孩子的聲音,而不是透過聊天程式那些冰冷、沒有溫度的文字。世界衛生組織在2018年即將公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修訂版,欲納入「電玩失調症」,首次將電玩成癮行為正式列為精神疾病,而根據調查顯示,台灣12-18歲約有8%有網路、電玩成癮的風險,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餐廳裡一整桌的客人都在划手機,沒有人交談的怪異景象,如此「科技冷漠」的現象,印證了「科技使人生病」說法,你我可能都在科技中迷失。
規矩是上一代人決定的,人人皆有責任
我們總認為「一代不如一代」,或許是因為社會常規是前輩、祖先們定的,這讓下一代總比上一代容易犯錯,但道德並非始終如一,而是隨著時代變遷的。沒人喜歡受到批評,有時候年輕人會覺得老人食古不化;長輩們覺得年輕人不受教,實質上是因為我們在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因此沒有對等的話語權,加上中華文化中「敬老尊賢」的美德,因此多數情況下,年輕人們總是虛心聽教,心底則是有千百個不甘、不服。
回到「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個人認為確實是如此,但歸根究底造成這社會現象的主因,其實也是上一代的人們造成的,人類為了便利和享受,在科技高速發展的同時,卻忘了「物極必反」的反效果,為了方便發明了智慧型手機;為了放鬆、享受,許多娛樂場所高樓林立,使得多數年輕人終日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看似出生時就改無可改的社會環境和上一代人創造的舒適圈,讓我們隨波逐流,但所謂玩物喪志、玩人喪德,社會造就這樣的環境給我們,不代表我們要成為那樣的人,當身邊朋友沉溺遊戲、工作態度差勁,不代表我們要同流合汙,只要學會換位思考:當你今天是老闆,你會想請哪種員工?哪種員工會讓你在支付薪水時是心甘情願的?那麼那種人,就是你我努力追求的樣子,也是讓世間更美好的處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