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台灣能從雙亞戰爭中學到什麼?

台灣能從雙亞戰爭中學到什麼?

文/埃瑞克·陳《外交學者》總部位於日本的亞洲時事網站

導讀

近日,總部位於日本的《外交學者》(The Diplomat)雜誌在網站上刊載美國空軍顧問的文章,總結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戰爭的經驗教訓,為台灣國防出謀劃策。本文由觀察者網翻譯,謹供參考。

【文/埃瑞克·陳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這位台灣陸軍少校俯身在地圖上劃了一個弧形。「無人機的擴展航程已可以覆蓋這麼大的範圍,這意味著現在一切都成了目標。我們該如何防禦呢?」說完,他滿懷期待地看向我方代表團。

我方一位團員站了起來,臉上浮現出一絲騙人似的微笑。「好問題。但請允許我先陳述兩點,第一,你們的對手就是不用無人機也能打到你。第二,無人機是一種不對稱武器。是你們的對手來進攻你們——你們應該讓他們擔心如何防禦你們的無人機。」

這番話引來了一片竊竊私語。後來休息時,這位少校找到我。「那個人很好戰嗎,還是什麼?」——少校點頭微笑,想讓我同意他的看法。「不,她很現實,」我回答說。「現在事態已經發展到了不好戰反倒會很危險的地步。」這位少校看著我,一臉迷惑(可能他在琢磨是不是整個美國代表團都寧願在烈火中共進午餐)。

然而,最近剛結束的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戰爭,已經有力證明了我這位同事的建議是非常明智的。從衝突結束後發表的各種總結報告中,我發現了台灣軍方應該吸取的三個主要教訓。

開打無人機遊戲

在台海衝突的作戰想定中,制空權和制海權是最受關注的焦點。台灣的「整體防衛構想(ODC)」強調「濱海決勝,灘岸殲敵」,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表的文章則回應稱,解放軍將注重發動「聯合火力打擊」,大規模使用飛彈力量摧毀台灣的空防力量並癱瘓其防禦能力。

台灣「整體防衛構想」示意圖

然而,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戰爭所給出的最重要也是最明顯的教訓是,通過大規模使用無人機系統,地面部隊有可能在局部地區廉價複製強大空軍的部分作戰效能。

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來看亞塞拜然的例子。

亞塞拜然人在戰爭中使用了巡弋式炸彈(自殺式無人機)、帶有制導炸彈的中型攻擊無人機、配合火炮使用的偵察無人機,這些武器產生了毀滅性的殺傷效果。面對一個擁有堅固防禦工事的對手,亞塞拜然發起的無人機打擊嚴重損毀了亞美尼亞的固定指揮所、後勤中心和部隊集結地,極大削弱了亞美尼亞的防禦能力。

亞美尼亞的重裝甲部隊也享受到了同樣待遇,只是損失更大;亞美尼亞坦克在空曠地域沿著不難預測的行動路線向前推進,亞塞拜然無人機抓住機會摧毀或俘獲了約240輛坦克。摧毀亞美尼亞的裝甲和機械化部隊至關重要,這使得亞塞拜然輕裝特種部隊在炮兵支援下佔領了山區防禦要點「舒沙」,從而勝利結束了這場戰爭。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戰爭

如果解放軍成功登陸台灣,那麼台灣就將處於戰略防禦狀態。考慮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所具有的空中優勢,是否擁有能夠規避雷達搜索的小型無人機就可能意味著台灣軍隊是否擁有在解放軍高度脆弱時發起攻擊的能力,如果台軍沒有無人機那就只能在交戰時被動防禦。

中國人民解放軍將會像那些亞美尼亞人一樣被困在某一特定地域,拼死補充給養以維持其繼續進攻的能力,之後它們將沿著可預測的路線向台北推進。

與一開始就在海上摧毀其入侵船隊相比,這種情況實際更糟,因為一支建制不完整且又士氣低落的登陸部隊將無法輕易撤退,他們將一直吸引後方向其投送大量資源。如果美國海空軍摧毀了這支登陸部隊獲取後續補給的能力,那這支部隊基本上也就成了一枚棄子。

釋放欺騙誘餌

與台灣軍隊相比,解放軍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它能夠實施飛彈飽和精準攻擊。在過去十年裡,精準對地攻擊巡航飛彈和短程彈道飛彈大量擴散,這使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部隊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擁有彈種最多的飛彈部隊」,而且現在的火箭軍部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好地融入到了解放軍的戰區作戰行動中。

此前,二炮部隊(現在的解放軍火箭軍部隊前身)發展短程彈道飛彈是為了抵消預期中台灣空軍作戰平台和飛行訓練的品質優勢;直到1996-2000年,大多數分析家仍然預測在交戰時台灣空軍能戰勝解放軍空軍。然而,為了證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實力已獲得了快速提升和發展,解放軍火箭軍的關注重點已不再是發展短程飛彈來摧毀台灣的防禦能力,而是發展中遠程高超音速武器來對抗和威懾美國的干預行動。

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戰爭展示出了另一種可能性。亞塞拜然使用了大量的「無人」安-2雙翼飛機作誘餌去定位亞美尼亞的防空系統和炮兵部隊。這些誘餌的技術含量很低:飛行員們只是駕駛這些廉價的雙翼飛機飛向亞美尼亞防線,然後用皮帶綁住控制裝置以保持航向,再跳傘逃生。在攻擊型無人機的配合下,這被證明是一種暴露並鎖定敵方防空系統的高性價比戰術。

同樣,台灣軍方也可以大規模擴建一支廉價的誘餌機隊,其主要任務是加大敵方的目標測算成本並迫使敵方消耗自己的飛彈。這可能是一支擁有無人機、雙翼飛機,甚至是老化戰鬥機的混雜機隊:台灣正在逐步淘汰現有的F-5戰機,而這些戰機可被重新用作飛彈誘餌。

台灣擁有比亞塞拜然更先進的技術,無人誘餌不但可以假裝攻擊入侵部隊,還可以假裝攻擊中國大陸,從而迫使解放軍增加開支加固基地、防禦飛彈/無人機進攻並加深中共領導層的恐懼感,使其意識到攻擊台灣也會使大陸受損。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在台灣出台「整體防衛構想」前,台灣戰略主要是想建立一個縱深防禦體系,每一軍種各自為戰:台灣的海軍陸戰隊負責保衛外島直至被擊潰;海軍在台灣海峽作戰直至被擊潰;陸軍進行反登陸作戰;空軍則先躲藏在諸如佳山基地這樣的山洞中,避過解放軍火箭軍和空軍的首輪打擊後再出擊作戰。40多年來,這一計畫基本上是一成不變的,而且完全可以被預測出來——特別是在許多行動細節已被中國情報部門竊取之後。

不僅台軍的作戰行動有可被預測到的風險。由於台灣的裝備主要來自美國,所以台軍也養成了很多美軍的習慣——不僅是美軍的作戰方式,還有軍種文化和各軍種為爭奪軍費和採購裝備而展開明爭暗鬥,從而刺激它們去購買高端武器裝備。雖然已有汗牛充棟的文章建議台軍從採購高端裝備轉向採購非對稱武器,但卻很少有人注意到轉換思維方式具有怎樣的實戰價值。

對亞美尼亞人來說,思維僵化被證明是致命的。雖然在戰爭爆發前就已有所瞭解,亞美尼亞人肯定會以靜止不動的「戰壕防禦」戰來對抗亞塞拜然人,但變化遲緩就意味著亞美尼亞最終派出了大批志願兵,他們是由參加過1994年戰爭的老兵所訓練,要端著木槍去打一場陣地防禦戰。

但這些志願兵隨後就變得士氣相當低落,因為他們所遇到的戰爭樣式和舊蘇聯式火力消耗戰毫無關係,這種消耗戰曾幫助亞美尼亞獲得了1994年戰爭的勝利。這些亞美尼亞人被困在原地無法動彈,之後就被逐一消滅——不僅是在戰位上的肉體被消滅,而且在精神上也被擊垮。

亞美尼亞軍隊遭到亞塞拜然無人機打擊

就台灣來說,這一教訓要求台灣軍方能夠思考多種作戰形式,而不是僅局限於美軍模式,即派遣遠征軍、戰鬥圍繞空戰進行、高機動,並有龐大的資源和人力基礎作後盾。台灣並不需要去操心那些美國模式所要解決的問題,台灣也沒有美國那樣的資源和人力基礎。

MQ-9無人機

此外,不拘泥於一種作戰形式意味著要有更大的思維靈活性,要能夠從多種作戰形式中吸取教訓。例如,芬蘭、瑞典和新加坡在裝備和所受威脅方面都與台灣的國防形勢有一些相似之處;另一模式,特別是對台灣預備役部隊而言,是要實踐自己從美國20年反遊擊戰中學到的經驗——特別是遊擊隊的作戰方法和技巧。

思想武器庫

幾年前,在一次美中關係的週期性衰退中,北京採用了它慣用的一種方式來表達不滿:切斷美中兩軍交流。一位憤怒的軍事學院教授給我打來電話,想證實自己計畫了一年的中國區域研究之旅是否最終泡湯了。

我很遺憾地確認了這一現實情況,但我試圖讓他振作起來:「你知道,你們班的學生在台灣也可以學到不少東西。」電話另一頭微微停頓了一下。「是的,但是……我們只會看到很多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舊裝備。」(我當時就想指出,任何一次去中國的旅行都只會看到很多上世紀80年代的解放軍老裝備,但我忍住了沒有說這句俏皮話。)

當我現在閱讀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戰爭的戰後報告時,我想到了當初這番對話。亞塞拜然以創新方式混合使用新舊武器裝備(新裝備也大多不是先進裝備),巧妙地將原被認為是亞美尼亞優勢的堅固防禦體系轉化成了致命弱點。比裝備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這些裝備。

當然,中國肯定不是亞美尼亞,但另一方面,台灣的經濟實力也明顯強於亞塞拜然:台灣的國內生產總值大約是亞塞拜然的14倍,而且台灣還掌握著更先進的技術。台灣最近展示了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即它能綜合運用組織和技術的力量(這是名副其實的「思想武器庫」)去擊敗形形色色的對手,無論這個對手是新冠肺炎還是北京發動的資訊戰。

台灣能否生存下去將取決於其能否不斷進行試驗,使用這種思想武器庫去抗衡擁有更強大武力的對手。這就是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戰爭給出的最終教訓,這條教訓濃縮在老英國特種空勤團(SAS)的座右銘中:「狹路相逢勇者勝。」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外交學者」網站,作者為美國空軍戰略博弈研究處Checkmate office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