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明章:藍綠之外台灣有沒有第三黨空間?
文/古明章
台灣有沒有第三黨空間,一直引發熱議,最主要是台灣目前是「大選」中「贏者全拿」的模式,國民黨前大掌櫃劉泰英拋出2024「侯柯配」,即民調最高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柯文哲擔任副手輔佐,才有可能打敗民進黨。台灣在1997年「修憲」後,選舉制度上未採取絕對多數制,而是採用相對多數即當選的制度,現行台灣選制,藍、綠之外候選人在單一首長的選舉上,很難和兩大黨競爭,一旦出現分票,就會讓敵對陣營漁翁得利,所以從現在到2024年,「藍白合」的呼聲將會層出不窮。
眼前2022年地方選舉在今年11月26日登場,前台北市長郝龍斌近日再提台北市長選舉的「藍白合作」議題,指民眾黨實力不足,敗事有餘。民眾黨「立委」蔡壁如反批「為何要跟越來越弱的國民黨合作」,趙少康則喊話,柯文哲核心價值是「推倒藍綠的高牆」,盼今日的民眾黨不要在在野政黨間築起新的高牆,曾是柯文哲對手的連勝文也不反對和民眾黨談「藍白合」。
柯文哲回應,請國民黨內部先搞定,不要為了政黨利益犧牲國家利益,雙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
政黨體制藍綠高牆難推倒
回顧台灣的政黨體系,自1988年開放黨禁以後,一直是中國國民黨與民進黨對峙之局非常穩定。然而台北市地方派系影響力最低、選民自主性最高,第三黨的空間相對也較高,台灣政黨在藍綠之外,有意義的第三黨,首先是1993年新黨的出現,在台北市給予國民黨極大威脅,1994年的台北市長選舉,趙少康的得票數還勝過國民黨的黃大洲。。
其次是200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大選」,藍軍最強的前台灣省長宋楚瑜未獲國民黨提名,憤而以無黨籍身分參選,但得到新黨和部分國民黨群眾的支援,雖然宋最後落敗,選後人氣未散,成立親民黨,2001年的「立委」選舉,親民黨一舉拿下46席,「橘子紅了」,取代新黨成為第三大黨,親民黨成功的帶走新黨群眾,而且比新黨更強的是宋也吸引國民黨本土地方派系加入,一度讓親民黨成為藍綠兩大政黨外,最強大之第三勢力。
此外是台聯黨的出現,是陳水扁執政時代政黨體系變遷的一個例外,台聯全稱是「台灣團結聯盟」,成立背景是2000年「大選」後,李登輝被「逼宮」,辭去國民黨主席,其後李登輝與國民黨漸行漸遠,親李的部分國民黨本土派人士出走,適逢民進黨的陳水扁走新中間路線,把深綠急獨空間讓出,台聯黨結合部份「獨派」,就成為台灣最深綠的新政黨,但台聯黨仍以泛綠自居,並未形成真正的第三勢力。
2014年是台灣第三勢力再一次興起的年代,在太陽花運動後,時代力量是以學運、社運人士組成的新興政黨,加上台大醫師柯文哲的白色力量與民進黨的「綠白合」,一舉拿下台北市長,但以上所有的第三勢力,基本上是藍、綠對抗的變形,並非有真正超越藍綠的第三勢力,除新黨、親民黨打出正藍軍,台聯黨也稱為泛綠軍,時代力量及之後以南部為大本營的台灣基進則被視為小綠,都未真正的成為中間力量。
統獨框限政黨發展難掙脫
一般歐美國家,政治上的右派主張自由發展,左派高倡公平正義,但台灣僅是選舉時高喊公平正義,選後就變成自由發展,台灣社會一直缺乏左派思維,台灣的政治意識形態是以統獨、親中反中為界限,台灣的反對運動從黨外到民進黨,長期具有反共、反中的思維。左派一直未能成為反對黨的主流,目前時代力量黨自許為本土左派政治新力量。
若以台立法機構來論,目前在立法機構中有席次的政黨,除藍綠的國民黨、民進黨外,就是民眾黨和時代力量,這兩黨能不能在藍綠之外,成為有意義的第三勢力最值得關注。
柯文哲成立的民眾黨,該黨的核心理念是要走中間路線,強調要終止藍綠惡鬥、化解族群對立,民眾黨目前走的路比較像是親民黨,一如親民黨是為力挺宋楚瑜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所組成,柯文哲有意要參選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柯p」也成為民眾黨的招牌,但民眾黨要壯大,必須走出柯文哲的一人政黨格局,廣納人才,才能成為真正的第三大黨。
至於一度聲勢鵲起受年輕人力挺的時代力量,在2020年「大選」因為是否挺蔡英文選台灣地區領導人造成路線上的分裂,挺蔡勢力退出時力,而該黨看板人物,前黨主席黃國昌名列「不分區立委」第四名,而無緣繼續留在立法機構,去年時代力量在「四大公投案」時,除核四重啟案外,其他三項都和民進黨站在完全對立面,由於時力支持者和民進黨有些重迭,時力和民進黨唱反調後,目前有民調呈現,被立場更獨的台灣基進趕上之勢。
時代力量因為訴求本土左派,現任黨主席陳椒華是環保社運出身,現又推動居住正義等議題,除防務、外事外,時力在公共政策上的立場和民進黨關係更緊張,時力能否走出新的一條政黨發展道路,站穩島內第四大黨,甚至重回第三大黨,年底選戰則是重大關鍵。
(本文首發華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