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唾面自乾的經貿外交…無限想像空間

文/施正鋒

拜登自知「購買美國產品」(Buy American)的老調只能暫時安撫中西部的勞工,而「美國製造」(Made in All of America)的政見更是與走全球化的東西兩岸財團立場相左,終究還是要正視美國吃老本、生產競爭力大不如前的窘狀,他的處方則是投資基礎建設、及教育。即使美中雙強不再劍拔弩張,彼此的經貿關係仍須調和,特別是拜登耿耿於懷的不公平貿易、以及智慧財產侵權;拜登一再強調會改弦更張,將採取多邊的途徑,也就是透過盟邦曉以大義。

在這樣的脈絡下,台灣與美國的互動將不再那麼明顯受制於美中交鋒,跟美國的經貿談判就可以有比較自主的空間。對於國家領導者而言,外交涉及國外、及國內兩個場域,也就是所謂的「二階競局」(two-level game),不可偏廢,除非是夜郎自大、或是扈從臣屬;尤其是經貿外交,同時具有政治、及經濟面向的考量,如果無法脫鉤處理,究竟經濟手段是要達成政治目標、還是政治手腕用來追求經濟利益,終究,必須先安內、才有辦法攘外。

事實上,政府為了增加談判籌碼,國會可以監督名義跟行部門唱雙簧,朝野政黨也可以扮演黑臉白臉的角色,更不用說民間團體可以充當煞車,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內部的反對聲浪增加討價還價的縱深。美國萊豬、及日本核食是否進口,並非不可談,而是民進黨政府不肯傾聽民意,說法高深莫測、聽來諱疾忌醫。美國與歐盟國家儘管關係密切,對於後者的「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莫可奈何;同樣地,歐盟國家對於基因改造食品安全管理較嚴,美國即使再怎麼氣得牙癢癢的,也只能且戰且走。

蔡英文在2011年風光訪問美國,卻被英國《金融時報》潑冷水,坊間說法是歐巴馬的國家安全顧問唐尼隆(Thomas E. Donilon)故意放消息打臉;她在2015年捲土重來,進入國務院跟布林肯晤談一個鐘頭左右,美方此番相當安心。當小英宣布解禁美國萊豬之後,布林肯推文表示「對美國農民、牧人、以及經濟是好事一樁」,語焉不詳「與台灣更密切的經濟關係也會支撐我們共同的民主價值、及對區域和平及穩定的共同承諾」,讓人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日前走訪台中,市長盧秀燕當面表達市民對於萊豬的疑慮,沒想到他竟然拂袖而去,事後還發表聲明表達不滿、指責「政治人物散播不實訊息」,囂張之至,難不成,他以為他自己是天朝上國派來的欽差大臣、或巡按大人?即使是把台灣當作朝貢國,難道不知道「厚往薄來」的基本做人道理?對於酈某的頤指氣使,民進黨不方便說的、由在野黨幫忙發聲,竟然指控盧秀燕是「突襲」、「不懂國際禮儀」,那是打自己的小孩給外人看;唾面自乾也罷,把反對黨戴上「親中反美」的大帽子,更是掩飾不了矮半截的奴才心態。滿朝文武、無一骨節,將來要如何跟中國周旋?

(作者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本文轉引自施正鋒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