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亓樂義/印太戰略

美國以集體力量維護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圖為2021年10月6國海軍在沖繩外海聯合軍演。有4艘航母共17艘水面艦艇參演。

文/亓樂義

當世界目光集中在烏克蘭危機的緊張時刻,美國白宮2月11日公佈《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這是拜登(Joseph Biden)總統任內第一份區域性的戰略報告,但就本質和影響力來說,它對美國、對印太地區,乃至對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

自由開放

美國《印太戰略》有19頁篇幅,開宗明義引用拜登總統2021年9月24日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首腦會議說的一句話:「我們每個國家的未來—甚至是世界的未來—都取決於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在未來幾十年的持久和繁榮。」

這份綱領性檔還說,幾個世紀以來,美國和世界許多國家都過於狹隘地將亞洲視為地緣政治競爭的競技場。如今印太地區國家正在協助定義國際秩序的本質,其結果與美國及其在世界各地的盟友和夥伴利害相關。美國的責任是致力於建設一個自由開放、相互聯繫、繁榮、安全和富有韌性的印太地區。

這份綱領性檔以《印太戰略》為名,實質上是美國捍衛自由開放國際秩序的一次歷史性宣言。面對中國的挑戰,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能否持續,決定於今後10年的努力。大有”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

印太地區為何如此重要?對遠在千里外的美國有何切身利害關係呢?

印太地區的人口超過世界一半,包括58%青年人。該地區的經濟總量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60%。全球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二來自於此。10年內印太地區將有15億人加入全球中產階級行列。它還擁有世界65%海洋和25%陸地。這組資料表明,印太地區是當前也是今後世界經濟發展引擎、消費中心,海上航運是主要運輸線。如果不能確保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而被極權脅迫所控制,將嚴重影響區域乃至世界的安全與繁榮。

有個別國家批評美國是「域外國家」,和印太地區發展沒有關係,甚至指出亞洲的事情要靠亞洲人民來辦,亞洲的問題要靠亞洲人民來處理、亞洲的安全要靠亞洲人民來維護。然而,實情並非如此。

承先啟後

美國《印太戰略》指出,美國是一個印太地區的強國,該地區從美國西部太平洋海岸線一直延伸到印度洋。美國與印太地區的關係早於兩個世紀前建立,當時美國人來印太地區尋找商機,並隨著亞洲移民來到美國而發展壯大。經過二次大戰提醒美國,只有當亞洲安全,美國才能安全。戰後,美國與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泰國結成牢固的條約聯盟,為該地區民主國家的繁榮奠定安全基礎。之後又與東盟(ASEAN)國家發展密切的貿易與投資關係,致力於維護從人權到航行自由的國際法及其規範。

冷戰結束,美國曾考慮從印太地區撤軍,結果沒有執行。因為美國明白,印太地區將在21世紀更具戰略價值。從小布希(Bush Junior)政府起,美國開始瞭解亞洲日益增長的重要性,並與中國、日本和印度密切接觸。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加快美國對亞洲的優先考慮,投入新的外交、經濟和軍事資源。到川普(Donald Trump)政府也承認印太地區是世界的重心。

在此歷史背景下,拜登政府決心加強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長期地位和承諾。起到承先啟後的作用,從東北亞到東南亞,再到南亞和大洋洲,包括太平洋島國,美國都將關注該地區的每一個角落。目前駐紮在印太地區的美軍比美國以外的任何地區都多。與此同時,美國的許多盟友和夥伴,包括歐洲也把注意力轉向印太地區。俄羅斯也不例外。

因此國際社會轉向印太,不是哪個國家想要打壓當地國的發展,而是大勢所趨,在新的全球經濟格局中不能缺席。美國關注的是,在各國競合的過程中,維持一個自由開放、相互聯繫、繁榮、安全和富有韌性的印太地區,維護共同遵守的國際秩序,才能走得長遠。

戰略平衡

白宮2月11日公佈《印太戰略》。全方位應對中國挑戰。

美國《印太戰略》指出,美國民眾的繁榮與印太地區息息相關。2020年統計顯示,美國和印太地區的雙邊貿易總額達1.75兆美元,支持當地500多萬個就業機會,美國對該地區的投資額超過9,690億美元,比過去10年增長近1倍。同時,印太地區在美國的投資額近9,000億美元,支持美國300多萬個就業機會。

可以說,美國與印太地區正朝向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邁進。雙方互聯互通,禍福與共。印太地區經濟出了問題,需要所有參與者共同解決;安全出了問題,也當然需要利益攸關者共同面對。無所謂「域內域外」之別,而在於解決問題的手段差異,是基於自由開放或強壓脅迫。

現在問題來了。印太地區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特別是來自中國的挑戰。美國《印太戰略》指出,中國正在結合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在印太地區建立勢力範圍,並尋求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強國。中國的脅迫和侵略遍及全球,但在印太地區最為尖銳。從澳大利亞的經濟脅迫到與印度的邊境衝突,再到對台灣日益增強的壓力,以及中國對東海和南海鄰國的霸淩。應該說,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盟友和夥伴承擔中國有害行為的大部分代價。

在此過程中,中國也在破壞人權和國際法,包括航行自由原則,以及為印太地區帶來穩定與繁榮的其他法規。美方認為,未來10年是關鍵期,美國與盟友及夥伴的集體努力,將決定中國能否改變長久維繫印太地區穩定與繁榮的國際秩序。

如果美中的戰略碰撞一旦升級,是否引發戰爭?

按美國的戰略設想應該是極力避免。《印太戰略》指出,美國的目的不是改變中國,而是塑造可供運作的戰略環境,在世界建立一個最有利於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以及共同利益和價值觀並能起到影響力的平衡。同時美國會以負責任的做法管理與中國的競爭。由此看來,美國沒有與中國必有一戰的想法,而是維持一個與中國競爭的戰略平衡,有利於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的發展。

整合式嚇阻

如果這種戰略平衡設想失敗,美國將以「整合式嚇阻」(Integrated Deterrence),緊密整合盟友與夥伴的集體力量,勸阻或擊敗任何形式或任何領域的侵略。美國以創新作法,確保美軍能在快速變化的威脅環境中開展行動,包括太空、網路空間,以及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同時美國正在發展新的作戰概念,建立更具韌性的指揮控制系統,擴大聯合演習與作戰範圍及其複雜性,並尋求多樣化的兵力部署,增強美國與盟友及夥伴在前沿更加靈活的作戰能力。

為落實政策,美國《印太戰略》設定5大目標:包括推進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建立區域內外聯繫、推動區域繁榮、加強印太地區安全,以及建立區域應對包括氣候變遷、新冠病毒大流行等跨國界威脅的能力。

此外,美國將在未來12至24個月內推行10項主要工作:在印太地區投入新資源、推動印太經濟架構、增強嚇阻、加強賦權與統一的東盟(ASEAN)、支援印度持續崛起和區域領導地位、強化四方安全對話(Quad)、擴大美日韓合作、在太平洋島國建立韌性的合作夥伴關係、支持良好的政府治理與問責制,以及促進開放、韌性、安全和值得信賴的技術。

不論是目標或工作,美國將優先運用最大的不對稱優勢,就是美國的安全聯盟和夥伴關係網絡。美國在印太地區與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泰國結成牢固的條約聯盟,與印度建立主要防務夥伴關係,與東盟有緊密的戰略協作,同時正在加強與南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的防禦能力,並且利用歐盟和北約(NATO)對印太地區的關注,促成一致的聯盟戰線。

關注台海

這種越洋跨洲的聯盟和夥伴優勢,沒有任何國家能與之相比。不過在關鍵時刻,尤其面對中國挑戰,能否齊心協力,尚未經過實際檢驗。因此美國《印太戰略》多次強調,建立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不能單獨完成而需要集體力量。面對不斷變化的戰略環境和歷史性挑戰,美國需要與認同此一願景的國家進行前所未有的合作,才能實現目標。

對中國而言,最關注的動向莫過於美台關係發展。這次美國《印太戰略》做出罕見突破,4次提到台灣,並且把美國與地區內外夥伴,共同合作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作為加強印太安全的目標之一,說明美國已把台海問題國際化,從根本上否定台海問題是中國內政,亦非中國內戰的延續,而是重大的國際侵略事件,攸關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可以說,這是美國《印太戰略》最敏感的一次戰略調整,接著要看具體作為。今後台灣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美國《印太戰略》的整體安全框架,也正是對此一戰略的考驗。

連結:专栏 | 军事无禁区:印太战略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