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羅慶生快評》美國霸權衰落的象徵

外媒報導立陶宛為化解與中國的紛爭,有意要求台灣將「台灣代表處」中文名稱改為「台灣人民代表處」。(圖/路透社)
外媒報導立陶宛為化解與中國的紛爭,有意要求台灣將「台灣代表處」中文名稱改為「台灣人民代表處」。

文/羅慶生

外媒報導立陶宛為化解與中國的紛爭,有意要求台灣將「台灣代表處」中文名稱改為「台灣人民代表處」。由於英文用詞原本就是「Taiwanese 」,改中文是幅度最小的變動。雖再傳出「消息不實」的說法,但合理推論是立陶宛正在權衡利弊而不是空穴來風,更名仍有可能。果真如此,受挫的將不只是我外交士氣,更是美國霸權衰落的象徵。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即便是最低幅度的改名,也表示立陶宛向中國讓步。權力就是能讓對方做不想做的事;立陶宛在美國支持下仍不得不在「台灣代表處」議題上向中國讓步,即意味著美國影響力輸給中國。這對美國霸權的消長並非小事。

深入觀察立陶宛成立「台灣代表處」事件的脈絡,可理解此一看似微小事件已發展成為美、中霸權角力的針尖,雙方不斷增加籌碼。中國對立陶宛的經濟制裁擴及所有立陶宛製造的供應鏈,而不僅是出口商品,使得許多德、法大廠都受影響。

超比例原則的強力施壓,就是要迫使立陶宛認錯。美國有意將「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的傳聞甚囂塵上,支持立陶宛成立「台灣代表處」頗有作為測試中國反應試金石的意味。立陶宛外長在第一時間赴美國求援,而不是向歐洲大國的德、法,即表明意志對抗的真正兩造是美、中。歐盟對立陶宛的支持口惠而實不至,則印證歐洲真正的立場是袖手旁觀。

立陶宛已成為美、中意志激烈對抗的戰場。美國知道輸不得,將動員盟友提供立陶宛更多支持,台灣12億美元融資與收購立陶宛蘭姆酒正是其中的一部分。但這些「救急不救窮」的舉措要抵銷中國施壓的力度並不樂觀。經濟受挫的立陶宛人是否會埋怨台灣,台灣配合美國操作「台灣代表處」議題是否得不償失,需要進一步觀察。

(本文首發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