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約瑟夫·奈:美國的軟實力死了嗎?

美軍在阿富汗民眾圍觀中撤退,美國「軟實力」被重創。

約瑟夫·奈(卡特政府助理國務卿、柯林頓政府助理國防部長)

【導讀】 儘管美國軟實力在川普執政、新冠疫情蔓延、阿富汗撤軍等問題上都遭到重創,但「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約瑟夫·奈這樣辯護:

【文/約瑟夫·奈 譯/觀察者網 寧櫟】

2021年年底,俄羅斯向靠近烏克蘭邊境派遣大量軍事力量,中國軍機繞台,北韓繼續發展核力量,塔利班戰士在喀布爾街上巡邏。目睹這些,朋友們問我:「軟實力去哪裡了?」

一個回答是,在其他事件中還能看到軟實力,比如拜登召開的「民主峰會」有100多個成員與會。中國缺席了,通過媒體和社交媒體強調,與美國自我吹噓的民主相比,中國的民主有所不同且更穩定。

我們看到的是大國間的軟實力競爭,就是通過展現吸引力來施展影響的能力,而不是脅迫或收買。

1990年我提出軟實力這個概念時,我想跳出通常分析家們只關注實力的窠臼。但是,之後軟實力這個概念獲得了更多政治蘊意。

在某種程度上,軟實力蘊含的含義並不是全新的。類似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中國的老子等古代哲人。軟實力不僅存在於國際政治中,也不僅限於美國擁有。很多小國或者組織都在展現吸引力,在民主國家中,軟實力至少是領導力的重要部分。

不過,軟實力這個概念今天主要被用於國際關係。在歐洲聯盟發展到今天的過程中,歐洲領導人越來越使用軟實力。從2007年以來,中國的領導人也宣佈要發展自己的軟實力,也為此投入了大量資金。

中國面臨的挑戰是要實行一種有效的巧實力戰略。如果中國能有效用軟實力配合快速增長的硬實力,就有可能避免激起對抗性的同盟。

軟實力不是唯一的實力來源,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發揮影響慢且間接。但是忽視或者否認軟實力將是一個嚴肅的戰略和思維錯誤。羅馬帝國的實力不止來源於軍團,還來自羅馬的文化和法律。

類似地,正如一個挪威分析家描繪的,二戰後美國在西歐是作為「被邀請來的帝國」存在的。柏林牆不是被炮火打垮的,而是牆對面的民眾被西方軟實力吸引後,自己用錘子和推土機推倒了柏林牆。

明智的政治家都明白理念能產生實力。如果我能引導你的訴求,那麼就不用強迫你做不想做的。要是一個國家能代表吸引其他國家的理念,就能節省下很多大棒和蘿蔔。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來自三個來源:文化、政治理念比如民主和人權(如果國家支持這些理念的話),還有相關政策(如果這些政策也符合其他國家的利益,會被視為有合法性)。

要影響其他國家,一個政府需要自己作為榜樣,比如通過其國內政策來保護言論自由或抗議權利等,或者在國際機構中與其他國家磋商和促進多邊主義,或者通過外交政策比如促進發展和人權。

在新冠疫情中,中國正嘗試通過「疫苗外交」來提高軟實力。中國還聚焦于加強「一帶一路」倡議,來促進世界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

但是國際性的調查顯示,這些措施還沒有顯著成效。在吸引力指標上,除了非洲以外,美國在所有大陸都領先於中國,在非洲兩國差距也不大。

當然,國際性的調查也顯示在川普任期裡,美國的軟實力也在下滑。但好在代表美國的不只是政府,除了軍隊這樣的硬實力資產外,美國的很多軟實力資源來自政府之外,但經常配合政府的目標。

比如,好萊塢電影展現的獨立女性和少數族裔抗議者形象,在全球各地有鼓舞作用。美國基金會的慈善工作和美國大學的研究自由,也有同樣作用。

企業、大學、基金會、教會、抗議活動,都有產生各自的軟實力。有時,這些活動會促進官方外交目標,有時也會衝突。不管怎麼樣,這些私人的軟實力來源在社交媒體時代越來越重要。

2021年1月6日的國會山騷亂重創了美國的軟實力。但是那些過早哀歎美國民主之死的人要記住,儘管有疫情,2020年大選還是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投票率。美國民眾仍然能在自由公正的選舉中推翻川普這個煽動家。

這不是說美國民主和軟實力沒一點問題。很多被川普損壞的民主機制需要重建。拜登把促進民主當做國內外行動的目標,但效果還有待觀察。

沒人能預測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未來軌跡,但毫無疑問通過吸引力來產生影響還將是世界政治的重要部分。正如馬克·吐溫著名的嘲諷:「說我死去的消息都是過分誇大。」這對軟實力也適用。

(本文發表於2022年1月13日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

連結:约瑟夫·奈:美国的软实力死了吗?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