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亓樂義:迷思的鬥爭

習近平書架上的《抗美援北韓戰爭史》。

文/亓樂義

按往例,每逢新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都會發表新年賀詞和講話。今年的工作重點是迎接中共二十大召開。

借古喻今

不過有一個動向很不尋常,中共中央主辦的《求是》雜誌,1月1日刊出習近平去年11月11日在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全文,講題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幹、勇毅前行》。這次講話距今1個多月,直到今年元旦刊出。海外觀察家認為意有所指,做了一些黨內鬥爭的政治解讀。我不熟悉政治議題,不敢妄加臆測。

但是這篇講話有一小部分提到韓戰。習近平借古喻今,以此號召全黨增強進行「偉大鬥爭」的意志和本領。內容指出,當年面對世界上經濟實力最雄厚、軍事力量最強大的美帝國主義的威脅和挑釁,是否出兵入北韓作戰,是毛澤東一生最難做出的決策之一。結果毛澤東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戰略遠見,以「不惜國內打爛了重新建設」的決心,做出抗美援朝的歷史性決策,避免美軍陳兵國門的危局,捍衛了國家安全。

對於今後的形勢,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到,中國面臨的各種鬥爭不是短期,而是長期,並且伴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過程(到本世紀中葉)。他說:在重大風險、強大對手面前,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鬥爭是不切實際;得「軟骨病」、患「恐懼症」也無濟於事。

習近平還引用《孫子兵法》的話說:「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就是善於打仗的人,總是使自己處於不敗的地位,而不放過使敵人失敗的機會)唯有主動迎戰、堅決鬥爭才有生路出路;逃避退縮、妥協退讓只能是死路一條。

打爛重建

《求是》雜誌的地位不同一般。每年年初,它依據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確定當年的工作要點,以及中宣部宣傳思想工作要點,確立年度選題,作為全年全黨工作宣傳的指導。習近平這篇講話以今年第一期刊出,說明它的分量,以及習近平的鬥爭作風將在全黨貫徹,對內如此,對外亦然。這和鄧小平當年提出「冷靜觀察,站穩腳跟,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 的24字訣治國理念,南轅北轍。

勇於鬥爭、主動迎戰,作為精神鼓舞和士氣提升有其必要。但是用於政策很可能適得其反。中國今日的綜合國力遠超過鄧小平時代,從韜光養晦轉向有所作為,甚至大有作為也能理解。但是這些作為一旦喚起美國兩黨與人民的戰略覺醒,使美國聯盟從亞太到歐洲得以重組而強化,出現對中國群起而圍之的戰略態勢,甚至遠在波羅的海被中國看輕的小國立陶宛都公開力挺台灣,激起全球反共聲浪,說明中國「戰狼」外交及發展方式肯定出了問題。

習近平在講話中以韓戰為例,號召全黨勇於與美國鬥爭,要有毛澤東當年「不惜國內打爛了重新建設」的決心。這在票房最高的《長津湖》電影裡可以大肆宣傳,但作為政策和戰略部署恐怕要出大問題。因為毛澤東決定出兵入北韓,不是基於戰略遠見,而是被史達林和金日成刻意隱瞞,又對美國戰略動向掌握不清的情況下被迫參戰。事後毛澤東也很懊悔。

以韓戰作為鬥爭典範,很有宣傳價值。但從歷史真相來看,它其實是一場迷思的鬥爭。

出兵對嗎?

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研究員薛理泰和科技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在韓戰爆發60周年(2010年)發表文章指出,1957年7月5日晚間,毛澤東在杭州西湖邊的會議室接見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米高揚(Anastas Mikoyan)一行。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等中共領導人在座。談到韓戰時,毛澤東直截了當指出,史達林、金日成對中國刻意隱瞞發動戰爭的時機及作戰計畫,最後中國被牽連進戰爭,這是錯了,絕對錯了。毛的表態說明他對出兵入北韓的總結。

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央委員會代理總書記王明,在他的遺著《中共50年》中,回憶起1952年劉少奇談到毛澤東後悔因為沒掌握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對華戰略方針而出兵北韓的內幕。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10月19日中國軍隊入北韓作戰,直到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定。戰爭發生時,中共中央政治局歷時2周晝夜討論都未能做出派兵決定。毛澤東說他很多天都睡不著覺。戰爭僵持時,毛澤東問劉少奇,「我們為什麼出兵抗美援朝?」 「我們出兵對嗎?」 當年毛澤東出兵入北韓,是因為美軍佔領新義州之後,與中國僅有鴨綠江上一橋之隔,毛澤東才不得不做出決定,怕美軍渡江來犯。

不久,當毛澤東知道杜魯門不許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轟炸瀋陽到滿洲里沿線地區,而此時志願軍已入北韓作戰。毛澤東懊悔地說:「我們出兵對嗎?」因為他並不想與美國完全決裂。

之後,麥克阿瑟因公然反對白宮,被杜魯門撤職。毛澤東獲知消息後更是懊悔地說:如果事前知道美國不願和中國打仗,為何還要出兵抗美援朝,破壞中美關係呢?既然已經打起來,就儘快結束此事。只有結束戰爭,才能尋求逐步恢復中美友誼的途徑。

最大錯誤

前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姚監復曾寫文章回憶,上個世紀90年代某日,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的杜潤生突然問他:「建國以來的最大錯誤是什麼?」他回答:是文化大革命。杜潤生搖搖頭後深沉地說:「最大錯誤是抗美援朝。」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姚監復會見了美國馬里蘭大學政治系教授薛君度。薛告訴他,看過美國內部資料。1950年杜魯門有一個對台灣的處理方案,解放軍攻佔台灣時,美國不會支持國民黨軍隊,而是把蔣介石送到菲律賓流亡,接著美國與新中國建交,企圖拉攏北京對抗最危險的敵人蘇聯。

美國研究中國的一些學者認為,毛澤東是民族主義者,不會像東歐領導人俯首貼耳地聽命於史達林。薛君度感歎說道:「你們共產黨缺乏戰略情報,判斷失誤,才決定抗美援朝。」結果台灣問題至今仍未解決,的確犯了最大錯誤。

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到,毛澤東以「不惜國內打爛了重新建設」的決心,做出抗美援朝的歷史性決策。其實,1950年國共內戰剛結束,歷經多年戰亂,全國千瘡百孔,無所謂「打爛了重新建設」的問題。

中國第1個5年計畫(簡稱一五計畫),是從1953年啟動,籌備工作從1952年8月下旬開始。當時韓戰還在進行,中共中央就確定「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重建經濟,毛澤東根本沒有把國家「打爛重建」的意思和決心,而是邊打邊建,而且一五計畫是在蘇聯大力幫助下推動,因為當時中國缺乏自己的專家和地質資料,沒有蘇聯説明,發展重工業無從下手。基本上整個一五計畫,中國參照蘇聯經驗,選擇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

反過來說,1950年代初期中國有打爛重建的條件,但是毛澤東沒有選擇這麼做。如今習近平完全沒有打爛重建的理由,卻有這樣的心思,給人時代錯置之感。以下資料可以說明個中原因。

合作是王道

據中國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約14.7兆美元,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約4.7兆美元。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達31%。這麼大的家業,與外界依存度如此之高,如何能夠打爛,又如何重建?

2020年中國前三大出口市場為美國、歐盟、東盟,占總出口的比例分別為17%、15%、15%。據海關統計,該年中國實現貿易順差5,337億美元,對美國的順差達3,171億美元,占順差總額59%。

2020年中國外匯儲備3.2兆美元,主要是美元資產,持有形式以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為主。據估計,美元資產高占外匯儲備7成左右。因為美元是國際支付、交易仲介及價值儲藏最重要的手段,除了美債,中國沒有太多選擇。

由此可見,中國雖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就相互依賴的程度而言,中國更依賴美國。近年因中美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影響,全球供應鏈正出現解構與重組,中國大感吃力,做出相應調整,並沒有說要對抗美國,可以打爛了再重建。因為做不到。

歷史的進步是在合作的運動前進的。鬥爭雖有其必要,但是合作才是真正的王道。韓戰對中國來說,其實是一場迷思的鬥爭。錯誤的理解,恐怕要出大問題。

連結:专栏 | 军事无禁区:迷思的斗争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