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張明睿快評》美國為何要「做台灣的手」

凡成為美國「做他人的手」夥伴,就同時成為「美國的手」,不但國家戰略須與美國一致,國家肢體行為也要與美國同步,立陶宛、烏克蘭是明顯的例子。圖為美軍與日本自衛隊進行聯合軍演。(圖/美國海軍)
凡成為美國「做他人的手」夥伴,就同時成為「美國的手」,不但國家戰略須與美國一致,國家肢體行為也要與美國同步,立陶宛、烏克蘭是明顯的例子。圖為美軍與日本自衛隊進行聯合軍演。

文/張明睿

美國國防部前副助理部長科爾比在新書「否定戰略」(Strategy of Denial)中,提出美國「做他人的手」戰略概念。台灣在這本新書中的份量很重,若引申作者的概念,「做台灣的手」將是美國重要戰略布局,這是怎麼一回事?

「否定戰略」在台灣上市,比美國本土晚了約5個月,過去5個月,這本書早已在政治圈與戰略圈掀起討論的熱潮,相關新聞台灣媒體也多所報導。柯爾比在川普政府任內擔任副助理部長,由他帶領撰寫的2018年《國防戰略報告》,曾提出美國國防戰略將由「打擊恐怖主義」轉向「大國競爭」,又進一步提出針對中國的「否定戰略」,引起高度關注不足為奇。

依據柯爾比的判斷,中國將如同俾斯麥於統一德國後,發動類似對丹麥、奧地利與法國的有限戰爭,以形塑區域新地緣格局。柯爾比的判斷,主要是依據中國宣稱不放棄武統台灣。他相信在必要時,中國將發動小型戰爭,讓美國措手不及。

科爾比「否定戰略」三大功能設計,主要在否定中國,不讓西太平洋出現從屬中國的台灣。柯爾比承認,大國戰略競爭代價非常昂貴,何況美國軍力不足、資源稀缺,人民對護衛遙遠的陌生環境態度消極,勢必要有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算計。柯爾比開出的藥方是「聯盟體系」,「做他人的手」則是否定戰略最簡潔的定義,也符合成本效益的要求。

常聽到「代理人戰爭」,卻未聽過「做他人的手」是什麼概念!但閱讀柯爾比的作品後可以理解,美國面對中國崛起,自身能力不足、政府民意支持度低落等多重負面因素,要組織抗中聯盟,「做他人(國)的手」是不得不為。

表面看來「做他人的手」代表夥伴國家想做什麼便幫他做什麼,應該是友善的內涵,然果真是如此的話,還需要設計戰略嗎?當然不可能如此表象。深度看起來,凡成為美國「做他人的手」夥伴,就同時成為「美國的手」,不但國家戰略須與美國一致,國家肢體行為也要與美國同步,立陶宛、烏克蘭是明顯的例子,但如此一來,這兩個國家的自己利益又何在?

柯爾比的否定戰略針對中國,認定台灣是最危險的地方,是美國最應關切的地方,當然要「做台灣的手」,幫台灣走上國際政治舞台,幫台灣充實防衛力量,幫台灣建立民主模範生形象,這些都是台灣需要的,但是假設台灣會發生美國眼中的小型戰爭,「做台灣的手」深度目的就浮現而出,透過中國發動台海戰爭,就足以證明中國是惡霸,可以激勵聯盟國家對惡霸同仇敵愾,以阻絕中國崛起之路。

柯爾比的「做他人的手」,不但可以做台灣的手,也可以做中國的手,活生生的李代桃僵現代版!難怪柯爾比新書在台灣討論度不高。但也不能忘了,拜登政府不因改朝換代而忽視「否定戰略」,國安部門甚至強化繼承其概念。台灣應認真思考,要做自己的手,還是美國的手。

(本文首發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