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難道兩岸真的需要一場戰爭?

文/中時主筆室

11月7日是「馬習會」6周年,2015年當時的總統馬英九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新加坡會面。這是兩岸自1949年政治分治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代表兩岸從敵對到和解。但短短6年,又從沒有人認為兩岸會開戰到現在台灣被視為「地表上最危險的地方」,令人浩嘆。

民進黨認為兩岸愈亂愈好

「馬習會」6周年最熱門的新聞,不是談兩岸和平,而是路透一則有關北京對台可能軍事行動的6種兵推想定,從封鎖馬祖開始,依序為占領金門、管轄台海領空、全面封鎖、無預警空襲、大舉攻台,最後爆發東亞戰爭。

諷刺的是,領導人「謀和」或「謀戰」,都在他們一念之間。馬英九為兩岸「謀和」,想辦法求同存異,創造兩岸和平共融;蔡英文為兩岸「謀戰」,配合美國印太戰略,不斷對中國大陸發出挑戰。

蔡英文「謀戰」的策略,因為背後還有美國,兩岸並不見得真會兵戎相見。但是若從《孫子兵法》裡的謀略來看,智慧的領導者應「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伐謀」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讓敵人喪失戰鬥能力,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

「其次伐交」是指伐謀不成則「伐交」,也就是採用外交手段瓦解敵人的意志;「伐兵」指的是戰爭真的無法避免,才亮劍「伐兵」;最後才「攻城」。「攻城」是最下策,會大量損耗,若攻城之後人心未定,敵人勢必反撲,損耗將更大。所以,在《論語‧季氏》篇中有一句話:「故而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在中華古典文化中攻防都有一定的哲理,但是蔡政府去中國化,把中華文化視為糟粕,不讓年輕人學習,以致年輕人不知攻防之理。蔡政府同樣不斷對大陸發出攻擊訊號,卻不知應用「伐謀、伐交」的方法,以至於兩岸處於戰爭邊緣,大陸隨時有可能兵臨城下。

這當然是最壞的結果,但路透的大陸攻台想定,又何嘗不是最壞的想像,兩岸與其走到最壞的想像,為何不選擇走「謀和」路線?

柯文哲勉力維持兩岸交流

大陸即使要攻台,也會有兩種選擇:逼談或滅台,這就需要區分手段和目的。如果大陸攻台的目的是為了逼談,把台灣逼上談判桌,那麼大陸就會採取小規模或局部性的衝突戰略,台灣願意上談判桌,衝突就可以結束。若想一舉攻下台灣,就必須有全面、周延的規畫,等到時機成熟,再大舉發動攻擊,讓台灣和美國措手不及,才能達到滅台的目的。理性而言,無論逼談或滅台都不容易實現。

大陸發展軍事力量不必然是為了攻台,最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自衛並保護國家利益,兩岸有政治分歧,但也有共同利益與合作的基礎,大可以跟大陸「伐交」,避免大陸走上「攻城」最下策。

但蔡政府不這麼想,兩岸越和平,越不利於民進黨取得政權,兩岸越亂越好,這是民進黨想像兩岸關係的最有利狀態,因此「人不犯我,我也犯人」,就成為民進黨治理兩岸的規律。這種操作即使不會達到台獨的目的,可是只要能夠妖魔化大陸,民進黨也可以從中謀得政權利益。

兩岸兵凶戰危,馬英九趁馬習會6周年的機會,在臉書回顧馬習會的成就,呼籲國人珍惜和平的可貴。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在規畫舉辦上海台北雙城線上論壇,勉力維持兩岸交流。馬英九、柯文哲等「兩岸和平派」對兩岸關係的想法和民進黨顯然不同,和平派創造兩岸求同存異的最大機會,為兩岸建造跨海和平大橋,民進黨則認為兩岸愈亂愈好。

只是,馬、習二人的努力已成空谷足音,兩岸敵對性越來越強,「馬習會」漸從台灣的視野中消失,上海與台北的雙城論壇也顯得孤獨。難道兩岸真的需要一場戰爭,才能喚醒人民對和平的珍惜嗎?

(本文為中時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