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普斯 :面對解放軍,美軍敢近戰肉搏嗎?
賽斯·克羅普斯(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前美國海軍副部長)
文/觀察者網
【導讀】 美國海軍前官員賽斯·克羅普斯近日在《華爾街時報》撰文,批評美國沒有明確的台海政策,建議美軍調整部署以應對中國挑戰。他在文中以制度衝突的視角分析中美關係,而忽視了中國的對台政策本身就具有民意基礎,忽視了中國人民統一祖國的決心。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觀察者網翻譯此文僅供讀者參考。
【文/賽斯·克羅普斯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戰略模糊」是美國長期奉行的對台政策,但拜登總統的對台方針卻一直是更模糊、而非更戰略。
10月21日,他在參加「市政廳」節目時被問到他是否會保護台灣地區免遭中國的攻擊,拜登回答說:「是的,我們有承諾這麼做。」可隨後白宮就「澄清」了他的說法,重申其繼續「模糊」的承諾。
所有這些都引發了一個問題:美國應該做些什麼來保衛台灣?而這個問題又導致另一個更宏觀的問題出現:美國應該如何應對中國的軍事挑戰?
美國決策者未能回答這兩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從而導致這兩個無法逃避的問題合二為一。中國的戰略目標是南海和東海,並利用由此產生的經濟實力重塑全球秩序。但這樣做需要打破美國的印太聯盟體系,反過來又需要打破第一島鏈的封鎖。這條島鏈貫穿日本列島、菲律賓呂宋島和加里曼丹島,終於越南海岸線。第一島鏈將中國的出海口限制在菲律賓海和印度洋內,使「控制」成為中國戰略的核心要素。而台灣正位於第一島鏈的中心。
在像台海這樣的衝突中,威懾政策就等同於戰爭政策。美國還沒有明確闡明贏得對華戰爭意味著什麼。拜登政府表示美國無意推翻中共政權,代之以尊重國際秩序的新政權,而是似乎要維持現狀,這意味著要捍衛所有太平洋沿岸國家的主權,確保包括台灣在內的地區盟友不會喪失領土,以及保護支撐國際體系的航行自由權。要實現這些目標就意味著要說服中國不要在本地區那麼咄咄逼人或在戰時求和。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明確中國最珍視什麼。
答案很簡單。中國共產黨想要的是生存權。
摧毀中國經濟的最有效方式是長期封鎖。一場中美對抗將引發全球經濟蕭條,損害美國及其盟友的利益。但民主國家因選舉而具有的合法性使它們比威權體制更能抵禦這種衝擊。在西方,如果因戰爭而引發了一場經濟衰退,這將給美國帶來高失業率和家庭財務緊張,並至少會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一場能源危機。而在中國,這樣的經濟衰退將導致接二連三的停電、停產、失業率飆升,並可能引發混亂。
中國並沒有到爆發革命的邊緣。但中共明白,持續的經濟低迷將引發動盪,從而有可能破壞國家安全。封鎖會引發很多風險,尤其是在美國持續數月或數年長期執行這一戰略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可能認為,在開戰的頭幾個星期,它可以摧毀足夠多的美國戰艦,從而使這樣的封鎖無法實施,或者其戰時盟友(可能是伊朗、巴基斯坦和俄羅斯)會使這樣的封鎖變得足夠複雜從而降低其可行性。不難理解,北京可能認為美國的後勤補給艦隊不足以支撐一場持續數月的衝突,而且華盛頓也缺乏這樣做的政治意願。
或者北京可能會誤判,在遇到最糟糕的情況時,採取俄羅斯的思路去「升級戰爭以終止戰爭」——即使用核武器。一般認為,美國及其盟國比中共更有能力應對持久戰,因此中共不希望拖長戰爭,這種假設可能是正確的。
替代封鎖的方案是「挺身戰鬥」,或者像納爾遜勳爵在特拉法加戰役中表示的那樣,要「更近距離地與敵人交戰」。這意味著要阻止中國實現其短期作戰目標,保衛台灣和美國盟友的主權。這將需要在東亞部署比現在更多的海軍和兩棲作戰力量。美國的航空母艦必須裝備遠端反艦飛彈,美國海軍陸戰隊必須裝備陸基防空和反艦飛彈,以破壞中國對台灣展開的兩棲攻擊。美國海軍必須在關島、橫須賀、佐世保,或許還有澳大利亞的雪梨和珀斯部署更多潛艇,以便利用解放軍的水下弱點擊沉中國的商船和軍艦。海軍陸戰隊遠征軍或陸軍空中機動師必須部署在台海區域內,有可能部署到日本南部或澳大利亞的達爾文。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的戰鬥機中隊必須部署到第一島鏈內的新基地裡,由陸基防空飛彈部隊提供支援,以阻止解放軍立即獲得制空權。
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對美軍的組織結構和部署進行自二戰結束以來最全面的調整。但考慮到長期衝突的風險,這是更安全的戰略選擇。
現在美國還沒有明確的計畫既能發動對華攻勢又能保護我們的盟友。我們建造船隻,購買飛機和坦克,訓練士兵,但頭腦中卻沒有成型的戰略。我們只是在制度慣性的牽引下,在已過時10到30年的政策指引下,步履蹣跚地前進。在伊拉克,美軍花了三年時間才搞清楚這場衝突的本質,花了一年時間去實施新戰略,又花了一年時間才使這個國家穩定下來。中國一旦發射首枚飛彈,我們將不會再擁有五年的時間。我們可能連五個月的時間都沒有。
(觀察者網由冠群選譯自美國《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