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沈逸:在美國劇本裡,已經在為棄台後的地緣格局大變動做準備

近期,解放軍在福建進行軍事演習

沈逸(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

【導讀】 剛剛落下帷幕的G20峰會上,美國又秀了一把大國能力,但明顯中氣不足:盟友關係未見好轉,各項承諾並未到位,美國的領導力也再次受到質疑。

另一方面,美國致力於將台灣問題國際化,以此對中國造成壓力。但中國有自己的節奏,始終堅持互惠互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道路,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尊重。

觀察者網特邀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沈逸,解讀最新的中美關係和台海問題。本文根據採訪錄音整理而成。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逸】

國際體系的演進和變化正在慢慢接近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始于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歐美國家表現出來的結構性治理能力的不足,以及疫情對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影響,和中國在這個過程當中所具備的優勢。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國際體系開始面臨一些實質性的衝擊跟挑戰,這時候就需要確立領導核心。對於國際社會來說,無非是大國中美、歐美、中俄的關係,理順這三者的關係之後拿出路線圖,對相關的資源進行分配,最後轉變成具體行動。

按照目前的程式,首先各個國家內部要達成共識,在二十國集團框架下形成一個概念性的檔傳遞到聯合國去敲定,再以雙邊或者多邊的形式把物資以合作的形式分配下去。本次二十國集團峰會是國際體系面臨的重大挑戰,是在治理秩序要進入一個新階段時召開的一次關鍵性會議。

美國領導力不足,中國初步展現王道型多邊主義

在這次會議前,各方進行了非常密集的關係調整。拿中美兩國來比較,各自的任務和自我認定預期都不一樣。美國現在面臨的困境是,作為國際體系裡的霸權,各國寄望於美國展現出領導力,要提供公共物品、要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要形成秩序。為了承擔責任,這樣的國家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國內要有資源、要有政治意志;第二,要有一個良性的國際環境,和盟友之間關係良好,能夠協同行動;第三,在國際社會上要有威望,大家願意去聽你的,認為你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然而本次G20峰會上,美國這三點都沒有,甚至反其道而行。國內情況方面,美國只關心自己國家利益,不想額外擔責。美國霸權事實上可支配的資源比預想的要少很多,比如基建計畫縮水。拜登曾希望拿下基建計畫,證明美國國內至少還有2~3萬億美元的炮彈可打,從而帶來其他正面效益。結果他成了空心大老倌,來開會還準備了85輛車的豪華車隊。

無巧不成書,美國會議前捅了法國一刀。到現在和歐盟的鋼鋁關稅還沒有完全取消,和盟友關係一團糟。美國跟法國修好關係的辦法是甩鍋給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可就不願意了。美國連盟友都擺不平,自然很難擺平全世界。

與中國的關係,美國的做法是又當又立。美國明明有求於中國,就應該給中國相應的禮遇和尊重,從而展現領導力。但霸權有一個悖論,當霸權資源充沛的時候,它會有一個正向迴圈,不需要去消耗資源,而是資源會越來越多;當它要證明自己是霸權的時候,往往是資源不夠的時候,所有證明霸權的舉動都會加速資源的消耗。不管是往前走還是往後走,都是一個自向迴圈的過程。一旦進入到這個過程之後,霸權就控制不住了。

現在拜登團隊對華政策已經分裂了,商務部的戴琪、財政部的耶倫,再加上氣候特使克裡已經意識到,要完成各自的任務就必須跟中國合作。中國現在也很明確,雙方的宏觀經濟和金融政策是要協調的。

然而沙利文和布林肯還在重複地說著那套話術抨擊中國,無非是賭博心理。他們在等著所謂的殺手鐧,即12月份的民主峰會上,把民主與技術和產業標準綁定。但這裡同樣有一個悖論,當一國佔據技術優勢的時候,是不需要綁定的。現在綁定了之後,它就成了保護落後技術的標籤,這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加入這個基礎聯盟的成員,除非有能力在加入之後,憑藉民主的加持實現技術躍遷,否則這就成了個失敗者聯盟。

而中國抓住了重點。習總書記在會上的講話大氣磅礴,思路縝密。這個世界面臨哪些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有幾個步驟?中國可以在中間做出什麼貢獻?每一點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以前各國預期是美國拿出這份內容,現在中國拿出來了,這就叫領導力。

二十國集團中比較務實的國家,比如義大利就很清楚,不會讓台灣問題在會上搗亂。中國拿出一套方案,大家事實上就會跟著中國朝這條路子走。中國的路子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藍圖和路線圖,如何抗擊新冠疫情,如何推動經濟發展,如何分享數字經濟紅利,如何實現可持續的包容性發展,如何實現綠色減排。一條一條列的清清楚楚,各國看完都知道要做哪些事。

中國的多邊主義不是歐美小團體式的多邊主義,而是王道型多邊主義。在這個會上,中國的領導力正在上升,原因是中國內部有強大的治理能力和糾錯能力。新冠疫情來了,國內擋得住,複產過程中,產能能夠跟得上去。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政府可以及時進行調整。中國的目標很清晰,沒有追求一個支配型的霸權目標,中國的目標建設就是造福中國人民,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美好生活,也不去外面搶人家地盤,所有事情都是大家坐下來公平談。

在國際社會上,中國做公道事。比如G20會議召開前後,阿富汗已經開始向我們出口松子了,這代表當地產業開始起來了,這個就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有了產業和工作崗位之後,松子生產產業鏈上的人就對販毒和恐怖主義沒興趣了。

台獨狗急跳牆,欲贈台積電買命

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得道多助,也讓美國更加焦慮,近期也是頻頻拿台灣問題挑事,引得島內的一些台獨勢力也狗急跳牆,拿著雞毛當令箭。

原先台獨有一定的市場,是因為島內的治理結構中,老百姓的利益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台灣的前途應當是在實現祖國統一之後,在中國大的經濟體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發揮作用。

1971年在聯合國表決中國代表權的時候,有兩個方案,一個是驅逐蔣幫代表的方案,另一個是美國人提出的所謂雙重代表權方案。目前台獨分子和美國想玩的文字遊戲,本質上就是想把雙重代表權方案重新復活。而復活這個雙重代表性方案的前提是得先承認一中一台。

表面上是玩文字遊戲,其實是用文字遊戲製造一個台灣是政治實體的即成事實。按照他們的邏輯,1971年解決的是中國的問題,但台灣問題沒有解決。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的時候,世界上已經有了兩個實體,一個叫中國,一個叫台灣。但這是不存在的。

這件事嚴重越過了中國的底線,我們是完全不接受的。而且目前中國的實力足以把越線的台獨揍一頓。那麼美國對台灣立場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對於美國來說,它希望台灣保持不統不獨的狀態。台灣問題像是一個蹺蹺板,一頭是統一,另一頭是台獨。大陸實力上升之後,統一的可能性顯著增長,而台灣則更希望往獨立那邊走。對於美國來說,當它發現統一趨勢在增長,它會嘗試把蹺蹺板拽回它認為的平衡點。這個回轉的動作和台獨方向是一致的,但這不代表說美方支持台獨。所以大陸經常講到的一句話,美方不要給台獨發出錯誤信號。

長期以來美國不支持鐵杆台獨,它支持台海維持現狀,以牽制和延緩中國崛起。但台獨分子把美國的動作視作支援台獨的信號,比如蔡英文綁架美國政策,公開宣傳美軍已經在台灣了。台灣防務部門負責人邱國正第一時間就澄清了,因為他深知在過去陳水扁時期,美國有教訓過台灣別玩火。當年陳水扁玩文字遊戲,小布希立刻把他罵了一頓。

現在最擔心的是另一種可能性,美國有一批人想通過扶持台灣去打亂中國崛起的節奏。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如果我們推演到底,美方縱容台獨橫跳,一腳踩過了中國大陸底線,迫使大陸提前完成統一大業。

倘若提前統一,美國希望提前武統把台灣弄的很血腥。美國當時準備出售給台灣單兵反坦克武器,讓台軍放棄灘頭作戰,縮到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區,讓軍人混入大樓裡,把居民當作肉盾,迫使大陸在解放台灣過程中消化不良。不過台軍沒有接受這個方案,還是寄希望于美方的軍事介入。

至於美方的軍事干預,不能說可能性在增加或者減少,但有些舉動證明美方在做兩種準備,一方面它在法理上給大陸製造一些困擾,另一方面在做大陸能很快拿下台灣、並很快消化完後的底線性準備。

最近有兩個主要的動作,第一是美澳關係加強,其實就是在地緣政治上,美國要築牢從關島、夏威夷、澳大利亞這條底線。事實上對於中國來說這條線不重要,因為我們就沒有跟美國人打一場中途島海戰的想法,更沒有想過入侵美國本土。但在美國的劇本裡,其實在軍事和地緣政治上已經在做放棄台灣之後地緣格局大幅改變的事情了。

第二件事情是美國在台積電投了大量的精力。美國談及台積電的供應鏈安全,其實就是擔心台積電被大陸統一過去之後,在全球其他地方沒有台積電的這種生產線,將先進的生產能力直接置於北京的控制之下,因此美方需要採取措施。

這也是蔡英文護國神山,龜盾理論的核心立論點。但是詭異之處在於,這群台獨分子準備親手把龜盾交出去。理論上講,如果台獨鐵了心,他們應該死守住這個龜盾。一旦台積電的生產線在別處建立了,這就意味著,台灣回歸了,美國能繼續和大陸握手言歡。所以也有猜測是這些台獨分子也在做台灣交出去後自己的退路。

總之,大陸要做的是在短期對紅線和底線進行管控,在中長期沿著堂堂正正的發展方式,沿著那個正確的方向慢慢碾過去。

在台灣問題上,我們現在確定的有兩點:

第一,台灣是不可能越過主動軍事這條紅線的,不可能主動宣佈獨立。

第二,是基於大陸自身的發展,要解決祖國統一和強國建設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如果到2049年台灣還沒收回來,我們也很難說已經完成了強國的建設,因為領土還沒有完全統一;倘若過早地把台灣收回來,導致中國發展陷入被動,錯過了國際社會上的機遇,這就使得統一干擾了發展。這兩者之間要辯證來看,國家發展不能停,因為發展帶來的實力增長,是推動統一最有效的底線和保障。

在此過程中,從戰術層面來看,大陸的選項比較有限。大陸沒有很多動作,也不去主動挑事,不著急。反過來台灣那邊急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陸的實力增長之後,台灣真正能夠實現台獨的目標在減少。而從中國大陸的情況來看,有很多事情是隨著實力的提升逐漸解決的。

舉個小例子,之前很大跨國公司的網站上,台灣是放在國家一欄裡的。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大陸不管這事,前兩年我們猛批了一堆企業,它們乖乖的改過來了。市場利益實力到了,大家覺得你的訴求可以理解。

心理上,這種認知、情感、情緒、耐受度都在變化。原先大家都覺得中國相對弱小,我們會忍一忍就算了。如今在發展過程當中,我們也開始逐漸完善需求。這是國家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保持好自己的節奏,然後處理好這些問題,對於越來越頻繁的突發狀況,做好相應的準備,我們的腳步不會亂,目標不會變。

連結:沈逸:在美国剧本里,已经在为弃台后的地缘格局大变动做准备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