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胡全威/同溫層效應的解藥

教育/聆聽對方:同溫層效應的解藥–回應〈民進黨的認知作戰:理論、現實與操作〉一文

文/胡全威(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網際網路的興起,對於民主政治帶來的重大影響之一,就是同溫層現象的加劇。在同溫層之中,人們大多只看到與自己立場一致或相近的觀點,甚至連接受到號稱「客觀事實」,也是從同溫層裡才看得到的視角。

同溫層的類似概念,也有論者稱為「過濾泡泡」(filter bubble)或者「迴聲室」(Echo chamber)效應。前者提供的形象比擬,就是將不同意見過濾在外,每個群體或個人就活在自己的泡泡之中。後者,則是比擬身處在回音室般,周遭的意見都是與自己相類似的觀點。

事實上,這種現象也絕非網路世代才有。早在報紙、電視媒體時代,就已經有研究顯示,人們會主動選擇與自己立場、意識型態相近的媒體。因此,這已經不是媒體偏誤的問題,觀眾自己就會選擇偏誤,傾向接受他們想要的訊息與觀點。人們總是喜歡閱讀、觀看讓自己順心的事,避免認知不協調,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然而,畢竟報紙、電視是「大眾」媒體,在單一平台上針對的受眾預設是較廣,有可能傳遞不同立場的訊息。網路傳遞的訊息雖然更廣、更豐富多元,但由於網路傳遞訊息的特殊性,既可以朝向大眾也可以分眾。就像是我們在臉書中,可以看到主流媒體報導,但是也可以看到好友、社團的留言,後面的訊息也就只有少數人會觀看到的。因此,有論者就認為現在的「新聞」已經不是過往主流媒體提供的範圍。現在人所謂的「新聞」,往往是臉書好友們轉載提供或自身留下的訊息,構成了現代人「新聞」的意涵。

可以想見,每個人每天所接觸到的「新聞」,會越發分歧,不是來自少數主流媒體,而是各自的朋友圈訊息。此外,更由於社群媒體、搜尋引擎的演算法,無論是商業考量或是服務用戶,往往就能鎖定較為小眾的個別用戶,提供他們想要看到,或者曾經看到的相類似的訊息。很多人一定有這樣的經驗,今天搜尋過背包,接著幾天,可能都會跳出背包的相關訊息。同樣的,曾加入某個政治人物的粉絲群,多看幾次後,朋友在這群裡按讚、留言時,都可以收到通知訊息,似乎傳達出大家都是這樣想的氛圍。

這種同溫層效應的問題,對於民主政治而言,就是缺乏建立共識的基礎。民主政治雖然是少數服從多數,但是這種服從,不能只是一種純粹多數壓制少數而已。少數如果一直處於弱勢,就會採取各種方式來尋求突破,譬如社會運動、街頭抗議、公民不服從,甚至革命、暴動等等,就很難期待有穩定的政治秩序。

因此,民主政治即使是多數統治,還是應盡可能尋求彼此可以接受的共識。這裡的共識就包括客觀事實與價值判斷上的共識。在客觀事實上,試圖找出共識,在理論上是比較容易。舉例來說,年金改革是否可以讓年金持續存在,這裡本來可以是有客觀數字的計算。

但是,任何知道社會真實與媒介真實區別的人都會明白,媒介再現的真實,不可能會是原原本本的社會真實。簡單的說,任何再現,一定是有角度,甚至選擇不同的案例(事實)呈現。於是,在不同的同溫層中,大家所閱讀到的媒介事實都可以不一樣。有的看到核電場是高危險;有的看到乾淨安全核能的事實。有的看到一而再、再而三,台商在大陸遭到欺騙;有的則是看到台商在大陸無往不利,收穫頗豐。有的看到年金改了就好;有的看到,改了還是會倒的數字。

民主政治仰賴說服,讓社會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才能讓少數「不滿意,但是能接受」。而說服往往是以相互認知的事實作為基礎,才可能往上建立可以接受的價值判斷,甚至政策選擇。但是,人們日積月累地在同溫層中理解到的事實,都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更遑論要從事實,逐步找出彼此可接受的價值觀,進而選擇特定的公共政策。

面對同溫層效應的問題,應該怎麼辦?著名的英國劍橋學派政治思想史家史金納(Quentin Skinner, 1940-)在耙梳西方修辭學發展的歷史脈絡後,他歸結出修辭學的一個重要核心精神:面對同溫層效應的問題,應該怎麼辦?著名的英國劍橋學派政治思想史家史金納(Quentin Skinner, 1940-)在耙梳西方修辭學發展的歷史脈絡後,他歸結出修辭學的一個重要核心精神:「聆聽對方」(audi alteram partem, always listen to the other side),他認為這是有助於面對當代政治、道德爭議時所應持有的態度。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實驗發現,人們無論智商高低,一般都只是傾向強化自己原有的觀點,而很少能試著設想相反的立場。但是,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就很容易選擇對己有利的證據、數字,進而推導出一個看似自圓其說的主張。也因此,就很不容易理解對立面的看法,認為對方是荒謬,難以理解的。而當同溫層效應強化了這種自以為是的觀點時,這也難怪我們看到社會中對於公共議題,往往是爭鋒相對、激情演出,越發難找出可以彼此接受的妥協共識。

也因此,修辭學傳統留下的重要精神:「聆聽對方」,就顯得彌足重要。這裡可以作制度性安排,譬如鼓勵各種媒體、公共政策、爭議議題,甚至政黨、利益團體,在網路發佈訊息時,不僅只是傳達出自己的觀點,而且也有義務提供對立者的訊息或觀點,供閱聽眾參考。這裡在說服傳達上,未必只是減分,提供兩面訊息的說服策略,在特定情況下,反而是更有效的。

其次,則是將「聆聽對方」作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德性。修辭學起源於民主政治的需求,與民主政治是相輔相成的。在學校裡可以透過推廣辯論、政策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可以體會不同立場的想法,不僅擴大生命經驗,同時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我們的世界。

總的來說,「聆聽對方」其實也正與密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在《論自由》中提到支持言論自由的重要核心預設:我們不是「永不犯錯」(infallible)的。蘇格拉底是被雅典公民判處死刑,耶穌基督是被人們送上十字架,當時被視為異端。沒有人能百分之百確定自己一定是對的,因此,需要與不同聲音對話,即使是會不舒服、不愉快,但卻可能避免我們犯下更大的錯誤。我們文化中,並沒有修辭學傳統的薰陶,希望藉由本篇短文,扼要介紹,期許讓我們的民主政治運作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