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阿富汗撤軍與美國在亞洲的「兩種面貌」

美軍在阿富汗最後撤退

文/周忠菲

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官肯尼斯•麥肯齊8月30日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隨著美軍最後一架C-17運輸機從喀布爾國際機場起飛,美國已完成從阿富汗撤軍。這等於公佈,美國在阿富汗失敗已成定局。

自8月7日美國宣佈從阿富汗撤軍起,阿富汗問題即處於世界輿論的聚光燈下。美軍撤離阿富汗時的一系列亂局以及美國各部門間的相互指責,使這次撤軍看起來完全不像一個霸權大國為一場持續了20年的戰爭進行落幕時應出現的場景。在全球「身經百戰」的美軍怎會如此狼狽?

問題的本質在於,不是美國撤退了,而是美國衰退了。這次美軍在阿富汗撤退過程中的雜亂無章,就是美國國內經濟與政治的起伏不定,傳遞到對外軍事行動方面的明證。無論是特朗普強硬的「美國優先」,還是拜登委婉表達的「美國回來了」,都掩蓋不了他們想否定的美式民主正在坍塌的事實。

這一坍塌過程最終如何展現,還難以預料。不過,從美國與亞洲關係歷來重視經濟與戰略的傳統看,美國在亞洲的收縮也包括增強在亞洲存在的打算。從這種背景出發,美國在亞洲的存在,可能展現「兩種面貌」。

第一種,有可能淡化亞洲的冷戰色彩。這是基於:首先,世界希望美國減少其國內政治權力爭奪對國際關係的干擾,以及與此相關的不穩定。此外,這種希望還伴隨著世界政治中出現的一個主要趨勢,即亞洲經濟體的增長,以及中國的穩定發展與不可遏止。這也是美國副總統近期「巡視」亞洲的原因之一。

再次,美國和中國正在經濟、貿易、金融、技術、網路安全、軍事、環境安全和地緣政治領域,展開全方位競爭。這種博弈持續下去,有可能把世界分化為兩個經濟和貿易活動的系統。拜登政府目前立場曖昧,一方面主張「去全球化」,一方面需要面對全球化。從美國經濟結構、過去50年在亞洲的經濟機遇,及其制定亞太政策的角度看,拜登政府面對這種格局的形成,很難下決心。

因此,在亞洲層面,放棄冷戰思維,減少中美對抗不斷升級的趨勢,重新融入所熟悉的亞洲,參與亞洲將面臨的各種新問題,是美國可能展現的一種面貌。

第二種,以中國為對手,在亞洲推行完全不講規則的「秩序」。

對拜登政府而言,最根本的挑戰是美國自身與全球民主困境的問題。拜登當然深諳於此。故輸出矛盾,借阿富汗撤軍,從地緣政治上加強與中國的「無序」對抗,讓各種矛盾聚焦中國,分散自身壓力,也有可能成為美國在亞洲的「另一種面貌」。理由是:

其一,亞洲除了經濟的活力外,地緣政治上的特徵可為美國提供操作空間。

如中美衝突、歷史遺留的領土糾紛,軍備競賽、民族主義等,還有美國屢屢使用的「台灣牌」。此外,就阿富汗的地理位置看,向東輻射東亞,向南輻射南亞,向西、向北輻射中

東與中亞。美國自阿富汗收縮,南亞的空間,可「任由」印度填補。這種拆西牆、補東牆,

表面看起來可以發揮遏制中國的作用,又可宣揚為增強美國的印太同盟。

其二,推行一種完全沒有國際規則的東亞地區秩序,政策上有先例。

如前國務卿蓬佩奧在川普政府任期結束僅餘12天之際,不經任何行政和法律程式,突然宣佈美國「將突破與臺灣的非官方關係」。美國《紐約時報》的時評指出,這種繞過行政程式與國會規定的做法,是對美國國家管理體系的衝擊。如果將這種不講規則的作風推廣到國際社會,只會進一步摧毀美國的民主形象。

其三,美國政府效率低下,政客短視的現象,一時均難以扭轉,而民主黨政府更需要提振國家的「民主信心」。選擇推行從阿富汗收縮之後,美國將其軍事力量投射到東亞地區的戰略,可起到渲染「中國威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從「增強民主」的角度,防範中國和亞洲國家合作可能帶來的新趨勢,即在疫後世界中,出現一個保持「趕超」精神、推行開放策略、權力分配更加均衡的多級亞洲趨勢。

美國軍政精英的信仰,是美國需要加劇世界的不穩定。美國在亞洲奉行的,不是打破規則,而是在美國治下,根本沒有規則可言的「無序」。他們認為唯有不講規則,才能應對亞洲的挑戰。

拜登政府的亞洲政策,「劇本未定」。

他如果選擇淡化亞洲冷戰色彩,無疑將減少美國帶給亞洲國際關係的困擾,有利於中美關係的穩定和亞洲重新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趨勢。如果美國展現第二種面貌,那麼美國所鼓吹的「優越自信的」體制,以及「資本主義贏得冷戰勝利」的妄斷,只會被更早揭穿。

8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就阿富汗問題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大使表示,阿富汗近期亂局同外國部隊的撤出有直接關係。希望有關國家能夠認識到,撤出不是責任的結束,而是反思和糾錯的開始。這段話意味深長。美國需好自為之。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