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中國人行「降準」 彭博「失準」

文/羅慶生

中國人行為何「降準」?

1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0.5個百分點,釋出流動性1萬億人民幣。這出乎市場預期,因為之前中國金融政策偏緊且維持「去槓桿」基調,此時突然改為寬鬆,引起多方揣測。

《彭博》一篇專欄認為,這表示中國擔心經濟放緩。而基於政治擔憂,人們對中國經濟和資產已開始失去信心,降準只會火上澆油。不過這隱含「美中競爭」前提而從政治解讀的觀點,並不能真正掌握中國脈動。

中國為何要降準?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之前的緊縮,也就是「去槓桿」已達成任務,在經濟形勢改變下,人行放鬆煞車,改踩油門,釋出流動性刺激經濟。

日前中國公布第二季GDP,雖然增長強勁達7.9%,結構上卻有隱憂。6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只增長8.3%,低於預期的10.9%,投資放緩。

中國上半年經濟增長引擎為淨出口,出超達16,335.9億人民幣。但企業賺了錢為何投資放緩?因為還債去槓桿。這雖然降低了中國的金融風險,卻造成有效需求減少,長期將形成「資產負債表衰退」。

因此當下半年各國解封,生產恢復,中國預期出口將放緩,經濟轉由內需帶動,此時由緊縮轉為寬鬆,合理也必須。

《彭博》是具權威的經濟資訊平台,頗受尊重,但最近評論卻偶有政治性解讀。這雖然討好特定讀者,卻有失專業立場,易誤導投資人。令人遺憾。

(本文首發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