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

《紐約時報》2023年度最佳電影

APPLE TV+

文/紐約時報MANOHLA DARGIS, ALISSA WILKINSON

曼諾拉·達吉斯

令人興奮的獎賞

這一年我的觀影體驗非常棒——你呢?我看了幾百部情節和風格各異的新電影,製作規模和預算各不相同。有些是A·V·洛克威爾等新人的作品,還有一些來自長盛不衰的馬丁·斯科塞斯等人。有些你已經聽說或者將會聽說,也有些幾乎沒有激起任何水花。有些是由A24和小型的KimStim等獨立公司發行;也有些來自科技公司,還有一些來自現在通常被稱為「老牌片廠」的地方,這是一個模糊的讚美詞,暗示著影響力,但也暗示著過時。

至少從轉向音畫同步時期開始,電影就一直被人聲稱處於死亡的邊緣,但這麼說不等於無視這個產業面臨的經營困境。今年年初,電影業仍然沒有從疫情導致的停工和減速中恢復過來。《好萊塢報導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擔憂地說:「2023年伊始,經歷了混亂的一年,擔憂和恐懼仍然揮之不去。」該報稱2022年票房的起起落落是「驚人的」。然而,一些華爾街分析師看好影院觀影市場。一名分析師在1月底對雅虎表示:「我們看到人們對影院重新燃起了興趣。」當時我剛從聖丹斯電影節看完電影回來,也覺得前景看好。

冬去春來,轉眼又到夏天,我最喜歡的幾部電影已經在影院上映,我還在坎城看了另外幾部電影的預映,再次被看到的一切所鼓舞。與此同時,編劇工會於5月2日舉行罷工,幾部志在必得的大片未能吸引觀眾進入影院,令人擔憂的行業消息不斷傳來。其中一個新聞標題寫道,《奪寶奇兵5:命運轉盤》(Indiana Jones and the Dial of Destiny)被「詛咒」了;還有一條評論說:「《碟中諜7:致命清算(上)》(Mission: Impossible 7)不盡如人意。」7月14日,當SAG-AFTRA的大部分成員舉行罷工時,行業的抱怨被號角聲取代。兩天後,曾經掌管派拉蒙的巴里·迪勒警告說,罷工可能導致該行業「徹底崩潰」。五天後,《芭比》(Barbie)和《奧本海默》(Oppenheimer)上映了。

那個發明「芭本海默」這個戲稱的奇才提振了票房,罷工結束,情況就是這樣。人們很想重申威廉·戈德曼的那句格言:「所有人都一無所知,」然後就此打住。不過,今年也提醒了我們一些我們早已知道的事情,包括女導演可以拍任何類型的電影,從怡情小品到驚天動地的大作。今年也提醒我們,廣大觀眾會樂於走出家門,去看沒有超級英雄的電影。而有時候有超級英雄卻沒人要看,這在DC和漫威工作室的《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Ant-Man and the Wasp: Quantumania)、《雷霆沙贊:眾神之怒》(Shazam: Fury of the Gods)、《閃電俠》(The Flash)、《藍甲蟲》(Blue Beetle)和《驚奇隊長》(The Marvels)在影院遭遇慘敗之後,就已經很明顯了。

今年新聞中經常出現的另外一個詞是「超級英雄疲勞」,這應該不會讓人感到驚訝。舊的好萊塢喜歡類型片,但也重視多樣性,不斷推出音樂劇、西部片、劇情片、喜劇、史詩、偵探和黑幫故事,以及各種類型的混合片。有些是千篇一律的;也有一些擁有新鮮的故事、獨特的視覺風格和華麗的作者電影風格。但現在,大型電影公司主要推出動作冒險大片和系列大片;它們依靠的是相似性,而不是多樣性。截至11月30日,今年票房收入最高的20部美國影片中,有一半屬於動作冒險類,其中包括一些超級英雄電影。

《芭比》和《奧本海默》的熱映可以歸結於各種因素,從時機、創意、它們製造迷因的能力,到人們害怕錯過的心態。不管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才華也起了一定作用——它們證明了那些看好影院行情的華爾街分析師是有道理的。這也是我們今年得到的提醒,也是我每週都在得到的提醒:電影可以很棒!它可以接受類型,玩轉類型,超越類型。它的故事和講述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它的品質可以激動人心,它的藝術可以引人入勝。電影的魅力遠不止於電影業,以及這個行業的危機和動盪。1951年,《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製片人戴維·塞爾茲尼克曾哀嘆道,「如果沒有了電影工業,也許好電影就會出現。」問題是,不管這個行業如何,好電影總會出現,但我是一個不怕羞的樂觀主義者——我是一個影評人。

以下是我今年最喜歡的電影,它們都在美國影院上映(或即將上映)。

1.《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花月殺手》中的李奧納多·狄卡比奧和莉莉·格萊斯頓。
《花月殺手》中的李奧納多·狄卡比奧和莉莉·格萊斯頓。 MELINDA SUE GORDON/APPLE ORIGINAL FILMS

在這部令人痛心的史詩片中,斯科塞斯重新審視了一場由美國白人——戀人和朋友、農場主和銀行家、當地法律人員和聯邦政府指定的監護人——對石油豐富的奧塞奇部落犯下的兇殘謀殺罪行。影片的情感中心是一個難以言喻的殘酷故事,關乎愛與背叛,是一個由貪婪和對白人優越性的堅定信念推動的巴洛克式陰謀。「天定命運」(美國歷史名詞。指的是19世紀美國定居者所持有的一種信念,他們認為美國被上帝賦予了向西擴張至橫跨北美洲大陸的天命。——譯註)帶來了一部出色的黑幫電影。(影院上映

2.奧本海默》,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諾蘭用他慣用的點彩畫式的細節和宏大的畫面追溯了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的J·羅伯特·奧本海默的人生,從飽受折磨的青年時代到後來的痛苦晚年。影片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奧本海默在研發「二戰」期間投放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原子彈的投放是一場定義世界的災難,最終導致大約10萬至20萬人死亡,並讓我們進入了自我毀滅、人類主導的時代。(影院上映)

3.《特魯瓦格羅餐廳》(Menus-Plaisirs — Les Troisgros),導演:弗雷德里克·懷斯曼

《特魯瓦格羅餐廳》劇照,導演:弗雷德里克·懷斯曼
《特魯瓦格羅餐廳》劇照,導演:弗雷德里克·懷斯曼 ZIPPORAH FILMS

在這部令人愉悅的電影中,懷斯曼將鏡頭對準法國廚師世家——特魯瓦格羅家族。影片的大部分場景發生在他們位於盧瓦爾河畔的著名酒店餐廳,在那裡,家長們監督著一個團隊,用愛心、創造力、編排、高超的技藝和對更大世界的關注,創造出一道又一道令人驚嘆的美食,為他人帶來極大的快樂與享受——本片攝像機背後的天才們也是如此。(影院上映)

4.《被占城市》(Occupied City),導演:史提夫·麥奎因

在這部長達四個半小時的紀錄片中,這位曾拍攝《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的英國導演用當代阿姆斯特丹的日常場景,逐條街道、逐個地址地描繪了「二戰」期間該市猶太人的悲慘命運。這部紀錄片令人震驚,形式嚴謹,由麥奎因的妻子比安卡·斯蒂格特擔任編劇,並參考了她的書《被占城市地圖集——阿姆斯特丹1940—1945》(Atlas of an Occupied City: Amsterdam 1940-1945)。(12月25日上映)

5.《一千零一種》(A Thousand and One),導演:A·V·羅克韋爾

泰亞娜·泰勒在《一千零一種》中出演一位生活在快速士紳化的紐約的年輕女子。
泰亞娜·泰勒在《一千零一種》中出演一位生活在快速士紳化的紐約的年輕女子。 AARON RICKETTS/FOCUS FEATURES

在羅克韋爾這部驚艷的處女作中,她講述了一位年輕女子(泰亞娜·泰勒精彩出演)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故事,她在迅速士紳化的紐約撫養兒子。羅克韋爾在皇后區出生和長大,她對這座城市和這裡的人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遠離權力走廊,儘管受到貪婪的權力僱傭軍的衝擊,但他們始終為紐約提供活力。(在Prime Video播放)

6.《小行星城》(Asteroid City),導演:韋斯·安德森

這部電影的大部分情節發生在虛構的西南小鎮上,在那裡,世界發生了碰撞,一段(或兩段)愛情故事綻放而又凋謝,孩子們比成年人聰明,一個外星人意外著陸。憑藉靈巧而又複雜、溫柔而又面無表情的表達、縝密的技巧和迷人的色彩,安德森運用不同的媒體和表演藝術,講述了一個詼諧的悲喜劇。(在Peacock播放)

7.《五月十二月》(May December),導演:托德·海恩斯

在這部令人不安的反常電影中,女演員伊麗莎白(娜塔莉·波特曼飾)找到了她下一部電影的靈感來源。那就是格雷西(朱麗安·摩爾飾),她是個喜歡烤蛋糕的家庭主婦,同時還有因和未成年男孩發生性關係而入獄的前科,後來和這個男孩結了婚。她的丈夫充滿悲劇色彩,由查爾斯·梅爾頓精彩出演。事態變得非常複雜,然後令人心碎。(在Netflix播放)

8.《開展在即》(Showing Up),導演:凱莉·萊卡特

《開展在即》中的米歇爾·威廉斯(左)和周洪。
《開展在即》中的米歇爾·威廉斯(左)和周洪。 ALLYSON RIGGS/A24

萊卡特的這部新作講述了奧勒岡州波特蘭市的雕塑家莉茲(米歇爾·威廉斯飾)在籌備一場新畫展期間,為朋友、家人、她那隻非常淘氣的貓和一隻受傷的鴿子奔波操勞的故事。對莉茲來說,藝術創作是一種自我塑造行為,也是一種存在的方式,因此我猜這部時長適中的美好影片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導演的自畫像。(大多數主流平台均可租賃觀看。)

9.《奧蘭多:我的政治傳記》(Orlando, ma biographie politique),導演:保羅·B·普雷西亞多

作為出生於西班牙的跨性別哲學家兼活動人士,這部散文式紀錄片是普雷西亞多的首部導演作品,他借用維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奧蘭多傳》(Orlando: A Biography)為藍本,探索了身份認同的複雜性和諸多束縛。普雷西亞多從大量素材中汲取了靈感,並在20位跨性別和非二元性別演員的幫助下,創作出這部有趣、真摯、啟發性十足且很能調動情緒的影片。(上映中)

10.《石門》(Stonewalling),導演:黃驥、大冢龍治

這部關注度很低但結構嚴謹的悲劇影片講述的故事始於2019年,年紀尚輕的林森(姚紅貴飾)面臨一系列艱難困苦,包括極其糟糕的男友、爭吵不休的父母、失業和不確定的未來。到2020年初故事結束之時,所有人都戴上了醫用口罩,而嘗試了所有能想到的零工活計之後的林森已然筋疲力盡。懷上孩子的她,現在有了具有交易價值的東西。(Criterion點播。)

另外十部:《土路都有鹽味道》(All Dirt Roads Taste of Salt);《大地母親》(Earth Mama);《枯葉》(Fallen Leaves);《法拉利》(Ferrari);《疾速追殺4》(John Wick: Chapter 4);《過往人生》(Past Lives);《R.M.N.》;《捎來幸福的紅帆》(Scarlet);《消防站的王子》(Will-O’-the-Wisp);《青春:春》(Youth [Spring])。

艾麗莎·威爾金森

邪惡所在之處

這是電影中的邪惡之年:令人撕心裂肺、毛骨悚然的日常之惡。它沒有披上罪惡的外衣,也並沒有在恐怖電影的預期橋段中如約而至。而這正是它如此可怕的原因。

在今年的電影中,邪惡的預設對立面並非善良,而是現實。邪惡是讓奧本海默這樣的科學家陷入掙扎的事物,它令他們意識到,當物理宇宙與人類倫理相交,任何決定都不可能真正中立。邪惡是在坎城電影節的《花月殺手》新聞發布會上被討論的東西,這部電影講述了文明可能是多麼野蠻。在《利害攸關》(The Zone of Interest)中,只顧忙於日常事務的人們心甘情願地掩蓋了難以言喻的邪惡。官僚用語和委婉說辭使他們不必承認自己正在維持的恐怖。

事實上,語言掩蓋和製造邪惡——特別是自欺欺人的平庸之惡——的方式在今年的電影中隨處可見。托德·海恩斯作品《五月十二月》就充滿了角色的視而不見,他們甚至都無法說出自己生活的真相。茹斯汀·特里耶作品《墜落的審判》(Anatomy of a Fall)以一段建立在語言障礙基礎上的婚姻(雙方用第二語言英語交流)為起點,描繪了在法庭上和客廳裡由於言語不慎而引發的日常暴力。《告密者》(Reality)可能是最激烈也最大膽的一部作品,用真實的審訊記錄呈現出言語的曲折特性,以及權力和司法是如何被扭曲以操縱現實的。

偉大小說家科馬克·麥卡錫——他本人已是電影界的老面孔——在今年去世時,我發現自己對他的懷念是因為他對邪惡的想像遠比好萊塢典型的單薄反派形象更符合以上這些關於邪惡的描述。在麥卡錫看來,邪惡是一種力量或與人類如影隨形,是人類存在狀況的基本事實,幾乎無法抗拒,並以某種方式深植在語言之中。在他1994年的小說《穿越》(The Crossing)中,一個角色表示,「惡人都知道,如果他們做的惡足夠恐怖,他人是不會反對的。」事實上,「他人只有惡小而為之的膽量,也只敢對此表示反對。」

如果他沒說錯,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通過互相傾訴治癒話語,共同面對真相來找到電影之惡的解藥。《永恆的記憶》(The Eternal Memory)和《美國交響曲》(American Symphony)中的夫婦、《深處的呼喚》(A Still Small Voice)中的牧師、《你傷害了我》(You Hurt My Feelings)中的家庭——他們所有人都發現,即便身處千難萬險的世界,只有相互溝通才能繼續前行。

任何形式的藝術都可以探討邪惡的本質。但身臨其境、時長有限、同時觸達多重感官的體驗讓電影特別適合成為這種討論的載體,因為比起理智,邪惡更易於被直覺辨識。在愈發脫離現實的電影世界裡,觀眾幾乎不能相信親眼所見的景象,邪惡才會肆無忌憚地徜徉。電影或許能賦予我們勇敢面對邪惡的語言。

1.《花月殺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斯科塞斯從初執導筒開始就一直痴迷於罪惡:罪惡的含義是什麼?是否真有無辜之人?寬恕是可能存在的,抑或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妄念?內涵十分豐富的《花月殺手》也許是他對邪惡的最全面闡釋,這來源於一種堅定信念,即邪惡與悲傷一樣可以延綿世代,而講述這個故事(本片的主題是關於奧塞奇族人的系統性謀殺)雖不討喜但卻不可逃避。(上映中

2.《過往人生》,導演:席琳·宋

劉台午(左)和格蕾塔·李飾演的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在《過往人生》中重新建立情感的聯絡。
劉台午(左)和格蕾塔·李飾演的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在《過往人生》中重新建立情感的聯絡。 A24

有時候,一位新人導演(比如劇作家席琳·宋)在年初帶來的低調驚艷之作總能抓住你的心,讓你念念不忘。對我來說,這就是在今年1月的聖丹斯電影節上觀影《過往人生》的體驗。本片講述了一名女性(格蕾塔·李飾)如何思考她本可擁有的人生,以及她為當下生活所做過的選擇。本片由劉台午與約翰·馬加羅聯袂出演,情節精彩動人,對命運、選擇、愛情以及將人與人的靈魂連結到一起的無形紐帶進行了審視。(大多數主流平台均可租賃觀看)

3.《利害攸關》,導演:喬納森·格雷澤

大致改編自馬丁·艾米斯小說的《利害攸關》用弦外之音製造了陣陣寒意,影片的含義並沒有出現在它的畫面中。故事圍繞著魯道夫·霍斯(克里斯蒂安·弗里德爾飾)一家展開,在那座臭名昭著的滅絕營的高牆之外,這個奧斯維辛集中營指揮官與他的家人過著閑適的生活。他的妻子(桑德拉·胡勒)打理著一個平靜祥和的家,驕傲地向來訪的母親展示。但是你可以聽到——幾乎可以聞到——高牆之內正在發生什麼。影片以令人作嘔的、大膽的形式探究了人類為假裝看不到邪惡可以做到什麼地步。(12月15日院線上映)

4. 《告密者》,導演:蒂娜·薩特爾

西德尼·斯維尼出演根據前NSA譯員裡艾利蒂·溫納事蹟改編的《告密者》。
西德尼·斯維尼出演根據前NSA譯員裡艾利蒂·溫納事蹟改編的《告密者》。 HBO FILMS

西德尼·斯維尼飾演《告密者》的主角裡艾利蒂·溫納,這位前NSA譯員因洩漏俄羅斯干預2016年選舉相關信息而入獄。影片改編自薩特爾寫作和執導的舞台劇,台詞照搬了FBI逮捕溫納前在其家中對她的審訊(有部分做了塗黑保密處理)。作為這部爆裂而真實的驚悚片的核心,斯維尼的表演令人驚嘆。然而引人注目的是,《告密者》如何迫使我們從多個層面去質疑何為真實——不僅限於政府是否以及何時是值得信任的,還包括語言何時會有意掩蓋現實,影片本身是虛構作品、紀錄片,還是介於真假之間的某個令人不適的灰色地帶。(Max在線播映)

5. 《深處的呼喚》,導演:盧克·洛倫岑

大流行之初,在紐約西奈山醫院,一組駐院牧師在照護病患及其家屬的同時,自己也要面對哀傷與恐懼。洛倫岑的觀察式紀錄片(大部分由他自己拍攝)跟拍了院牧馬蒂和她的上級。馬蒂的理想主義面臨挑戰,她在扶助各種不同信仰的人,並沒有哪一種信仰格外顯著,與此同時她自己也在經歷著一場信仰危機。寬恕、品德和信仰在無法想像的痛苦面前顯露的本質,造就了一部某種意義上能給人以希望的電影,儘管這希望需要奮力去獲得。(院線上映中)

6.《奧本海默》,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奧本海默》是本年度最大的兩個觀影盛事中的一個,影片的核心是對力量的檢視,這包括了地緣政治意義上的力量,也是指原子的力量。諾蘭選擇以兩種生成力量的方式——裂變與聚變——來將影片一分為二,從而強調了一點:雖然影片主要講的是曼哈頓計劃和令奧本海默困擾的道德妥協,但同時也關乎人為了牟取權力而罔顧未來的狹隘爭鬥。諾蘭對科學和人道的相互作用十分著迷,因此可以說與影片是天作之合。(在主要平台租看)

7. 《桑拿私話》,導演:安娜·辛茲

《桑拿私話》紀錄了一群愛沙尼亞女性一年的生活。
《桑拿私話》紀錄了一群愛沙尼亞女性一年的生活。 GREENWICH ENTERTAINMENT

今年有一些引起熱議的好電影——《芭比》、《小可憐》——紀錄了女人如何在一個仍然向父權傾斜的社會裡成為她們自己的英雄。然而愛沙尼亞紀錄片《桑拿私話》是最令我震撼的。女人們在一年裡多次回到一間熏蒸桑拿房聚會(我們看到用緊密的構圖拍攝的身體,影片大部分時間鏡頭指向頭部以下)。她們談論著生活中那些痛苦和歡快的現實:恐懼與希望、愛情與虐待、弱點與優點。驚人的畫面和令人不適的坦誠讓影片有了絕大多數虛構電影無法捕捉到的真實感。(院線上映中

8. 《神選之地》,導演:海納爾·帕爾馬森

時間是19世紀,一位自視甚高的年輕丹麥牧師決定去偏遠的冰島(當時是丹麥殖民地)擔任教堂主事。在荒涼的海邊,他領略了完全無視他的存在的美麗風光。他的使命感召在現實面前分崩離析,這既是一場悲劇,又是黑色幽默,但最終剩下的東西才包含著更深層次的含義:我們盡可以去規劃自己改變世界的打算,但世界往往會讓我們一敗塗地。(Criterion Channel在線放映)

9. 《永恆的記憶》,導演:馬伊特·奧爾伯蒂

紀錄片《永恆的記憶》中的寶琳娜·烏爾盧迪亞和奧古斯托·貢戈拉。
紀錄片《永恆的記憶》中的寶琳娜·烏爾盧迪亞和奧古斯托·貢戈拉。 MTV DOCUMENTARY FILMS

奧爾伯蒂這部令人難忘的紀錄片的中心人物是奧古斯托·貢戈拉——智利最著名的文化記者之一——和他的妻子寶琳娜·烏爾盧迪亞。貢戈拉身患阿茲海默症,奧爾伯蒂將他慢慢惡化的心智狀況與他保護智利歷史和集體記憶的畢生鬥爭並列呈現出來。貢戈拉說,沒有記憶,我們將迷失自我。對烏爾盧迪亞的熾烈愛情給了他重心,兩人堅固的情感紐帶經受了悲劇的衝擊——這對那些想要抹去自己的記憶的國家是一個警示。(Paramount+在線放映)

10.《特魯瓦格羅餐廳》,導演:弗雷德里克·懷斯曼

作為美國最偉大的機構記載者,懷斯曼將他的觀察紀錄目光轉向了法國羅阿訥的一間米其林三星餐廳——由特魯瓦格羅家族世代經營的特魯瓦格羅餐廳。菜品令人愉悅,食客也時常令人捧腹,然而懷斯曼的影片真正喜人之處在於看他如何將一個重點悄悄編織於其中。未來的藝術家和廚師、食客和培育者有賴於今天在盈利和精心培育之間的平衡,無論是如何管理一間廚房、如何種植葡萄,還是一個家族如何規劃業務。在這部帶來感官愉悅,手法有時如芭蕾舞般優美的影片中,這樣的平衡始終清晰可見。(院線上映中)

不可錯過:《燃燒烈愛》(Afire,導演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美國小說》(American Fiction,導演科德·傑斐遜)、《美國交響曲》(馬修·海涅曼)、《墜落剖析》(賈斯汀·特里特)、《安瑟姆》(Anselm,導演維姆·文德斯)、《上帝你在嗎?是我,瑪格麗特》(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導演凱莉·弗裡蒙·克雷格)、《芭比》(格蕾塔·葛韋格)、《黑莓》(BlackBerry,導演馬特·強生)、《艾琳》(Eileen,導演威廉·奧德羅伊德)、《落葉》(Fallen Leaves,導演阿基·考裡斯馬基)、《四個女兒》(Four Daughters,導演考瑟·本·哈尼亞)、《舊物》(The Holdovers,導演亞歷山大·佩恩)、《五月十二月》(托德·海恩斯)、《小可憐》(歐格斯·蘭斯莫斯)、《普裡西拉》(Priscilla,導演索菲亞·科波拉)、《皇家酒店》(The Royal Hotel,導演基蒂·格林)、 《開展在即》(Showing Up,導演凱莉·萊卡特)、《八哥女孩》(The Starling Girl,導演勞雷爾·帕梅特)、《各種味道》(The Taste of Things,導演陳英雄)、《你傷害了我的感情》(You Hurt My Feelings,導演妮可·哈洛芬瑟)

連結:《紐約時報》2023年度最佳電影 – 紐約時報中文網 (ny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