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人選之人》 涉選舉、同性內容 遭豆瓣除名
文/rfa
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是一部講述台灣政治人物的故事,並涉及性騷擾、同性伴侶等內容,上線後火速登上台灣Netflix(網飛)熱門排行榜冠軍。但是,這部台劇卻在中國大陸遭到豆瓣網除名。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人選之人-造浪者》(以下稱《人選之人》)的劇情主線圍繞台灣總統選舉的政治幕僚發展,女主角為出櫃的議員,遭遇女性從政的困境、職場性騷擾、同婚、多元家庭等問題。而這部台劇也在台海兩岸掀起熱議。
雖然《人選之人》被豆瓣除名,在中國的網站看不到任何影評,然而在微博裡有不少網友熱切發表自己的觀後感。有人寫道:「那個世界好遙不可及啊!看得人有一種生長在牢籠裡窺探外面的藍天的感覺」;「雖然構建了一個中文的烏托邦,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繁中確實比簡中跨進了不止一個level。」
還有人感歎:「原來這個詞是可以說的,原來新聞可以寫這種題材,原來每個人都可以切身參與政治之中,並選擇一個自己想要的未來」;「映照這幾日的種種,只想說祝福寶島,讓中文世界還尚存一些自由的火種」。
「民主不是不犯錯,而是可以真正地糾錯;選舉核心也不是攻防,而是讓每一個參與者都真誠地面對自己,接受最廣泛的檢視,認錯改進,再次前行。」來自成都、嫁到台灣的女權作家上官亂在其個人油管頻道指出,《人選之人》的強大之處在於只用8集說了幾件非常重要的事,除了民主有糾錯機制外,政治人物永遠要放軟身段,傲慢才會使人犯錯;選舉並不是不能妥協,而是妥協中要有堅持,堅持中也可以有折衷。
中國線民評論《人選之人》 政治選舉是禁忌
線民的相關評論在中國互聯網遭到刪除,仍有些還能在網上搜尋到。有博主長篇介紹劇情,告訴網友不得不看的理由;有人選擇在女性議題切入,避開敏感的政治選舉話題。
博主「扒姐線上」在新浪網評論寫道:不難猜到,此劇會因為主題背景從而被豆瓣除名。尤其是在文化圈#metoo運動開始後,劇中的職場性騷擾、女性議題部分更是引起了激烈的討論。「他們用著我們的母語,講述著一些非常‘正常’的話語,但我們仍感到震撼。在母語語境下聽到那些話真的很震撼。」
「從心聊電影」博主指出,台劇《人選之人》之所以被404(刪除),多半是因為講的是政客幕僚故事的劇集。他認為,該劇的台詞有很多確實會觸碰到一些「神經」,所以多了一絲不可言說的意味。但其實更多還是在表現女性在社會生活和情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所以很多人對此頗有共鳴。
《人選之人》凸顯民主自由與威權社會對比
曾經是政治幕僚出身的吳昆玉離開政治圈之後,曾經出演台灣首部政治連續劇《國際橋牌社》。該劇講述1990年代台灣民主化過程,各方勢力的爭鬥與拉扯。他提到《國際橋牌社》想在串流平台上架卻屢屢碰壁的難處,他說題材觸碰到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平台不收;碰到台海危機,還是不收。他開玩笑說,因為題材太敏感上不了平台,連造反的機會都沒有。
「《人選之人》偷了一個巧,雖然講的是選舉,但是裡面的議題鋪排或同婚議題都是側面議題,它沒有碰到兩岸的、敏感的,根本政治價值民主與威權的爭辯,它避開了。」吳昆玉點出《人選之人》能上網飛這樣的國際平台的重要關鍵。
吳昆玉觀察到,中國民眾看劇之後熱議羡慕台灣有選舉,也希望自己能擁有選票,選出心目中理想的候選人。他認為,人生而平等自由,天生不愛別人管,如果連脫口秀開玩笑說了8個字就要被封掉,這的確讓人心生恐懼。
「《人選之人》是民主自由跟威權社會中很強烈的對比。」他說。
「同婚」等進步價值衝撞威權體制
「對於不同議題都能進行探索,對於不同價值都可想辦法對話、甚至衝撞,包容才是台灣最珍貴的價值,在華人圈裡現在只剩下台灣有。」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主任杜聖聰解讀《人選之人》在中文世界凸顯的價值所在。
杜聖聰形容,《人選之人》是執政的民進黨在軟實力建構中,找出推疊台灣形象工程的框架典範作品。例如,在劇中同性伴侶成為一種日常,彰顯了民進黨的主旋律,進步的價值觀,這對國共兩黨的基本核心價值有衝撞。
台劇能在中國掀復興浪潮?
除了《人選之人》外,疫情期間的《想見你》也曾成為中國線民熱烈討論的話題,近期還有包括《模仿犯》、《不良執念清除師》等台劇也都受到對岸的關注。
台劇是否在中國又掀起一波復興浪潮?杜聖聰認為,從量變到質變要有一定程度的比例原則。吳昆玉則表示,中國的管制把陸劇土壤給封死,給了高度創意的台劇一定的成長空間,然而也因為禁令的緊箍咒,就算台劇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一道命令下來就給封了,台劇要在中國抬頭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