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社會政治

賴清德拋出「兩岸關係併購論」,打的什麼算盤?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正心

2025年5月中旬,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在接受島內網路節目「敏迪選讀」專訪時,拋出了一個引發譁然的新論調——所謂「兩岸關係併購論」。

根據賴清德的解釋,他將兩岸關係比作「大公司併購小公司」,聲稱如果中國大陸要「併購」台灣,就必須由大陸提出條件,而不是由台灣來提條件;宣稱大陸片面要求台灣必須成為其一部分、不給任何其他選擇的做法,「這不行啦,這人民不會接受的」。賴清德還強調兩岸應「以對話取代對抗」,呼籲中國大陸正視台灣當局的存在、尊重台灣人民選擇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事實,希望在對等尊嚴基礎上展開交流合作,創造兩岸和平共榮。

賴清德這一系列將嚴肅的國家統一議題做商業化類比的言論,迅速在兩岸引發批評聲浪。

民調告急還是話術包裝?

賴清德為何選擇在此時拋出「兩岸關係併購論」?其背後似乎有多重考量。

一方面,賴清德上任滿一周年之際,民意壓力驟增。多項島內民調顯示,其施政滿意度跌破四成甚至僅三成出頭,不滿意度首度過半,「死亡交叉」現象明顯;同時有超過半數民眾不滿其兩岸政策,近半數則擔心兩岸爆發軍事衝突。

在經濟選民流失、民調大跌的背景下,賴清德拋出兩岸關係新論調,試圖安撫民心,將兩岸統一這樣的嚴肅議題「包裝」成商業談判,以矇騙關注民生經濟的選民,減輕對民進黨當局的不滿。他故意營造出一種願意對話、降低對立的姿態,以回應島內要求緩和兩岸關係的主流民意,並緩解外界對其強硬路線的質疑。

另一方面,賴清德的「併購說」也有對外宣示的用意。他選擇在「5·20」這一敏感節點前夕發聲,恐怕是希望降低大陸可能在此時採取強硬動作的風險,並且向國際社會傳遞出「對話替代對抗」的姿態,以避免被視為台海緊張的責任方。

同時,他借用商業語言隱晦重申「兩岸互不隸屬」的立場——將兩岸關係視作平等主體的買賣關係,實際上是否定「一中原則」的變相措辭。賴清德此舉也是為了迎合美日等外部勢力、爭取國際同情,為自己在國際話語中佔據有利位置。然而,這種出於政治算計的話術調整表面上放軟姿態,實則暗藏「台獨」私貨,並未真正改變其對抗思維。

此外,賴清德此時提出「併購論」,似乎在有意迎合川普的言論。

在中美經貿談判並達成互降關稅之後,川普曾表示這有利於「統一與和平」,如此表態引發民進黨和「台獨」勢力的緊張。賴清德及其幕僚或許就此推斷在川普任上,中美談判不排除涉及兩岸統一的話題,畢竟對川普而言什麼都可以交易,台灣也並非美國的核心利益,如果能夠換到一個好價錢,對川普來說又何樂而不為呢?

而這也是賴清德最擔心的,與其某一天如棋子般被川普賣了,不如此時便開始以「併購論」來喊價,或許真到統一談判時還能給自己留一條退路。如果賴清德真是如此思考,那麼也是過於異想天開了,其推動所謂「務實台獨」和「新兩國論」的言行劣跡斑斑,早已被釘在統一進程歷史的恥辱柱上。國家統一之時,必然將以司法公開對其進行審判和徹底清算。

兩岸「併購論」的謬誤與危害

賴清德的「併購說」看似新穎,實則漏洞百出,從法理到歷史再到現實,均難以自圓其說。

在法理上,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絕非兩個對等的國家。所謂「大公司併購小公司」的比喻,預設了「兩家公司」從法律地位上對等分立的前提,折射出賴清德固守的「新兩國論」思維,這與李登輝的「兩國論」、蔡英文的「兩岸互不隸屬」、以及賴清德自己的「兩國互不隸屬」等分裂論調如出一轍,只不過是換了包裝而已。

從歷史來看,兩岸至今仍未結束內戰狀態,兩岸主權從未分裂,國際上普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頂多是在實際管轄權以及對外代表權有所競爭,終究要從內戰狀態實現和解並最終走向國家統一。即便真要以商業公司作比喻,兩岸也不過是一家公司內部股東的競爭關係,對公司股權、經營權和對外代表權相互競爭,未來則要從不正常狀態經過內部協商調整回正常狀態,因此絕非兩家相互獨立的公司談判併購問題。

就現實而言,「併購說」無異於火上澆油,加劇本已緊張的兩岸對立。賴清德一方面聲稱願意交流對話,另一方面卻堅持不接受「九二共識」,甚至將大陸列為「境外敵對勢力」。「口惠而實不至」的矛盾姿態只會令北京更加警惕,認為其和平對話的表像下仍暗藏謀「獨」拒統之心。可以預見,大陸對這種兩面手法將更為防範,解放軍在台海的軍事演訓、對「台獨」勢力的法律和經濟反制力度只會持續增強。

從台灣自身利益看,「併購論」指稱台灣方面可以拒絕大陸併購的代價十分高昂。賴清德當局鼓吹「自主防衛」和「經濟脫中」,但現實是台灣經濟對大陸高度依存,兩岸產業鏈密不可分。大陸人口與經濟規模是台灣的數十倍,台灣每年對大陸貿易順差長期超過千億美元,廣大的大陸市場更是支撐台灣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如果貿然將密切的兩岸經貿關係視作可以切割的買賣關係,必將嚴重傷害台灣經濟。

事實上,民進黨執政下的對抗路線已令台灣付出代價:斷絕陸客導致觀光產業凋敝,農產品失去大陸市場紛紛滯銷,鳳梨釋迦等農產價格暴跌,島內失業率隨之攀升,這些都無情擊碎了「經濟脫鉤」的幻想。兩岸經貿聯繫是台灣經濟的命脈,將統一議題商業化、敵對化,無異于拿台灣民生福祉作賭注。

此外,迎合外部勢力的「併購論」也進一步使台海局勢複雜化。賴清德一邊向美國、日本喊話強調「對等談判」「和平解決」,一邊變本加厲「倚美抗中」。然而國際社會對此反響冷淡:賴清德發表相關言論後,日本、韓國等相繼對台灣表現出疏離態度,美國國務院也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其寄望的「國際挺台」並未兌現,反而更顯蒼白。事實證明,「併購論」既騙不過北京,也無法贏得外部真正的支持,只會讓台海局勢更加複雜危險。

「併購論」無助兩岸緩和

賴清德將兩岸喻為「公司併購」的言論一出,立即招致台灣地區在野黨與大陸方面的強烈反彈。

島內在野黨主要是從「拒統」的立場群起抨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痛斥賴清德是「賣台領導人」,質疑其把「統一」改稱「併購」,等同默認台灣可以被收購,只是「看條件談不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也嚴辭表示不認同「併購說」,批評作為2300萬人所選出的領導人,賴清德不該只代表政黨利益,而應顧全全體台灣民眾的福祉。

從以上在野黨主席的反應來看,「反共拒統」明顯是台灣地區朝野主要大黨的共識,對此無需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針對賴清德拋出的所謂「統一條件論」,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在不到24小時內便回應警告:「台獨翻不了天,成不了事」。陳斌華強調,無論台灣當局領導人如何措辭,都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既定事實,阻擋不了祖國必將統一的歷史大勢。他嚴正指出,賴清德的言論看似委婉,實質上仍是「台獨」挑釁,大陸對此高度警惕並採取零容忍態度。此外,大陸媒體也痛批賴清德玩弄文字遊戲,用商業話術包裝分裂圖謀,呼籲兩岸同胞看清其政治騙局。

總體而言,賴清德的「併購論」不僅無法為緊繃的兩岸關係降溫,反而可能火上澆油,加劇敵意對立。他試圖以商業談判的姿態換取兩岸對話空間的如意算盤並未奏效:大陸方面看穿其話術本質,斷言「台獨成不了事」並加強軍事法律施壓,台海局勢愈發緊張;島內各界也批評此論背離法律與民意,進一步撕裂內部共識。在「以對話取代對抗」的表像之下,賴清德依然奉行「拒統抗中」的路線,這種南轅北轍、自相矛盾的操作,註定無法帶來兩岸真正的和平與和解。

賴清德自我標榜為「務實台獨工作者」,但任憑其如何用商業比喻粉飾太平,都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客觀現實,也阻擋不了兩岸必然統一的歷史潮流。把兩岸前途當作商業交易來權衡,不僅愚蠢,更是危險的挑釁。「台獨」勢力倘若繼續在分裂歧途上玩弄話術,只會自食惡果,將台灣推向更嚴峻的險境。真正要確保台海長久和平,唯有在「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回到理性對話的正軌,這才是對2300萬台灣人民負責的正道。

連結:正心:赖清德抛出“两岸关系并购论”,打的什么算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