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賴清德執政一週年演講避談中國:兩岸論述改打安全牌,「疑美」情緒下平衡台美中關係

台灣總統賴清德上任滿一年發表演說

文/BBC中文記者李澄欣、蔣宜婷

台灣總統賴清德上任滿一年,對內面臨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對外則需要在北京的壓力與美國的咄咄逼人間尋求平衡。

他在週二(5月20日)執政一周年紀念日演說中,有別於過往的強硬態度,完全沒有提及「中國」或台灣主權,分析指其措辭顯示了他在兩岸問題表現出的「極大彈性」。

台美關係方面,賴清德將美國比喻為「朋友」,但同時強調會加強與美國以外的連結,反映了台灣在川普「交易主義」外交政策下面臨的新困境。

多名專家認為,在國際政治格局重整之際,賴清德將在兩岸論述上繼續趨向低調,但實際上是「少說多做」,反滲透和國安策略維持強硬,在外交上則盡力「安撫」美國,同時分散風險。

兩岸立場轉趨「彈性」

從賴清德過去一年的重要演說,可以看出他對兩岸論述的態度改變。

他在去年5月20日就職典禮及10月10日台灣國慶演說,都屢次提及兩岸關係,重申中國大陸與台灣「互不隸屬」,並稱「國家主權不容侵犯併吞」。

但近半年來,川普重返白宮後,國際格局大變。

今次演說中,賴清德完全沒有提及「中國」一字,只提到台灣過去曾抵抗威權,造就今天的民主自由。

他在隨後的問答環節回應記者對兩岸關係提問時表示,「侵略者才是和平的破壞者」,台灣是受侵略者的脅迫、熱愛和平; 他強調台灣在對等尊嚴前提下「很樂意跟中國交流合作」,希望「透過交流來取代圍堵,透過對話來取代對抗」。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向BBC中文分析,外界早前已預料賴清德會放軟態度,但他在此次的語氣比預期更柔和,沒有提及與中國平等、台灣主權等可能「挑釁」北京的話。

「以他耿直的個性,不會把話放在心裡,因此這已經是釋出善意——從這一刻開始,他對兩岸問題發揮最大彈性。」

王宏仁解釋說,隨美中關係步入談判降溫階段,賴清德團隊選擇打「安全牌」,談話聚焦民眾關心的經濟及內政問題,避免有任何刺激中國的言論,給北京藉口提升軍事壓力。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告訴BBC中文,美中關係正處於戰略重整狀態,美國更希望看到兩岸一動不如一靜,所以賴清德不適合在兩岸問題上過多著墨,其低調態度符合華盛頓的期待。

為何蔡英文路線難以為繼?

賴清德過往曾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競選總統期間被北京貼上「台海兵兇戰危製造者」、「兩岸和平破壞者」的標籤。

上任初期,賴清德多次表明會延續蔡英文的「四個堅持」路線,強調「維持現狀」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試圖展現善意,提出包括重啟觀光旅遊及學位生來台就學等建議,期望與中國「追求和平共榮」。

但其兩岸立場在執政首年逐漸轉向,開始告別蔡英文路線,由戰略從模糊轉向戰略清晰。

今年3月,賴清德召開國家安全高層會議,首次將中國定義為台灣《反滲透法》中所稱的「境外敵對勢力」,指控北京利用台灣的自由「進行分化、破壞、顛覆等活動」,威脅台灣主權。

此舉被視為兩岸關係的重要轉捩點,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對BBC中文表示,相比蔡英文,賴清德更清晰且公開地談論中國威脅和台灣主權問題,反映其對北京加大軍事與政治壓力的態度,「必須採取不同的策略來維護台灣的利益」。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學院院長蘇利文(Jonathan Sullivan)教授也告訴BBC中文,賴清德雖然承諾延續蔡英文「維持現狀」的政策,但中國方面視其為堅定的台獨派,兩岸關係實際上無緩和空間。

他解釋說,賴清德選擇「更為『強硬』的操作模式」背後有多重考量,包含北京的軍事及其他形式施壓; 其在總統選舉僅獲四成選票、國會未取得過半席次;以及川普上台後迫使台灣展現自我防衛決心等。此外,賴清德的政治風格與溝通方式,也不如蔡英文細膩。

「賴清德的行為並不極端,但他也不擁有蔡英文那樣的迴旋餘地。」

事實上,北京在賴清德當選後持續加大軍事與政治壓力,包括環台軍演常態化,及發布最重可判死刑的「反台獨22條意見」等。

賴清德執政首年推出「17條」國安策略,包含恢復軍事法院審判間諜案,加強監控中國利用宗教、文化和商業等的滲透操作,及要求建立台灣政界人士訪問中國交流的揭露制度等。2024年台灣因為共諜案起訴人數共64人,為2021年的三倍,當局也收緊對中國籍配偶的審查。

宋文笛認為在北京壓力下,台灣針對北京滲透的強硬措施會持續,賴清德在一週年談話中態度放軟,只是修辭層次的調整,而非政策的調整,「以前能做也能說,以後會多做少說」。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則對BBC中文指,賴清德加強國安,也是考慮到美國因素。

「美方歷來對於情報保護與國安合作極度重視,若台灣在反情報工作上出現漏洞,將直接衝擊雙方的情報共享與信任程度,讓美國在涉台事務上多一層戒心,對賴政府的外交信譽也是潛在挑戰。」

「安撫」川普政府是當務之急?

賴清德在一週年談話中,以「朋友難免有摩擦、但終究能夠磨合」形容台美關係,強調即使意見分歧,只要誠懇對話就能讓交情更深厚。他指台美關稅談判磋商持續進行,過程順利。

賴清德也表示,台灣當局深化台美經貿關係同時,會秉持確保國家利益、維護產業發展、絕不犧牲任何一個行業等原則。

分析指,這些措辭反映了川普重返白宮後,台美關係的微妙變化。儘管基本框架未改,美國仍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對手,防止台灣被併吞仍是核心戰略,但川普的「交易式」外交政策,讓台灣處境更加脆弱。

學者宋文笛形容台美關係「大局上穩,但是面臨下滑的風險」,以往台美交往言必稱的共同民主價值觀,如今川普政府傾向不分敵友,「只區分能做生意的和不能做生意的夥伴」。

翁履中也分析,台美關係表面上維持一貫的穩定,例如軍售、戰略協作等,但在川普主政下,台灣若無法在經濟或安全上提出明確「對價」,包括半導體投資和軍事產業合作等,就很可能面臨「美國支持的語調不變,但實際行動的溫度下降」的情況。

川普表明台灣應向美國支付防衛費用,將國防預算從目前佔GDP的2.45%提升到10%,遠高於美國和其他北大西約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他並多次指控台灣「偷走」美國晶片,威脅課徵高達50%至100%的關稅。

在壓力下,台積電今年3月宣布投資千億美元在美國設廠,隨後加碼到3000億美元。但川普仍在4月2日「解放日」向台灣課徵高達32%的對等關稅,只比對中國大陸最初的34%少了2%。

學者蘇利文認為,作為美國在亞洲對抗中國的前線盟友,台灣遭此對待,是一個相當強烈、也不理想的訊號,而目前民進黨內似乎已形成共識,認為「安撫」川普政府是當務之急。

「在民進黨執政下,台灣別無選擇,只能積極經營與川普政府的關係,並且目前正積極這麼做。至於台灣需要付出多少代價、維持多久,現在仍無法確定。」

「疑美」?「疑川」?

賴清德面對川普的政策,已排除大幅增加軍費開支的可能,但承諾將以3%為目標逐步提升,同時推動晶片產業的合作。但具體如何「安撫」川普政府,仍是賴清德外交的重要挑戰。

成功大學的王宏仁表示,台灣政府日前已派多名高階官員去美國,「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回應美國這種需求,關係越緊密反應越快,就好像日本——不是磕頭,而是釐清、說明狀況,藉此談判。」

但台美直接溝通管道的缺乏仍是一大挑戰,王宏仁提到,目前台灣的駐美代表角色似乎被弱化。「川普的風格是不會透過國務院官僚處理,而是由他和少數親信做決策。我們是否能直接接觸特朗普,甚至透過親近他的人說服他?」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也表示,賴清德政府不只要跟美國國會接觸,也要嘗試接觸川普背後的金主,他認為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對此更能靈活應對。

「台灣的特別之處在於,無論是對美國還是其他任何國家,外交上都無法用傳統的方式,一直習慣了很有彈性、懂得應變。所以其他國家可能被川普嚇到,但台灣習慣了用非傳統的方式。」

在台美關係存在變數下,賴清德所面對台灣社會日益高漲的「疑美」情緒。近日川普談及美中關稅談判時,提到「unification(統一)」一詞,引島內發廣泛議論及「棄台」疑慮。

賴清德在執政一週年前夕接受網上頻道訪問時承認,政治上「我們的確要去面對『 疑美論』,或是疑政府論,這個我們要去解決」,表明台灣「不會把所有的雞蛋擺在美國」。

當日演說中他強調,台灣已跟東南亞、加拿大、英國等簽署投資保障或貿易夥伴關係協議,未來將「擴大和美國以外,更多民主自由國家的市場連結」,並會成立國家主權基金「布局全球」。

根據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e)今年4月底公布的民調結果,川普重返白宮後,台灣人對美國的信任度下降,對於華府介入北京犯台的信心也下滑,約47%受訪者認為美國「不可能」或「非常不可能」協助台灣。

該民調進一步細分發現,約50%民進黨支持者認為美國「可信」或「非常可信」,僅3%國民黨支持者、10%民眾黨支持者有此取態。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民進黨支持者中,過去8個月來對美國的信任度也下滑了14個百分點。

學者宋文笛表示,放眼更長期的台美關係,台灣政圈能否開創出邏輯自洽的「疑川(川普)不必然等於疑美」論述,將影響台灣日後在美中兩強之間的政策走向。

同一時間,台灣最合理的選項是加強多元化的外交佈局,尋求避險。「把雞蛋放在更多籃子裡,這是台灣近來加強接觸歐洲力道的重要動力。」

賴清德5月8日首次以總統身份參與歐戰勝利紀念活動,接待歐盟、英國等代表,被認為是展現拉近歐盟的姿態。

翁履中分析指,歐洲國家的外交重點仍然集中在地緣衝突近身的俄烏戰爭、中東動盪與歐洲內部整合等議題,亞太事務並非核心關注點,因此台歐關係的強化雖具象徵意義,實質戰略支援或安全保證仍屬有限。

「歐洲並非不支持台灣,但多半停留在民主價值層次,轉化為政策行動的速度與強度有限。台灣若要拓展歐洲合作,應聚焦經濟韌性、科技創新、綠能轉型等議題尋求共同利益,但恐怕不應太過寄望取得實際的安全支持。」

連結:賴清德執政一週年:兩岸論述改打安全牌,「疑美」情緒下平衡台美中關係 – BBC News 中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