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

台灣最後核電廠除役:半導體與美國壓力下,「非核家園」會轉向「新式核能」嗎?

台灣南部恆春沙灘鄰近第三核能發電廠。
圖像加註文字,位於台灣南部恆春半島的第三核能發電廠即將除役

文/BBC中文記者蔣宜婷

5月17日,台灣最後一座運轉中的核電廠反應爐正式除役。面對全島邁入「無核狀態」,台灣社會對於續用核能展開激烈討論。

儘管當局一直強調台灣「沒有缺電」,日前台灣總統賴清德接受媒體訪談提及,不排除接受「先進新式核能發電」,外界認為民進黨政府「非核家園」能源政策可能面臨重大轉向。

台灣核能發電佔比數十年來大幅下降到僅剩3%,隨著減碳趨勢及半導體產業發展,未來能源穩定度變得更加關鍵,有民調指台灣民眾現有六至七成支持使用核能,甚至民進黨支持者也不再堅定反核。

除了產業需求,有學者告訴BBC中文,民進黨政府亦有來自美國的壓力,核電被認為是台灣展現防衛意志、維持能源安全的選項。

台灣核能如何走到今天?

台灣從1960年代開始發展核電,1971年蓋第一座核電廠,興建期間發生1973年石油危機,兩蔣政府為確保能源供應,將核電廠列入「十大建設」。

目前全台灣共有四座核電廠,其中三座營運了數十年,「核一」、「核二」、「核三」分別位於新北市石門區、萬里區、南部恆春半島,而「核四」則處於新北市貢寮區,在興建期間因引起巨大爭議被「封存」。

台灣島內所有核電廠,皆由經濟部管理的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興建及營運。根據過去《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簡稱《核管法》)規定,核電廠運轉執照有效期間最長為40年,若要延役,台電須在執照到期前5至15年申請。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引發台灣20萬人上街反核,時任國民黨籍總統馬英九宣布核一、核二、核三不延役,核四封存。2016年民進黨實現政黨輪替,前總統蔡英文提出「2025非核家園」政策,讓既有三座核電廠在法定運轉時限到時後直接除役。

台灣的核一、核二分別於2019年及2023年除役。核三廠自1984年運轉,一號機於去年七月運轉期滿後除役,二號機也將在5月17日停止,台灣將正式進入無核狀態。

位於南部恆春半島的核三廠
圖像加註文字,核電廠都由台電營運

核能佔比:從超過一半降到3%

1980年代核能曾為台灣供應超過一半的電力,直至1990年代初期,核能仍佔台灣三成供電量。

隨著台灣經濟成長、民生工業用電增加,台灣政府開放發電市場及建置大型火力發電廠,核能用電佔比遂逐年降低。

2016年前總統蔡英文上台後,提出以發展風電、光電等再生能源替代核能,目標是到2025年「天然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台灣能源結構產生顯著變化。

根據行政院經濟部能源署最新統計,2024年核能發電僅存4%,燃氣火力發電首度高於燃煤發電,佔比47.2%,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則首度突破10%。去年7月底核三廠1號機停機後,核能發電則進一步降到約3%。

台灣能源結構
台灣能源結構
台灣能源結構
台灣能源結構

能源轉型期的擔憂

這3%到底多關鍵,台灣各界專家持不同說法。台灣媒體指,今年五月夏季夜晚,核三廠2號機獨力承擔台灣3%用電,對維繫電網穩定相當重要。

行政院長卓榮泰則指,目前台灣每日電力備載容量有12%至15%,少去核能的3%,仍高於安全備載容量6%的標準,有其餘裕。備轉容量是指輸電網絡中,應付發電機故障、需求預測誤差等情況所預留的發電量。

台灣當局也指出,為因應核電除役後產生的電力缺口,同時汰換產生較多空氣污染的燃煤機組,以再生能源作為長期能源解方,並規劃多項天然氣機組作上線,作為能源轉型的橋接方案。

但有聲音質疑,部分新的燃氣機組仍在測試階段,若無法及時銜接,今年供電情勢恐緊張。外界也擔憂,台灣再生能源發展未如預期。

近年風電、光電各遭遇環境與土地開發衝突、建置成本因俄烏戰爭上漲等問題。據台灣國家能源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應達到20%,截至2024年底,再生能源發電量僅達11%。

台灣沿海的風力發電機組。
圖像加註文字,台灣近年積極發展風電等綠能

半導體業將導致「電力緊繃」

隨台灣用電需求持續成長,產業界對核能的倡議也更為頻繁。

年初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便於立法院發言,指AI晶片製造發展讓台灣用電量大增,核電不排碳、發電成本比天然氣便宜。全國工業總會也曾向總統賴清德呼籲,核能是可考量選擇。

行政院經濟部能源署報告指出,隨AI發展,晶片生產需求大增,台積電陸續在台南、高雄新增產線,2024年台灣用電量來到史上最高。其預估,2033年全台灣用電量成長將達到22%,其中AI與半導體兩大產業的用電增⻑就佔台灣用電需求總成長的84.4%。

2024年標準普爾發布報告指出,隨著台積電加快先進3奈米晶片的生產,預計2030年用電量將佔台灣總用電量的近四分之一。然而,台灣發電量成長速度緩慢,可能導致台積電面臨供電風險。

台積電台中晶圓廠外。
圖像加註文字,高耗能的半導體產業將持續影響台灣用電需求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永續韌性組研究員呂采穎告訴BBC中文,依經濟部相關能源規劃,即便沒有核能,要供應半導體業跟AI相關需求,「未來十年台灣供電總量不會有問題,但可能有供電緊繃的情況」。

呂采穎解釋,根據該中心估算模型,因應台積電2奈米先進製程擴廠的用電需求成長,台灣在2025至2027年間,因為新電廠還未上線,夜間備轉容量率偶爾會低於6%,顯得較不穩定。

呂采穎強調,台灣現階段挑戰是電網過度集中,政府須考量分散供電風險,企業也應發展既有電網韌性所必需的儲能技術。

民意對核電偏好轉向

過去幾年全球反核風向逆轉,不僅英國、丹麥、瑞典、意大利,甚至亞洲的日本與韓國等國家,過去都曾致力在能源結構中去核,如今皆相繼宣布重新投入核電,或是為既存核電廠延役。

中央研究院一份歷時五年的調查指,台灣支持「非核家園」理念的民眾逐年降低,從2017年超過七成支持,至2024年支持率僅剩一半。

另有其他多份民調亦指台灣民眾有六至七成支持核能。

2024年4月台灣民眾上街反核
圖像加註文字,2024年4月台灣民眾上街反核

該調查主持人之一、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解釋,民眾對核電偏好產生變化,最新調查更指,其中包含民進黨支持者,都不再堅定支持非核家園。

「非核家園」是民進黨創黨就秉持的政治理念,其在野時期結合民意推動反核運動,其中包含長達40年的反對第四核能發電廠的運動。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便為其中代表人物。

2011年日本福島發生核災後,台灣社會反核聲浪來到高峰,2014年時任總統馬英九因此宣布核四廠一號機封存、二號機停工。2016年政黨輪替,蔡英文政府更將「非核家園」作為其主要政策。

林宗弘指出,隨著核四封存、福島核災衝擊降低,民眾考量國安能源安全、氣候變遷挑戰等多重因素,對核能的態度產生轉變,其過去擔憂的社區風險與健康問題也被轉移。

2017年及2022年台灣發生兩次大停電事件,雖然都是廠區人員操作失誤所致,但也加深產業跟民眾對於能源轉型同時能否穩定供電的擔憂。

「來自美方的軟性壓力」

核能不僅是經濟問題,亦是國安問題。台灣邁入無核前夕,國際也對台灣未來能源穩定狀況頻頻表現關切。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Raymond Greene)今年兩度受訪談論核能議題。他指出,因應台灣AI伺服器資料中心及半導體晶圓廠的能源需求,美國能提供台灣各種能源解決方案,包含核能。

谷立言又稱,美國可協助引進既有及新興技術,例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並幫助台灣解決核廢料儲存問題。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對BBC中文分析,從印太戰略角度,美國期待台灣擁有核電,以避免戰時能源遭封鎖的風險,強化自我防衛韌性,他認為AIT近期的公開言論,「是對民進黨政府軟性施壓的極致」。

過去兩年,美國與歐洲多家智庫訪台時,就屢次點出台灣能源、包含佔比五成的天然氣,高度依賴進口,電力系統有其脆弱性。地緣政治考量下,台海若遭封鎖,將嚴重衝擊經濟及民生用電。

翁履中也指出,美國近年大幅投資SMR發展,獲特朗普政府及國務院跨黨派支持,背後也有龐大市場商機的考量。

美國科技大廠近年對這類新型核反應爐亦充滿興趣,包含Google、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都已宣布在美國投資建設SMR,或與相關企業合作。

台灣媒體也報導,美國有意向台灣出售新型核反應爐,不過由於還未有商轉案例,加上台灣政府仍有核廢料問題需解決,目前尚無定論。

核三延役需安全風險評估

5月13日,立法院通過由在野黨國民黨提出的《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該法延長核電廠運轉年限,原先40年運轉期滿的核電廠,經安全評估,最長可再延役20年。

《核管法》修正案通過後,台灣最後一座核電廠仍將如期停止發電,但未來會不會重啟仍是未知數。若要重啟,需依核能安全委員會審查,程序至少需要二至三年。

核三廠所在地的恆春居民對此看法兩極。有支持繼續與核能「和平共處」者;亦有民眾對核廢料及安全風險提出擔憂。

創新民主中心執行長林俐君告訴BBC中文,核三廠要延役需嚴謹評估,包含核電廠安全檢查及風險管理,尤其核三廠有地震斷層帶經過,台灣核電廠鄰近人口密集地,又面臨地震頻繁、極端氣候加劇的情況,當局有責任要提出調查報告,經公眾檢視。

林俐君及其團隊曾在核三廠附近進行大規模田野調查,訪談居民、民意代表及地方廠商等,她指出,核能過去被認為是專業主導、技術本位的學科,欠缺民眾參與, 「地方的接受都帶有無奈,因為當初他們無從決定,」若要重啟,相關單位需公開資訊,與民眾溝通,並凝聚共識。

她也強調,無論最終台灣決定要不要重啟核電,都須正視核廢料處置,「這是世代責任的問題」。

一名孩子在台灣南部沙灘、第三核電廠附近玩。
圖像加註文字,三座核電廠產生的核廢料處置關乎世代正義的問題

核廢料問題待處理

台灣三座核電廠已陸續期滿40年除役,當局對核廢料處置的問題也再次浮上檯面。迄今,台灣仍未對低階與高階的核廢料處理場提出最終解決相關方案。

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由於台灣相關立法尚未完備,目前未進入選址評估階段。

至於低階核廢料,2012年經濟部曾公告台東達仁與金門烏坵為建議候選場址,因為當地居民反對,地方政府不願舉辦地方公投,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選址至今未決。低階核廢料目前暫時貯存在蘭嶼暫時貯存場、三座核電廠內。

核廢料分為高、低放射性廢棄物,前者指的是用過的燃料棒,其餘歸類為低放射性廢棄物。根據環保團體統計,截至 2024 年1月底,台灣已製造出1萬 9千多束高放射性廢棄物、21萬桶低放射性廢棄物。

針對此議題,經濟部正籌備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專案辦公室,將提出選址條例草案及相關社會溝通,規劃今年底將選址條例草案送請行政院審查。

台灣總統賴清德參加一場半導體會議。
圖像加註文字,台灣總統賴清德對新式核能持開放態度

SMR可成台灣電力選項?

總統賴清德日前接受台灣媒體專訪,表示不排除「先進新式的核能」,未來台灣只要在確保核能安全、核廢處置的前提下,取得社會共識,就可以使用核電。

賴清德以微軟公司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在美國籌建新式核電廠舉例,指若新核能發電安全更有保障,核廢料更少,社會的接受度會比較大。

比爾蓋茲在美國籌設的新式核電廠,被通稱為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被視為下一代核能選項,其體積較傳統核電廠小,功率約為標準核電廠的三分之一,優勢是建造成本約為普通水冷反應器的一半,使用 「鈉式」(Natrium)反應器效率高,相對產生較少核廢料。

倡議者認為,SMR能靈活部署,依用電需求搭配不同模組數量,有別於過去蓋大型核電廠供應給城市,得直接供應給科學園區、特定廠房,或偏遠地區等。

持懷疑態度者則指出,SMR實際建設成本高於預期,燃料來源供應不穩,其產生的核廢料未必較少,其發展仍有難度跟爭議,也欠缺全球統一的安全標準與監管機制。

目前微軟、Google、亞馬遜等科技大廠都已投入SMR市場,外界期望2030年可望有首批商轉案例。台灣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也提案啟動4年期SMR研究計畫。

連結:核三廠停機:半導體與美國壓力下,台灣會否從「非核家園」轉向「新式核能」? – BBC News 中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