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選之人—造浪者》解讀台灣的政治與選舉文化及大罷免運動

文/法廣
2023年4月28日在Netflix首播的《人選之人—造浪者》被視為是首部專門於台灣政治題材影集,聚焦總統大選幕僚團隊的日常與政治攻防,首周即衝進台灣Netflix前三名,並在社群媒體引發熱烈討論。因此,本集節目邀請到在法國研究電影與政治的關聯的台灣青年學者林其宏,從這部影集來看台灣當下的政治、選舉文化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大罷免運動。
《人選之人—造浪者》的劇情圍繞着主角李建良(由李國毅飾演)這位年輕的政治幕僚,擔任着一位民意代表的選舉顧問。隨着故事的發展,李建良被捲入了更高層次的政治鬥爭,他必須在道德與現實、理想與妥協之間找到自己的立足點。隨着劇情的推進,李建良發現了台灣政治中的暗流與陰謀,政治人物不僅要面對選民的選擇,還需要應對各種媒體與公關操作,從而構築出自己的政治舞台。
劇中的造浪者指的並非僅是單純的選舉操控者,還是那些能夠塑造民意、製造話題、操控輿論的人物。劇情不僅涉及選舉策略,也深入探討了台灣選舉中的各種操作手段,如媒體戰、形象塑造、公共關係以及背後的政治算計。
《人選之人-造浪者》在台灣社會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其中一個最具衝擊力的部分是該劇對媒體的深刻探討。在台灣,媒體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政治人物往往依賴媒體塑造自己的形象或進行攻擊對手的操作。劇中描述的媒體與政治人物之間的關係,其實正是對當前台灣媒體操作與政治交織現象的一種隱喻。該劇讓觀眾反思,是否在某些情況下,媒體已經不僅僅是報導事實,而成為了操控民意的工具。
雖然劇情聚焦於台灣的政治,但它也反映了台灣政治的多元性與現實挑戰。在台灣,政黨間的角力不僅是思想的對抗,還涉及到利益的分配、權力的爭奪,以及每次選舉背後的陰謀與策略。
在本次中華世界中,我們邀請到在法國研究電影與政治的關聯的台灣青年學者林其宏,從這部影集來看台灣當下的政治、選舉文化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大罷免運動。
網絡媒體與政治文化的轉變
法廣:回頭來看,2023年播出的《人選之人》,你覺得是台灣的選舉特殊文化造就了這樣的影集,還是這部影集對台灣政治選舉帶來了新的啟發?台灣的選舉文化是否越來越戲劇化?
林其宏:其實我意識到台灣選舉文化開始改變是在2013-2014年那個時期,當黃國昌和柯文哲等人開始利用新媒體講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通過傳統電視台辯論。當他們選擇社群媒體作為溝通渠道時,台灣的政治文化就開始轉變了。
但沒人預料到會走到如此極端。經常有人用網紅化來批評某些官員只會拍影片而不做實事,但可能沒想到為了選票,政治人物不得不向這種趨勢妥協。
《人選之人》確實捕捉到了這些變化。編劇和導演進行了長久的田野調查,將這些變化寫入劇本。有趣的是,政治敏銳度較低的政治人物在看完這個影集後也可能受到影響,開始學習劇中技巧並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政客網紅化與網紅政客化
法廣:對於台灣政治人物網紅化或網紅人物政治化,你有什麼看法?
林其宏:我一直認為,無論是哪個平台,其主要功能都是一個溝通管道。有很多評論認為政治人物網紅化不利於觀點的深化,但也有網紅走相反路線,放棄快速的短視頻文化,選擇做三四十分鐘甚至更長的內容來深入講述故事。
我認為這有其兩面性,不是純然負面的事物。平台本身是工具,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使用、如何理解它。
如今媒體素養比任何時候都重要,但這需要長時間培養。即使到今天,我也不能保證自己永遠站在正確的一方,有時也會誤判或誤信。
在當今的媒體環境下,最令我擔憂的是我們越來越難以傾聽自己不喜歡的聲音,不僅是看到對方的表達,還包括努力聽完他們的完整論述。當我們情緒激動時,判斷往往會失真。
政治人物與網絡聲量
法廣:其實,政治人物網紅化或網紅人物參與政治潮流,都是為了博取聲量和輿論影響力。國際上最明顯的及最會玩的人物,大概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再來談到台灣大罷免運動,現在已進入第二階段,你對這次大罷免運動的關注點是什麼?
林其宏:我無法預測最終走向,但結合《人選之人》,我最初關注的是年初各種團體醞釀大罷免時的網絡動員狀況。許多粉絲專頁和社群媒體嘗試複製網絡串聯過程,製作了各種內容。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農曆新年期間,有粉絲專頁以《後宮甄嬛傳》為題材,搜集劇中出現罷之或罷了等字句的片段,然後製作出迷因附上各種罷免資訊,希望藉由大家對《甄嬛傳》的喜愛來增加對大罷免活動的關注。
但我並未看到明確的效果數據,無法完全評估其實際成效。由於正好在準備《人選之人》相關分析,我當時最注意的是網絡動員狀況。
罷免運動中的網絡動員
法廣:你認為綠營的動員更成功,還是藍營的表述比較有說服力?
林其宏:並非一直都是綠營成功。有民間罷團會寫很長的論述,說明為什麼要罷免。但對許多網民來說,這些內容可能過於冗長。
這不是說長篇論述沒有存在必要,它確實重要。但考慮到網民的閱讀習慣,很多人可能沒有耐心全部看完,只看前面一段就開始自行解讀,導致理解偏向不同方向。因此初期效果有待商榷。
隨着時間推移,加上許多不同事件出現,包括藍營立委頻頻失言和一些爭議行動,人們通常會選擇最糟糕的畫面來攻擊對手。這些因素加上前期積累的論述,開始逐漸動搖民意。再加上時間的緊迫性,促使大家必須快速做決定。
雙方攻防並非始終保持一方優勢,但相較於綠營,藍銀陣營有一個先天劣勢:一旦罷免氣勢被動員起來,他們只能被動承受。
這時被罷免者需要反思: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不滿?從聲量角度考慮——選票是聲量,注意力是聲量,動力也是聲量——你必須思考為何有這麼多聲量在反對你。是否應該改變你的論述、做法和在國會的行動?
確實,《人選之人-造浪者》對台灣大罷免運動提供了深刻的啟示,特別是在媒體操作、選舉策略、政治人物形象塑造和選民情感管理方面。它讓觀眾看到,選舉及罷免並不僅僅是政策和承諾的問題,還是形象管理、媒體操作和權力鬥爭的綜合體。隨着台灣政治環境的發展,這些劇中的啟示將繼續影響人們對政治人物的選擇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