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

龍應台:賴清德錯在妄圖依賴美國,「留給台灣的時間不多了」

龍應台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

當地時間4月1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台灣前文化部門負責人、作家龍應台的評論文章,標題為《留給台灣的時間不多了》(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

文章稱,以烏克蘭為教訓,民進黨當局長期營造的「倚美謀獨」幻象正在破裂,台灣民眾的「疑美情緒」不斷升高,如今島內應當就如何與中國大陸實現和平展開一場全體大討論。然而,賴清德對這種情緒卻視而不見,甚至仍在宣揚兩岸「互不隸屬」的分裂謬論,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

龍應台提醒稱,賴清德的錯誤在於,美國不值得信任,台灣和平保障自由的唯一途徑是「以某種方式與中國大陸和解」。回望歷史,兩岸關係曾在2008年到2016年邁入過「黃金時期」,但此後民進黨當局渲染對抗、製造恐懼、貪圖權力,徹底將兩岸和平對話的視窗關閉。時至今日,台灣人仍被「謀和平即是投降背叛」的論調所裹挾。

她再度提醒,台灣妄圖依賴美國,同時排斥和對抗中國大陸,絕對不再是一條可行的前進道路。「台灣時日無多」,特別是在烏克蘭局勢快速變化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很可能「拋棄」台灣這顆棋子。

以在台灣南部搭乘計程車時,司機閒聊所突然說出口的「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為由頭,龍應台觀察到,自特朗普削減美國對烏軍援,今年2月更是在白宮當眾羞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台灣島內已經出現一種憂慮——美國已背棄烏克蘭,會不會也「拋棄」台灣?

她認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民進黨當局幻想著如果「台灣有事」,美國會來幫忙,這不僅造成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還讓台灣無法真正進行一場有關「兩岸如何打交道」的全體大討論。而隨著特朗普重新上台執政,台灣必須立即開始一場嚴肅的全體大討論,討論如何能夠與中國大陸實現和平,而不是被「大國政治」所左右。

文章提到,在網路空間和日常生活中,對於美國向台灣作出的所謂「承諾」,民眾也持越來越懷疑的態度。今年3月初,一個深受島內大學生歡迎的網路平台發起了一項非正式民調,詢問鑒於烏克蘭局勢的最新事態發展,受訪者究竟是更願意「保衛台灣」,還是更願意「投降」,大多數人選擇了後者。

「賴清德似乎對這些情緒視而不見,他沒有與台灣島內各方接觸,就我們應該走向何方發起一場緊急的全體討論,而是選擇製造恐懼和對抗,重拾黑暗的冷戰言論。」文章所指的,是賴清德於3月13日再度宣揚兩岸「互不隸屬」的分裂謬論,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

龍應台稱,賴清德做法的錯誤在於,台灣不能指望美國的所謂「支持」,台灣人早就意識到,美國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特朗普甚至認為台灣從美國「竊取」了半導體產業。

她認為,台灣和平保障自由的唯一途徑,是「以某種方式與中國大陸和解」,如果回望歷史,這也是可以實現的。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海峽兩岸分隔造成了關係上的疏遠,但在冷戰結束後,兩岸關係逐漸解凍。特別是在2008年到2016年,兩岸關係處於最佳狀態,正是與中國大陸在學術、文化和商業等各領域開展合作交流,確保了台灣那一時期的穩定和繁榮。龍應台列舉過往種種事例,以此證明海峽兩岸的和解是有可能實現的。

令人遺憾的是,這扇「和平之窗」很快就被民進黨當局所關閉,導致兩岸之間的敵意螺旋不斷上升,民進黨當局對待中國大陸的態度,又回到了渲染對抗和恐懼的狀態。民進黨當局滋生出仇恨和不信任,以至於在台灣島內,即使人們提出與中國大陸和平相處的建議,也會被污蔑為「幼稚」,或者更糟的是,被扣上「投降和背叛」的帽子。

龍應台稱,除此之外,民進黨當局還滋生出「加強控制」的欲望衝動,賴清德將島內緊張氣氛渲染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甚至讓人想起了過去的「戒嚴」,而他追求的正是這種控制。

龍應台認為,台灣「時日無多」,特別是在烏克蘭局勢快速變化後,特朗普很可能「拋棄」台灣這顆棋子,而到底是通過與中國大陸和解還是對抗來保護自己,台灣時至今日還存在分歧。她提醒,台灣妄圖依賴美國,同時排斥和對抗中國大陸,絕對不再是一條可行的前進道路。

連結:龙应台:赖清德错在妄图依赖美国,“留给台湾的时间不多了” (guancha.c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