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了老軍艦,台灣海軍上哪補?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跨越了2024年和2025年,但全球戰亂並不會因為經歷了元旦而有一絲好轉。俄烏戰場上,一段殘酷的單兵肉搏戰視頻,引發了外界對真實戰場圖景的反思。此外,台灣地區海軍傳出要再退役一艘「濟陽」級巡防艦,如今已成一個頗具象徵意味的事件,表明台海軍近年建設走過的層層彎路。
「雅庫特大象」與戰爭本質
本周,一則由一名陣亡烏軍的頭戴攝像機拍攝下來的戰鬥影像,在互聯網上引發諸多反響。這條視頻應該拍攝于烏克蘭弗勒達方向的戰鬥中,作為拍攝人的烏軍步兵在嘗試清繳一座房屋的過程中,與據守屋內的一名來自俄東部軍區第68軍第39摩步旅的士兵遭遇,雙方從步槍互射很快進入貼身肉搏。烏軍士兵手持匕首刺傷了俄軍士兵,卻被俄軍士兵奪去匕首反刺數刀後失去抵抗能力。最後,他懇求俄軍士兵讓他獨自死去,俄軍士兵則用手榴彈與後續的射擊打死了烏軍士兵。
這也許是人們第一次通過如此直觀的視角看到戰場上使用冷兵器短兵相接的場景。之前在葉門戰場上,也曾有胡塞武裝的軍人在近距離槍戰中打死沙特軍人的視頻曝出;但相比於雙方扭打在一起使用匕首格鬥,其令人窒息的程度還是遠遠遜色。
不少人由此聯想到好萊塢戰爭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斯坦利·梅利在肉搏戰中被德軍用刺刀扎入心臟的橋段,並開始感慨戰爭的血腥與殘酷。
但打了將近三年的俄烏戰爭,並非直到此刻才變得這麼殘忍。在此前的大多數時間裡,通過各種方式展現給普通人的戰爭畫面都沒有像這次視頻這麼直接,又或者說通過偷換概念讓人們自我遮罩了其中的可怕:被各種反坦克彈藥擊毀的坦克,被街角沖出的步兵戰車掃射的卡車縱隊,被從天而降的彈道飛彈炸碎的防空飛彈雷達車或發射車……在大多數的戰鬥畫面中,武器裝備作為一個大件平台的概念替換掉了士兵。
即使我們知道每一件裝備背後都有不少操作它的士兵,但也往往只關注裝備的損失。即使在一些FPV攻擊單兵的視頻裡,由於FPV命中後就失去信號的特點與觀測無人機的遠距離、低畫質,震撼性也往往被大幅削弱。雖然無論以哪一種評估標準,眼下俄烏兩國武裝力量的傷亡都在數十萬級別,但由於人員作為一種相對比較豐沛的資源,各方在面對這些數字時反而表現出了某種理智下的冷漠。
在兩軍士兵用刺刀搏殺的戰例背後,是戰場上幾乎無處不在的無人機對雙方作戰的壓制以及各方對這類壓制的習慣化。
由於俄烏都在戰場上使用了大量無人機,同時反無人機裝備的規模及其效果都遠算不上普及,其實際的反無人機效果也視戰場情況大打折扣。因此,對於態勢感知能力更好的俄軍而言,從雙方接觸線到後方的烏軍都會遭到各種類型無人機、乃至無人機引導下的其他彈藥的聯合攻擊。但對於烏軍來說,即使數量不足、情報態勢保障也更差,其無人機依然能有效打擊一線部署或發起進攻的俄軍部隊。
在無人機成為某種「環境」的情況下,雙方對免于無人機攻擊的幻想不復存在,只不過因為無人機給各方造成的傷亡尚未達到完全瓦解進攻的力度,因而雙方選擇繼續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進攻作戰。
相比之下,外界更關注的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以及俄羅斯通過各種方式從朝鮮等地獲得俄標彈藥的情況。
就在去年年末,拜登再次宣佈了對烏克蘭24.7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計畫,其中12.5億來自美國總統的特別提款權,另外12.2億則來自「烏克蘭安全援助倡議」。這被認為是美國總統拜登及其背後的民主黨政治派別表明想要繼續戰爭的態度。但仗打到這個份上,誰都明白如此規模的援助除了僅僅讓戰爭繼續下去,連讓戰爭局勢對烏克蘭更為有利也很難達到。
當然,等到1月20日特朗普就任美國新一屆總統後,烏克蘭戰爭局勢可能會迎來根本性的變化;畢竟決定這場戰爭命運的國家,一個是俄羅斯,另一個則在遠離「世界島」的彼岸。
對烏軍而言,之前攻入庫爾斯克州的突襲紅利在軍事上雖然還有所保留,但在政治上已經完全丟掉了。上周,有外媒報導第155機械化旅在戰場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就很能體現目前這支烏軍較為精銳部隊的士氣情況。作為一支裝備了北約援助的重武器,並在法國培訓1924名士兵的機械化旅,從在法國時期就出現數十人開小差的狀況,在部隊向前線開進的過程中擅離職守人員的規模更是接近於該旅可能擁有的一線作戰兵力。
而在故事的最後,155旅在低迷的士氣、不足的訓練、混亂的組織和缺少無人機裝備的戰法的情況下實際上已被解散。對於烏軍來說,一個整建制機械化旅投入戰場後至今一個多月,帶給烏軍的增益如果只是簡單的裝備數量的增加,那麼其在北約國家經受訓練的必要性就值得懷疑。
這也反映出2024年烏克蘭軍隊在進行新編部隊的訓練和整編上遇到的問題,比2023年更加惡化。
2023年,烏克蘭軍隊尚能在維持一線兵力堅守陣地的同時,將相當規模的部隊送到後方進行全面北約化整訓,並在關鍵性的大規模戰役反攻中將其投入到設定的作戰區域內。雖然此後的「紮波羅熱反攻」效果不如預期,但這樣的後方兵力編訓至少能為烏軍在某個方向上一度佔據主動的能力。
但進入2024年以後,隨著烏克蘭將最後的預備部隊用於對庫爾斯克州的閃電攻擊並被牽制在北部後,烏軍的各種新編部隊就只能作為某種「補丁」被迫捲入戰場上幾個俄軍進攻勢頭明顯的方向上去消耗。
俄軍目前在幾個主要進攻方向上仍有優勢兵力和兵器,烏軍的抵抗也沒有呈現出不可瓦解的趨勢。對他們而言,付出合理的代價摧毀烏軍或奪占烏克蘭的土地城鎮既然是一筆可以接受的交易,那麼戰爭就會按照如此的設想進展下去。
經過幾輪消耗後,戰場上的俄軍仍有新下線的T-72/80/90系列主戰坦克可用,而烏軍能夠動員的新坦克變成貼滿爆炸式反應裝甲的豹1坦克時,從雙方總體國力出發的戰爭結局幾乎已經確定了。
投機取巧皆不成的台灣海軍
1月3日,台灣海軍「蘭陽」號巡防艦在高雄外海執行巡航,隨後駛入高雄新濱碼頭。根據台軍方面的資訊稱,該艦將在本月下旬辦理退役。
作為一艘1971年就在美國海軍中服役的反潛護衛艦,「蘭陽」艦於1994年6月交付台海軍時屬於「熱艦交接」。在台軍服役至今已近30年,累計服役時間已經53年。從全艦壽命來看確實是到了該退役的時候,但對於眼下的台灣海軍來說,退役一艘護衛艦帶來的後續影響,可能遠比單純在台軍艦船列表裡「-1」那麼簡單。
簡而言之,台灣海軍目前正面臨幾乎無解的「艦荒」。
台軍現役的大中型水面艦26艘,包括4艘「吉德」級(台海軍稱為「基隆」級)、8艘「成功」級、2艘「佩里」級、6艘「康定」級和6艘「濟陽」級,一直被認為是台灣海軍維持幾個方向遠海作戰兵力的核心力量和基礎規模。從上世紀70年代20多艘美國二戰驅逐艦抵達台灣,到上世紀90年代台海軍通過自造、外購和租賃三條路實現的二代艦換裝,台灣海軍的主戰兵力規模就一直保持在這一水準上。
只不過時至今日,面對台海周邊解放軍水面艦艇越來越頻繁的活動和台軍對應的「跟監」需求,台灣海軍發覺自己的水面艦船「不夠用」了。
就拿此次面臨退役的「蘭陽」號來說,該艦自2022年8月以來就多次承擔對我人民解放軍圍台、繞台的水面艦隻進行跟蹤,對一艘累計服役40多年的蒸汽輪機船來說,活動強度不可謂不高。而台海軍在當前情況下,即使這樣的軍艦也不敷使用,經常需要利用台「海巡署」幾艘噸位較大的海上執法船進行補位。但饒是如此,「蘭陽」號老邁的蒸汽輪機系統估計已難堪重負,考慮到台灣並沒有完整的蒸汽輪機生產能力,在很難從外部獲得相應技術支援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徹底維修,該級艦的陸續退役幾乎無可避免。
但在如何填補這些軍艦退役的問題上,台軍能拿得出手的辦法幾乎沒有。
從最基礎的對老艦進行現代化改裝上,台軍目前主要動腦筋的就是6艘武器簡陋的康定級護衛艦。目前該級的「承德」號已進廠進行所謂現代化改裝一年,此前的說法是該艦不僅要配備台灣自行研製的「華陽」垂直發射系統,配備32枚海劍-2防空飛彈,對空搜索雷達也可能升級為台灣自製的「輕型巡防艦」同款的外購997型雷達,計畫在2025年完成改裝。
但在台軍預算審查時,卻意外曝出升級系統中外購的五項產品只到了三項,且全部還在測試階段沒有裝艦;近期拍到的照片也顯示「承德」號的二座標對空搜索雷達和近防炮都原樣奉還,絲毫沒有升級跡象,顯然給首艦升級投下重重陰影。
在對艦船數量有關鍵影響的「自製」與「外購」上,台軍目前也是進退維谷。
在自製領域,台軍從2014年就開始規劃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案,先是因為軍方與研製方對目標艦的噸位規格產生分歧,後又因台「中科院」研製的新一代作戰系統成果不如預期,讓原型艦建造案在拖延4年之後僅執行了2.58%,於是被迫發函邀請外國廠商對「震海計畫」提出規劃,直到最終在2022年廢棄震海案,轉為研製建造2000-2500噸的「新一代輕型巡防艦」。
雖然2023年底和2024年初分別開工了所謂「防空型」和「反潛型」的首艘原型艦,但兩艦預計交艦要到2026年10月,後續艦更是需要對兩艦進行詳細測試、修改設計後才能開工建造,對台軍來說是「遠水難解近渴」。
在外購領域,台灣面臨的狀況就更加絕望。在上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的兩輪購艦高峰中,美國海軍一直都有較為適合台軍需求的3000噸級艦隻退役,因此台軍得以通過「熱艦移交」的形式,或買或租到合意的水面艦。台當局原本計畫在2010年前後故技重施,向美國採購至少4艘美軍退役的「佩里」級護衛艦,結果卻因「佩里」級在美國海軍早已淪為巡邏艦隻,艦況也因長期服役不佳,因此原定4艘的採購案最終只購買了2艘。
至於更新的水面艦,由於美國海軍在冷戰後一度停止了護衛艦的發展,而「阿利·伯克」級和「提康得羅加」級又是噸位巨大且有敏感「宙斯盾」系統的高級艦隻,台灣的尋購就更為艱難。美國海軍一直不願退役「伯克」級,台軍的軍購就無從談起,而美國海軍近年來退役的「提康得羅加」級對於台軍規格過大,雖然可以替換「吉德」級,但對台軍主力艦隊數量的缺乏並無助力。
雖然前幾年美國海軍的「瀕海戰鬥艦」因為其定位與美軍未來作戰需求不符,所以退役了數艘早期批次的瀕海戰鬥艦,台軍也確實曾經尋購,但瀕海戰鬥艦原本就是因為艦上的模組研製失敗、全艦缺乏足夠的戰鬥力而退役,台軍此時求購,頗有病急亂投醫的感覺。
至於噸位更小的「沱江」和「塔江」等雙體巡邏艦,雖然是台灣能夠自建的產品,但其噸位規格只適合替代更老的錦江級巡邏艦;要靠這些小船在海上長時間跟蹤排水量4000噸乃至更大的解放軍作戰艦艇,無論是航行性能還是自持力都不允許。
而如果說有什麼對台灣海軍更壞的消息,那就是解放軍雖然將相當數量的056型輕型護衛艦轉隸給了中國海警,但同時有越來越多的054A型飛彈護衛艦正在批量進入海軍序列。
在055型和052D型建造規模不斷擴大之時,054A型飛彈護衛艦對解放軍而言已是某種「二級兵力」,但在台海軍看來,這仍是他們必須出動一級艦前往應對的「大艦」。隨著解放軍在台海方向投入兵力的不斷增加,無論台軍是改是造,還是買各類水面艦艇,都免不了被人民海軍拖殘拖垮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