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政治

布林肯:我們讓幾乎全世界都意識到 台灣關乎所有人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18日舉辦的活動中,回顧四年來的對華政策。

文/RFA記者凱迪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週三(12月18日)表示,美國已成功地讓歐亞主要夥伴和盟友在應對中國的戰略上進一步協調一致,尤其在台灣問題上, 儘管中國總是稱其為內政、無關他國,但美國讓全世界都意識到,這關乎所有人。

布林肯即將於明年隨拜登總統1月20日下台而卸任國務卿職務。他在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18日舉辦的活動中,回顧四年來在對華政策方面的成果時提到台灣問題:「當提到台灣這個詞時,中國每次説的就是,‘不要提它,這和別國無關,而是我們自己的內政’。 我們所做到的就是讓幾乎全世界都意識到這一事實,‘不,從根本上説,這關乎所有人’。因為如果台灣發生危機,整個世界都會受到影響。」

布林肯指出,每天全球 50% 的商業集裝箱運輸都要經過台灣海峽,全球70% 的微電子晶片都是台灣製造,如果這些晶片斷供,就會引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介入,要求中國採取負責任的行動,這種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全面、明確和響亮。

布林肯:美國讓歐亞夥伴意識到安全問題不可分割

布林肯還強調,美國已經打破了歐亞夥伴各自只關心本地區事務的孤立狀態,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安全問題不可分割。當中國和北韓一起幫助俄羅斯持續入侵烏克蘭時,這讓歐洲國家意識到地球另一端發生的事情對他們很重要,亞洲國家如日本,也意識到今天在歐洲和烏克蘭發生的事情明天可能會在東亞發生。

他説:「現在,當然中國是一個焦點,不是因為美國想把北約帶到印太地區,而是因為印太地區正在帶入北約。所以我認為,至少從我的角度來看,因為我們已經能夠建立這種共識,它起到了更大的威懾作用。」

布林肯提到,為因應地緣政治的挑戰,拜登政府積極構建歐洲大西洋地區與印太地區的橋樑,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已有4個印太地區夥伴,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及韓國。

回顧過去四年,布林肯表示,一件並非偶然而是有意為之的事情,就是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主要夥伴和盟友對中國的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趨同。在處理去風險化、技術轉讓、產能過剩和不公平貿易行為方面,他們日益採取統一方法。他們提出的中國戰略,其重點也幾乎完全一樣。

「我們成功地與歐洲和亞洲主要夥伴協調統一政策的最好證據可能就是,我與王毅外長每次會晤幾乎都不可避免地以 30 或 45 分鐘的討論或者獨白開始,即抱怨我們為協調所有這些國家所做的一切。所以在我看來,這是我們非常成功地建立這種協調、共識的最好證據。」

布林肯:中國不能一邊談和平 一邊資助侵略

在談到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構成的新獨裁軸心時,布林肯指出,中國相較之下與世界依存度更高,因此中國需自省,這種結盟的聲譽代價及其後果。俄羅斯得以對烏克蘭進行持續侵略的主要驅動力和維持因素,就是北韓的飛彈和軍隊、以及中國對俄羅斯國防工業基礎的支持。

他指出,中國想要以更能反映其利益和價值觀的方式重塑國際體系。但是對俄羅斯的這種支持也讓中國處於越來越困難的境地:「因為如果它(中國)渴望獲得領導地位,如果它希望被視為一個負責任的崛起大國,那麼它就不能一方面説它想在烏克蘭實現和平,另一方面,又在資助持續的侵略。」

布林肯指出,如果中國一方面表示希望與歐洲國家建立更好的關係,另一方面,又在助長歐洲安全面臨的最大威脅,這是站不住腳的。他認為,中國已越來越感到這種立場的尷尬。

與中國競爭全球南方國家 布林肯:美國提供了更好的替代方案

針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崛起,美國如何才能在與中國和其他國家更好地競爭?布林肯回應表示,各國都經歷過中國投資帶來的好處,但許多情況下,也產生了後遺症,包括無法擺脫的債務,建築標準低劣,不注重環境及工人的權利和保護等,所有這些在某個時候都會產生反噬。

布林肯指出,美國為這些國家提供了更好的替代方案,包括在許多新進的工業化民主國家中調動資源,拜登政府在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領域發起的合作倡議正在彙集數千億美元。最近,拜登總統出訪安哥拉,推廣橫跨非洲多國的「洛比託走廊」 鐵路項目。

布林肯強調,美國的優勢是讓私營部門參與進來,而不是在國家層面上與中國單純進行資金的競爭,這些努力也獲得積極成果:「我們真的開始看到結果,我們開始看到各國想要與我們和我們的盟友合作。」

連結:布林肯:我們讓幾乎全世界都意識到 台灣關乎所有人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