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社會政治

三中全會後中共的兩岸政策走向 專家: 加強宣導對台主權

2024年6月28日手持槍支台灣軍人參加訓練

文/voa向淩

三中全會後,中共的對台政策調整,以及未來的兩岸關係走向受到各界關注。專家認為,中共加強對台主權的宣示和聲索將加大國際對台灣問題的立場分歧。面對中國閉鎖性的現代化措施,台灣則擁有開放性的產業條件。

延宕近一年才舉辦的中共第20屆三中全會7月18日在北京閉幕。分析人士對中共加強領導人中央集權之下這次會議是否存在出現大膽舉措和討論的空間眾說紛紜,特別是台灣學者對於會後的兩岸關係走向感到不確定。

會前發佈「懲獨22條」顯示對台灣問題敏感度提高

中國國台辦6月22日發佈《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的通知,對台獨行為最高刑罰是死刑。

美國國務院主管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6月27日表示,中共推出懲戒台獨新規,會對兩岸對話及互動產生寒蟬效應。台灣陸委會同日發佈,為了提醒及保護民眾,將赴中國及港澳旅遊警示燈號由黃色轉為橙色燈號。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副教授吳建忠認為,中共近年公佈的多項「惡法」恐嚇台灣民眾已是劣跡斑斑,三中全會前再以「懲獨22條」發動法律戰,表示中共自信喪失。

他說:「‘懲獨’新法頒佈後,台灣各界反應強烈,普遍認為這將激化兩岸矛盾,不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教授看法不同。他認為,「懲獨22條」只是針對少數激進的台獨分子,不是針對全體台灣人。

他說:「這是中國對台獨的一種圈地策略,把少數人圈禁起來,再對多數人進行拉攏,這等於是過去的胡蘿蔔與棒子策略。」

王崑義表示,他相信中國未來還是會採取更大的對台懷柔策略,只要台灣人願意放棄台獨支持統一,中國不會行使懲戒。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洪耀南表示,中共在三中全會前推出「懲獨22條」,反映出其對台灣問題的敏感度增加,欲透過法律手段進一步壓制台獨勢力,方法與過去主要依賴外交或軍事威嚇有所不同。

他說:「這些規定不僅僅是對台灣的台獨勢力,同時也是對內宣傳中共在台灣問題上堅定的立場,在鞏固其在國內的政治威望,也在向國際社會傳達其不容忍台獨的明確的信號。」

洪耀南認為,未來中共可能對其認定支持台獨的人行使新的壓迫手段,包括禁止入境、凍結資產、限制經濟活動等,甚至於所謂的缺席審判,這些都會讓台灣人對中國感到反感,影響兩岸的關係。

內部優先於外部處理 台灣問題或求維穩

不過,一般分析人士認為,中共歷來優先處理內部事務,台灣問題並不是中共的首要議題。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洪耀南指出,從三中全會延遲一年就可以知道,中共高層需要更多的時間應對國內的政治與經濟挑戰,而中共的考慮向來是內部優先於外部。在外部關係當中,又以美中關係優先於兩岸關係。他認為,中共對未來兩岸關係的處理會採取冷處理單邊主義,一方面中共將力求在國內鞏固其統治地位;另一方面尋求維持穩定,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他對美國之音說:「中共可能會在國際舞台上加強積極的宣導其對台的主權同時,在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援或默認,在這種策略下,可能會加劇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特別是在國際社會上對台問題立場分化。」

洪耀南表示,儘管政治上緊張,中共還是很可能吸引台資再一次西進,或是透過在野黨逼迫台灣政府開放市場。他認為,三中全會之後,中共對台政府持續堅壁清野的同時,也會加大對台民間交流的支持的力度,並活用文化、教育、旅遊等軟實力增進兩岸人民的互信與瞭解,以減少台灣人民對中共的不信任,營造比較有利未來統一的社會氛圍。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教授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表示,兩岸議題本非三中全會的重要關切面向,然而賴清德總統上台後一直宣稱兩岸互不隸屬,這對中共會產生迫切的危機感,因此提高兩岸議題的份量應該難以避免。他指出,習近平強調和平統一不變,因此如何防獨促統,繼續強化兩岸融合發展,是中共必然觸及的課題。

王崑義說:「今年暑假中國全面展開對台灣青年的工作,除了大量召開青年交流、論壇之外,也招攬許多台灣學子到中國企業實習。所以中國在兩岸關係方面有寄希望于台灣青年的取向。」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副教授吳建忠認為,本次三中全會的主旨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可見得中共內部問題多如牛毛,外部更要面對兵臨城下的威脅,隨時有可能擦槍走火的局勢是習近平執政的變數,中共的改革危機可能促成其加速對台統一工作,以此轉移內外部壓力。

他告訴美國之音:「習近平擁有統一台灣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影響的就是中共對台的長臂管轄,操之在我地推動對台交流以促融合。」

吳建忠表示,二十大後進入第三任期的習近平集大權於一身,被視為繼毛澤東之後最強勢的中共領導人,領導班子也全是「習派」人馬,這次的會議更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與台灣截然不同的現代化方向亦將是未來中共對台促統工作的關注焦點。

台灣的開放式現代化與中國的閉鎖措施呈鮮明對比

根據會議公報,今後必須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有些人認為,中共試圖不靠外力保護自己的現代化道路,而這正是台灣的困境。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副教授吳建忠指出,習近平治下的中共厭倦了西方國家的指指點點,一再點明中國不需要「教師爺」,所以習近平拋出新口號,不能「食洋不化」。反觀雖然有些人認為台灣只有依附於「天朝」中國才能在社會、經濟上找到活路,但事實證明台灣已經走出對國際開放的現代化道路。

他說:「台灣歷經蔡英文執政後,確實證明不用依賴天朝的經濟路線,可以獨立面對世界的產業鏈,不需要經過天朝的轉介,這不是困境,地緣政治的戰略地位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關鍵樞紐,這是台灣產業升級的新藍海。」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表示,台灣的條件很好,甚至連美國想要也都不可能全面移轉台灣的電子產業,經濟發展方向當然與中國的閉鎖措施不同。

他說:「台灣在1970年代開始發展電子產業,不但美國提供許多技術移轉,台灣更能在這個基礎之上更上一層樓,如今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已經日趨全球化,未來美國還是需要依靠台灣的供應鏈才能維持美國資訊產業淩駕於中國的趕超。」

王崑義表示,相較於台灣的條件,中共在面對美國貿易與供應鏈封鎖之下,未來10年若要追求中國式現代化,也只能依靠自力更生的發展途徑,因此習近平說中國要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其實是在美國圍堵下不得已的措施。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洪耀南表示,中國在科技、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面已經有取得進步,因此試圖減少對外部的技術和市場的依賴,強調內部的創新和自主的發展。台灣的困境主要集中在安全方面,面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壓力時,更需要在國際舞台上尋求更多的支援。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並將產生連鎖反應。

他說:「中共不依賴外力的策略封閉鎖國,可能加劇國際社會對台灣問題的複雜,美國和其西方國家在支持台灣的同時,也需要預測中共的反應及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化。」

洪耀南指出,例如中共在三中全會前推出了懲戒台獨新規,就很可能對國際社會面對所謂「台灣問題」時產生重大的影響。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