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焦點評論

趙建民:兩岸關係已出現三大巨變

趙建民

趙建民 (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 )

文/觀察者網

第十六屆海峽論壇·兩岸智庫論壇6月14日在福建廈門舉行,兩岸10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兩岸融合發展與台灣機遇」主題展開深入研討和交流。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趙建民在會上作了主旨演講,闡述了兩岸關係出現的三大巨變,並就如何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觀察者網獲授權整理、刊載演講全文,供各位讀者參考。

趙建民所長在作演講

【演講/趙建民,整理/觀察者網】

看過去幾十年來兩岸關係的演變,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樣都會有很深刻的感受。

經過幾十年共同的努力,兩岸在許多方面都出現非常驚人的成就。比如說,台灣經濟體量並不算大,可是兩岸貿易額去年將近2700億美元,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其中,台灣獲得1300多億美元的順差。最近幾年受疫情影響,人員的交流難免被減,而在兩岸交流最繁密的時候,彼此來往的人員交流達到近1000萬人次。

可是,這些規模巨大的經貿、人員交流,好像並沒有帶來應有的成果,反而大家現在心靈似乎更遙遠了,各方面的發展也出現一些瓶頸。

·兩岸關係出現三大巨變

就我個人感覺,近些年來兩岸之間出現若干問題,而在關係方面,基本上有三個巨大的轉變。

第一個巨大的轉變,就是兩岸之間風向的變化。

過去我們都說「兩岸和平紅利」,我記得2011年還提到過「兩岸和平協定」,那時候我還在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服務,那都十幾年前了;而現在,在兩岸之間,在大陸、台灣內部,連談「兩岸和平」這四個字都很困難,這真的是令人情何以堪。

過去經貿是兩岸關係最大的「樞紐」,我們希望也相信它能流動,讓整個兩岸關係帶動它向前發展。可是現在,好像大家並沒有深切地感受到經貿的紅利。我們經常提醒政府,說兩岸經貿、大陸市場及我們在大陸的投資,對台灣而言經貿利益巨大,會讓很多人受惠或受害。雖然如此,但是比如說最近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又有134項專案的關稅減讓中止了,台灣方面似乎也感受不到這樣的一個經貿紅利中止帶來的影響——實際上它是一定會帶來影響的。

由於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制度不一樣,台灣在經濟發展、政治多元化方面起步較早,可是中國大陸體量大,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渾厚。兩岸交流,一開始大家都可以彼此欣賞,看到對方的豐厚文化底蘊,更是可以看到對方進步的地方。可是現在,兩岸的民意比較敵對,兩岸的小網紅們經常在網路上互相吐槽彼此,比較少有機會真正地去體驗對方各方面發展如何。

與此同時,感覺兩岸現在對彼此都有內部防範,對兩岸交流的防範力度似乎也都相對大點。台灣方面通過了很多相關的法律,比如「國安五法」的修訂,而大陸法律裡也有自己的相關規定。

總體上感覺,兩岸之間的風向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更不要說政治方面的干擾。

第二個巨大的轉變,就是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

美國過去在兩岸關係裡扮演一個相對持平的角色,它不希望任何一方做出比較激烈的動作,因此在兩岸和平里邊維持一定的立場。而現在,因為地緣政治衝突的變化,美國方面看起來更支持台灣「抗中」,這就使得三角關係或者說兩岸和平的基本動力受到很大的侵蝕。

同時,美國在新的地緣政治對抗裡,希望跟中國大陸在某些方面進行產業脫鉤——不是全面脫鉤,而是某些方面,如高科技領域。這也使得台灣在兩岸經貿跟美國之間出現一些重大的拉扯現象。

第三個轉變更明顯,就是兩岸實力的轉變。

兩岸實力的轉變,使得台灣方面積極規劃兩岸交流的信心大不如前,更多政治人物看起來更多思考的是怎樣自我防禦,而不是如以前那般積極地規劃促進兩岸交流互惠的政策。

·幾點建議

在這三個不利的轉變的背景下,我個人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兩岸政治現階段很難找到共同交集,可是也不能持續地等待下去,因此一定要找到其他的辦法來減少政治的衝擊。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跟馬英九先生在北京見面,我覺得他們提供了很好的另一條道路,也就是說,政治上在一段時間內允許兩岸制度沿著不同的路徑發展,而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連接方面,完全可以有所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跟馬英九先生會面期間提出「四個堅定」,從四個方面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我特別欣賞他提到,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核心是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本事實有共同的認知。我覺得把握好這核心的內容,很多政治問題就可以暫時擱在一旁。

很多人關注台灣修訂歷史,擔心現在很多台灣人都稱自己是「台灣人」,而不再稱「中國人」。我希望大家能知道,很多台灣人稱自己為「台灣人」,有歷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不一定就是主張「台獨」。尤其是很多年輕人,在台灣出生、成長,他覺得自己是台灣人,就像福建人說自己是福建人一樣,這跟主張「台獨」可不是一回事,大家一定要把這點分清楚。

我們的歷史有很多典故,像我去年去湖北荊州,情緒非常激昂。所以,我認為兩岸在民族文化、歷史連接方面還可以做很多努力。

再就是,過去台灣人喜歡到大陸,而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到日本、韓國,對日本的飲食文化、韓國的K-pop等流行文化很感興趣。現在中國大陸的電影電視拍得非常好,我覺得中國大陸的歷史劇全球無雙,台灣民眾目前對中國大陸的一些軟實力專案,如抖音、小紅書、「科目三」、電視劇《繁花》等都有一些共鳴,但是這些基本上還是比較局限的,我覺得大陸的軟實力沒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

兩岸在這方面可以深入合作,台灣雖然現在電影電視總體不如大陸,可是台灣跟東南亞、歐美、日韓的流行文化聯繫是比較密切的,大陸完全可以跟台灣合作,把中國大陸的軟實力通過台灣的視窗擴散出去。

最後要講的是,對於來大陸的台灣人,過去大陸做了很多實事,尤其是提供了國民化的待遇,可是我覺得很多政策沒有做到台灣內部去。怎麼樣讓台灣人願意從事兩岸情感的連接,我覺得這是大陸未來可以考慮的對台工作方向。

連結:赵建民:两岸关系已出现三大巨变 (guancha.c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