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軍事

應對中共威脅,台灣首批一年期義務役新兵結訓 更貼近實戰

台灣首梯次陸軍新兵在入伍受訓8周後於3月18-22日展開結訓鑒測。

文/voa莊志偉

台灣軍方今年起恢復一年期的義務役,以應對中共威脅。首梯次陸軍新兵在入伍受訓8周後,展開為期1周的期末鑒測,除增加射擊用的實彈數量外,野外戰鬥也搭配機槍射擊和炸藥爆破,營造更逼真的戰場實況。軍方人士表示,台灣參考先進國家的經驗來修正訓練方式,要讓義務役士兵也能發揮更高的價值。

全副武裝,手持國造T65-K2突擊步槍,一群台灣陸軍第2226梯新兵在位於中台灣的訓練基地「成功嶺」實施「綜合戰鬥教練」。台灣國防部於3月20日廣邀本地與外國媒體記者一同見證他們的期末鑒測。

新兵接受「震撼教育」 機槍、炸藥模擬戰場環境

測驗場上架設多挺機槍,以空包彈短促而持續地射擊,還有TNT炸藥爆破。在士兵試圖通過戰壕、鐵絲網等各種阻絕設施向前挺進的過程中,場上彌漫火光和煙霧彈,並加入在槍林彈雨間援救中彈負傷戰友的課目。台灣軍方表示,這場「震撼教育」是為了更加逼真地模擬戰場環境。

測驗結束後,一名新兵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這些用槍彈、炸藥營造出的震撼感受完全不同於電影裡的聲光特效,但是經過這幾周的訓練中,他們已經在靶場上逐漸習慣槍聲,也在毒氣訓練室裡經歷過CS膠囊(催淚性毒氣)的考驗,所以能夠冷靜應對。

台灣吸收先進國家經驗 新兵射擊發數倍增

這一梯次起的義務役新兵在步槍實彈射擊的訓練量由過去每人射擊86發子彈,翻倍提升到172發。

負責接訓這梯新兵的台灣陸軍302旅部二營營長洪新智在受訪時表示,射擊發數的增加有助提升新兵的射擊穩定度。在3月19日的射擊測驗中,該營95%的新兵都能通過考核,在175公尺外以臥姿、無依拖射擊,有效命中目標。

洪新智說:「因為總射擊發數的提升,他們在射擊上面的畏懼感會下降,穩定度會提升,具體呈現就在他們昨天的射擊期末鑒測的合格率其實普遍來講都是蠻高的。」

這場新兵期末鑒測之所以格外受到關注,是因為一年期義務役的回歸被各界視為台灣捍衛自我意志的展現。

台灣在2018年停止徵集一年期義務役士兵,普通役男僅需接受為期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鑒於俄烏戰爭爆發以及中共對台威脅急速上升,台灣軍事準備不足的窘境被凸顯,因此現任總統蔡英文於2022年末拍板恢復一年期義務役,這也被認為是蔡英文任內最重要的國防政策之一。

在台北、退役前擔任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少將院長的余宗基認為,義務役常備士兵入伍訓從5周延長到8周,調整後的課目確實更加貼近實戰要求,例如宿營期間需要衛哨警戒、夜間值勤,就可以讓新兵結訓下部隊後更容易適應。

至於戰傷救護和學習使用止血帶,則是學習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入侵的實戰經驗。余宗基告訴美國之音:「戰傷救護是我們從俄烏戰爭裡頭看到,因為無人機的應用,兵員在戰場上受傷機率增加。但是你在受傷的時候怎麼樣能夠自救、救人,變成是確保戰力非常重要的一種技能。」

烏克蘭戰場經驗 士兵須熟悉無人機、各式武器

延長役期與實戰化訓練只是台灣國防改革的第一步。烏克蘭智庫「軍隊轉型和裁軍研究中心(Center for Army, Conversion and Disarmament Studies)」亞太部主任尤里(Yurii Poita)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直言,就烏克蘭在俄烏戰爭中所學到的經驗來看,台灣現行軍事訓練距離理想狀態還有不小的差距。

尤里說,烏克蘭戰事凸顯新科技的重要性,尤其是無人機,可以用在偵查、通信、運送彈藥甚至攻擊等任務,但正因為使用量龐大,操作員的需求也十分驚人,按照烏克蘭經驗,幾乎每個人都應該學會使用無人機,他認為這是台灣軍方未來需要積極發展的方向。

此外對於機槍、迫擊炮等多人操作武器,更應該訓練到每個士兵都能使用,才足以應對真正的戰場環境。

尤里告訴美國之音:「你需要知道如何使用手榴彈、榴彈發射器、迫擊炮或成為無人機操作員,或者反坦克武器,標槍(飛彈)或甚至是毒刺(肩射防空飛彈),因為如果有毒刺操作手陣亡了,旁邊的戰友卻無法替代他,這就是個問題。」

依據台灣軍方的規劃,隨著逐年增加的一年期義務士兵陸續退伍,預備役部隊的能量自然隨之充實。尤里指出,俄烏戰爭充分凸顯了預備役部隊的重要性,必須提前做好準備,但截至目前為止,他尚未見到台灣軍方有旅級或更大規模的預備役動員訓練。

尤里說,一旦動員預備役部隊,不僅會面臨指揮體系人數不足,還有通信、情報系統的保障,甚至如何正確指揮後備軍人挖戰壕、構築防禦工事等狀況,就算烏克蘭多數預備役軍人都有實戰經驗,在實戰中還是發現許多問題,值得台灣警惕。

最核心卻又最常被忽視的問題則是士兵的體能狀況。尤里說,在俄烏戰爭中,由俄軍大量使用無人機,導致烏軍裝甲車無法靠近前線,意味著步兵必須提前下車,背負重達40至50公斤的武器彈藥疾行5到10公里,隨即投入戰鬥,因此就算在現代化戰場上,體能訓練仍是重中之重。

新加坡役期兩年 退伍後動員、訓練機制成熟

在和平時期同樣實行徵兵制的國家,台灣即便恢復一年役期也是偏短,比如新加坡男性公民需服役兩年;韓國則為18到21個月。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在回復美國之音的電郵中則表示,新加坡現役軍人的訓練方式與台灣類似,但不僅役期較長,退伍後的10年內,每年也要接受一次訓練,高度成熟的武裝動員機制值得台灣參考。

莊嘉穎指出,蔡英文任內遇上中共大幅擴張武力和對外軍事壓力,不僅針對台灣,也同時指向周邊的日本和菲律賓等國,在此態勢下,任何負責任的政府都會提升自衛能力。

對於蔡英文總統任內恢復義務役士兵徵集並推動自主研發教練機和防禦型潛艇,莊嘉穎說,這有助於提高台灣的嚇阻能力,讓可能的戰時夥伴對於台灣保護自己的能力和意願更有信心,對內也會提升國人自信,相信政府不會一遇到困難就崩潰、投降。

莊嘉穎認為,徵兵制的另一個好處是讓台灣社會更認識自己,提升凝聚力,但關鍵是服役制度必須有長期而妥善的經營,以達成社會主流共識,這一點在未來賴清德總統任內,面臨朝小野大的國會,可能會是一大挑戰。

學者:台灣提升嚇阻朝正向發展

在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所長沈明室認為,台灣雖然缺乏戰略嚇阻層級的武器裝備,但依照目前購自美方的高性能常規武器,只要能夠提升訓練,充分發揮其作戰效益,同樣能對中共產生嚇阻。

此外是充實後備部隊。沈明室說,隨著義務役的恢復和強化訓練,未來台灣的現役軍人加上後備軍人,總體兵力可望達到100萬;但最困難的一環則是要提升全民抗敵意志,所幸目前看來是往好的方向在發展。

在今年1月的大選過後,民進黨成了少數執政,主張和中國交往的在野黨在國會中佔據多數,這也讓台灣未來的國防蒙上一層隱憂。沈明室認為,在中共「統一」台灣態度明確的情況下,就算兩岸要和談,也需要強大國防作為後盾,這應該是不分政黨的社會共識。

沈明室說:「和平統一一定要透過談判,但是你沒有國防實力,沒法跟人家談,只有投降的份。所以如果朝野政黨都能夠認同要談判也需要堅強國防武力,三個黨都有共識的話,就不會是問題,只是資源配置的優先性的不一樣。」

連結:应对中共威胁,台湾首批一年期义务役新兵结训 更贴近实战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