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金尼與哈里斯:對北京的威懾失靈或將導致台海戰事
文/編譯笛揚 ( 中美故事匯 )
編者按:本文2024年2月12日發表於美國戰爭困境(War on the Rocks)網站,作者為阿拉巴馬州麥克斯韋爾空軍基地空軍大學空戰學院助理教授傑瑞德·M·麥金尼(Jared M. Mckinney) 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彼得·哈里斯 (Peter Harris)。近期,他們共同撰寫了一篇論文《威懾之隙:如何在台海避免戰事(Deterrence Gap: Avoiding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並於2024年1月5日發表于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出版社網站。本文源于兩位作者為該論文所做的縮寫,以下為此文的主要觀點及部分論據。原文英文標題為「Understanding The Deterrence Gap In The Taiwan Strait」,請點擊此處查看英文原文。
作為他們合作的論文《威懾之隙:如何在台海避免戰事》的縮寫,麥金尼與哈里斯在《何為台海的威懾之隙》一文中提出了當前的地緣政治形勢會使大陸武力攻台可能增加的觀點。兩位作者指出,儘管過去認為北京不太可能武統台灣,但今天的軍事力量平衡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能力上看,大陸的跨越台灣海峽的兩栖作戰已不是紙上談兵,而和平統一的前景變得更加渺茫。
該文分析了導致戰爭可能性增加的因素,包括軍力平衡的改變、美國對台「戰略模糊」政策的變化、中國戰略家對在衝突升級之前解決台灣問題的樂觀估計,以及一系列中國國內反對動用武力的自我遏制因素的削弱。文章進一步探討了中國政府決策中傾向于避免使用武力的因素,如「一個中國」原則、經濟增長率、中美科技博弈的走向,以及對解決台灣問題機會視窗關閉的感知。文章對於增加戰爭可能性的四個關鍵因素的討論如下:
1. 海峽兩岸軍力失衡
過去台海軍力平衡對解放軍的行動自由造成了嚴格限制,特別是台灣空軍的優勢曾對武力攻台構成重大阻礙。然而,該文認為,這種情況現在已經發生了變化,原因是美國對於軍事介入變得不確定,且中國決策層對於在衝突升級前解決台灣問題持樂觀態度,並認為有可能通過先發制人打擊美國部署在東亞的軍事基地來削弱美國干涉台海戰事的能力。此外,類似於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情況,中國作為有核國家,可能可以成功地威懾美國,阻止其直接介入台海衝突。
2.「一個中國」的原則失去實際意義
自1972年上海公報以來,這一框架一直是中美關係的基礎。但自2016年以來,這一概念逐漸失去了實際意義,尤其是美國政客對它的視若無睹已成為常態。中方越來越擔心美國將逆轉其一中政策,並與台灣建立正式或事實上的防禦聯盟,這可能將讓北京在短至中期內對和平統一的方案不再如先前一般有信心。
3.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放緩
該文認為,經濟趨勢的變化會影響中國民眾對政府的支持度,減緩的經濟增長可能迫使中國領導層更傾向于利用民族主義敘事和宣傳來維持國內支持。此外,經濟增長的放緩也意味著台灣民眾選擇加入中國主導的經濟體系的經濟激勵減少了。
4. 中美科技競爭愈發白熱化
關於科技戰,美國對半導體和相關技術的出口控制意在阻止中國超越美國的軍事、科學和技術力量。然而,這一封鎖政策可能導致一些非預期的後果,如在短期內降低了中國武力攻台的淨成本,但兩位作者同時也指出,科技競爭烈度的上升也為北京的行動製造了額外的壓力(如擔心台海戰事反向刺激了美國軍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文章還提出,中國已經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有利視窗期關閉有所感知,這一情況也可能在中短期內造成台海爆發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上升。最後,文章討論了華盛頓和台北方面如何通過具體措施恢復對北京的威懾力。這包括預先規劃的抵抗行動、多邊經濟制裁、聯合東亞地區盟友實現區域平衡。值得注意的是,該文還較為直白地提出了「焦土科技(scorched tech)」策略,即對台灣島內的科技行業實現‘焦土政策’,如在大陸武力攻台前摧毀科技設施和相關企業。這些措施旨在提高北京對於發動武力行動成本的認識,從而防止衝突的發生。在對美國和台灣提出建議之余,文章也強調了區域大國(如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澳大利亞)對於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建議這些國家明確表態,對北京的潛在攻台行為採用經濟和政治手段進行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