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的政治遺產:「中華民國模式的台灣獨立」
文/voa林乃絹
剛剛在台北病逝的台灣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給台灣留下的最大政治遺產是「中華民國模式的台灣獨立」。在台灣民主化歷程中,施明德是重要領袖人物之一。從早期對抗蔣家党國威權,擔任民進黨主席期間提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到2006年發動百萬「紅衫軍」要求民進黨籍前總統陳水扁下台,一生中因參與民主運動身陷囹圄超過25年,被外界喻為「台灣曼德拉」。
剛剛當選台灣總統的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在臉書(Facebook)發文悼念。
文中推崇施明德是民主先行者、人權捍衛者,也是智慧勇敢的政治家,感謝他傳承愛、和平、非暴力的創黨精神,讓台灣繼續在民主的道路上壯大,與世界民主陣營共同守護民主價值。施明德曾經在2022年底表態支持賴清德參選台灣總統。
半生對抗威權 曾身陷囹圄逾25年
施明德去世的1月15日這一天正是他的83歲生日。據台媒《中央廣播電台》報導,施明德童年時曾目睹父親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捕、22歲那年因為在軍中捲入「台灣獨立聯盟案」首次被判無期徒刑。
1977年,在台灣前總統蔣介石過世後的全國減刑中,施明德重獲自由,隨即又投入對抗國民黨威權的「黨外運動」。1979年他因為在震驚全台的「美麗島事件」中擔任總指揮再次被捕並一度被判死刑,後因國際社會壓力才改判無期徒刑。
台灣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年輕時曾短暫做過施明德的助理,他也在臉書發文追悼,稱一代民主鬥士就此殞落。文中細數施明德曾在獄中絕食4年又7個月,被強迫插管灌食3040次,49歲恢復自由時有一半的人生歲月在苦牢裡。
在台北的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認為,施明德在台灣解嚴前反對國民黨威權體制,有相當大的貢獻,在民主改革方向有不可磨滅的地位,且是最早主張台灣地位的台獨論者之一。
生前主張「中華民國式的台灣獨立」
在台灣主權相關議題上,施明德曾于1980年美麗島事件的軍事法庭上表示「台灣應該獨立,而且已經獨立30年,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
他于1994年出任民進黨主席,率領訪團向美方表達「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執政不必也不會宣佈台灣獨立」,成為台灣定位重要論述。
民進黨也于1999年全代會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取代民進黨早期的台獨黨綱,同時也是現今民進黨處理兩岸問題的最高原則。
據台灣《自由時報》報導,2024年1月賴清德宣誓就職民進黨主席時也引用此一論述,當時施明德撰文回應,很高興42年前站在軍事法庭上說的這句話,如今「中華民國模式的台灣獨立」已成為台灣主流。
在政壇上,施明德曾於1992年當選台南市立委,並在1995年擔任民進黨主席期間主張政治大聯合,在野大和解,他促成與統派立場鮮明的新黨前召集人趙少康等人在立法院商談合作的「大和解咖啡」,政治立場和作為的落差曾引發民進黨內的反彈及疑慮。
另一方面,施明德曾提出「金馬撤軍論」,在金門馬祖設立和平特區,引起朝野爭議。政大教授薛化元以現階段兩岸關係來分析,表示可正面思考施明德「金馬應走向非軍事化」的主張,薛化元對美國之音說:「在台海兩岸對峙的狀況之下,金門馬祖的問題應該怎麼處理,如果我們回去看1950年代,國際上如何思考金馬的非軍事區這樣的意見,跟他(施明德)的主張,我個人認為是有前後呼應之處的。如果不是直接做第一線的武力對抗的時候,那我們如何看待整體台灣的軍事部署,施明德先生提出的意見是有參考價值的。」
2006年領導紅衫軍「倒扁」
2000年台灣前總統陳水扁贏得總統大選,完成台灣史上首次政黨輪替,自認「推翻國民黨政權」夢想已實現的施明德於2001年立委選舉前宣佈退黨,並在隨後兩屆選舉中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立委皆落敗。
2006年陳水扁政府爆發弊案,施明德發動「倒扁運動」,發動民眾走上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要求陳水扁下台。「紅衫軍運動」參與人數估計超過百萬人,是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群眾運動。
施明德與陳水扁劃清界線,自此與昔日民進黨同志漸行漸遠,從並肩作戰轉向站在民進黨對立面。2008年民進黨敗選下台後,施明德也逐漸淡出台灣的政治舞台。
「倒扁運動」引起正反方的激烈交鋒,台灣史教授薛化元認為,當時在國會「朝小野大」的情況下,對執政者採取有力的監督跟制衡,或許不需從體制外著手,若能從內部制衡,監督的機制發揮更大功能,對民主發展或有另一種意義。
對於這位一生選擇站在執政者對立面的前輩,陳水扁也于15日發文《悼念一代梟雄施明德前主席》悼念施明德,稱其是民主先知,帶領民進黨強而有力衝撞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並寫道「先知都是寂寞的。一代梟雄施明德永遠的民進黨主席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