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經濟

中共欲再祭經貿「殺器」干預台灣大選

文/voa陳筠

台灣總統大選進入倒計時,中共動作連連,除了一個月內預計第二度單方面擴大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的對台關稅減讓措施,另一方面又加大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來對台招商。分析人士說,中共經濟統戰的兩手策略顯而易見,目標是影響台灣的經濟選民。但無論如何,從中共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態度越趨強硬可以看出,中共對台的經貿政策正在轉變。

中國商務部1月9日指出,正在研究進一步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對台早收的農漁、機械、汽車零配件、紡織等產品關稅減讓措施。此前,中國已在今年1月1日取消台灣生產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石化產品進口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優惠稅率。

中國方面的理由是,自從去年12月15日中方認定台灣對中國2509項產品採取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後,到去年12月21日公告將中止部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關稅減讓措施來反制,一直到今年執行後,台灣方面並未採取任何有效措施來取消對中國的貿易限制,「反而搞政治操弄,企圖栽贓甩鍋、回避責任。」

經濟介入選舉

台灣外交部1月10日發出新聞稿,嚴厲譴責中國一系列舉措旨在以經貿為武器持續對台施壓,公然以經濟脅迫手段企圖操縱及破壞台灣民主選舉,表示台灣與中國同為世貿組織會員,兩岸貿易問題應依循世貿組織機制及國際規範處理。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占璽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共這次的作法可以說是去年反制貿易壁壘的延續,特別選在台灣選戰倒數時刻發佈消息,政治意圖相當明顯。

他表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的性質除了有兩岸經濟互惠的基本目的外,對北京來講也有很強烈的統戰思維,透過讓利、拉攏跟所謂惠台的基礎來建立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有了依賴後再施予經濟脅迫。所以經濟依賴跟經濟威脅其實是一體兩面、同時並存的狀態。

他說:「這樣的一個經貿議題重新拿出來談,其實影響台灣、特別的這個選舉過程當中選民的一個意向,其實是相當明確的,或者應該說是更聚焦于在經濟選民。」

經濟韌性

王占璽表示,中共過去對台灣經濟統戰的影響力很大,但隨著台灣在面對中共脅迫的經驗中也不斷強化自己的「經濟韌性」,使中共這次操作《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議題的影響力已不如前幾年前來得那麼高。比如這一次羅列的紡織、機械或農漁相關產品,其實台灣政府這幾年也花了滿多力氣在尋找新的貿易合作夥伴,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另外,在全球經濟對中國「去風險化」的大趨勢下,台灣也必須重新尋找自己的貿易定位。從資料上來看,確實獲得一些成效。

台灣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指出,台灣去年1月至11月對中國出口占比已達21年來同期新低,農產品、化學品、紡織品等成功分散至美國、日韓、歐洲及新南向國家,對中國出口已全面減少;並且事實上,中國對台灣高科技產品進口的依賴,遠超過台灣傳統產業對中國市場出口的依賴程度。

台灣經貿辦說,台灣已改變過去《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造成與中國經濟一體化的路徑,2022年早收產品出口中國占出口全球比重4.3%,預估2023年全年早收出口值將回落至《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生效前水準。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給予台灣零關稅進口的優惠有539項產品,上一波取消的12項石化產品並不是說日後都不能出口到中國,而是說要回復到跟一般其他國家一樣的稅率,從1%至10%的關稅都有。

不確定性增加

他說,去年這12項石化產品出口到中國的金額大概只有20億美元左右,占台灣總全球出口的比重並不是很高,大概只有0.5%,但不能單從出口金額來看,因為這代表兩岸經貿關係在雙方政治歧見越來越深的情況下不斷地走回頭路。當中國陸陸續續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設下更多經貿障礙時,對台灣整體出口的影響看似規模沒有很大,但對台灣企業的實質衝擊不能忽略。

劉大年說:「他(中共)一直在講說,你再不改善,會有下一波、下一波、下一波,對於企業來講的話,不確定性大幅地增加,這個就是很麻煩的事。」

他說,《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早收產品絕大部分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些中小企業在過去幾年因為疫情和美中貿易戰都已經發展困難了,現在再被取消關稅當然更不好過。尤其如果動不動就有一些新的法規出來的話,對企業而言,不確定性升高也會增加成本,影響企業營運。

台灣機械工業公會理事長魏燦文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在中國商務部發佈新一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可能剔除名單包含機械產品的當天,他就接到中國對等單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簡稱機聯會)的電話,表示他們一定會去跟當局勸阻,因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不只對台灣有利,對中國也有利。台灣機械產品物美價廉,廣泛傾銷到中國各個層面,並且中國產值也高過台灣好幾倍,一但中止,對中國本身的機械發展也很不利。

魏燦文說,中國跟台灣的機械公會是站在相同立場,,他樂觀看待機械業最後不會納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剔除名單之列。

企業衝擊

魏燦文表示,台灣機械業去年產值大約新台幣1.25萬億,對照輸往中國的占比不是特別高,所以台灣經濟部從宏觀的角度認為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的影響沒有那麼大,這一點是沒有錯。過去從台灣銷往中國的機械設備比重曾經高達40%,這一、兩年來掉到大概23.5%,可以看出比重越來越輕,也代表受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少。

但他表示,機械設備的金額很大,一部機器少則數十萬塊美金,多則數百萬美金,少了5%的關稅優惠就是增加好幾萬塊美金的成本,因此影響的金額也不可謂不大。特別是對於某單一公司如果銷往中國的比重比較高的話,對他們的影響更大。尤其台灣在對外貿易關稅的區域協定方面一直沒有辦法取得更大的進展,在跟其他國家競爭就是要多付關稅,「這一點也是我們台灣機械業的痛。」

魏燦文說:「所以我們也是不因為說這個比例比較少那就放棄,我們還是要盡力去爭取每一個可以加分的出口的金額。」

台灣石化公會1月9日也發出聲明,表示2022年石化產品的出口金額約為350億美元,其中出口至中國的約為116億美元,占總出口的33%;《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早收清單中的石化產品銷往中國的金額約為71億美元,占早收石化品總出口額的43%。石化產品《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早收清單的關稅利益每年在3.2億至4.8億美元之間。此外,以2022年的出口金額計算,台灣已生效的FTA的貿易涵蓋率為11.06%,遠低於競爭對手韓國的82.11%以及日本的62.88%,使得台灣產品在全球貿易上能否公平競爭的嚴重性遠高於關稅成本。

石化公會呼籲台灣政府正視中國此舉對台灣石化廠商的衝擊,希望恢復兩岸正常經貿往來,在可協商的基礎上解決兩岸貿易問題。

經貿政策轉變

「不管選舉的結果是怎樣,中國對台灣經貿政策的立場已經有所在變了。」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說。他提醒台灣大選後,不管是哪一黨政府執政,都必須要留意中共態度的轉變。

他說,中國過去並不真地在意台灣一邊限制中國逾2500項產品進口,又一邊跟中國談經貿自由化,但今後中國可能會認認真真地把「前帳」全部算清後才談。如果選舉後仍沒有機會複談或是解決,可以預見中共的反制措施將會不斷加碼,「變得來就來了,會更快、更急、更猛。」

然而,就在中共對台灣展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脅迫力道越來越強的同時,也不忘用懷柔方式拉攏台商,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分析人士說,這是中共一貫兩手策略的伎倆。

兩手策略

1月8日,中國商務部、國台辦、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4單位聯合發佈了一項名為《關於經貿領域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若干措施的通知》的檔,內容包括支援福建對台擴大開放、提升貿易高品質發展、深化閩台優勢產業融合發展、助力在閩台企融入中國國內大循環、促進福建沿海地區與金門、馬祖加快融合等5個方面共14項措施。中國商務部說:「旨在支持福建發揮對台獨特優勢,進一步擴大對台先行示範效應。」

劉大年說,中國國內經濟不好,本來就是積極對外招商,包括對台灣招商。不同的是,過去中共覺得只要能達到統戰目的的惠台措施都可以去做,但現在變得斤斤計較,必須要「落地」才有,也就是說「我給你優惠可以,但你要來我這裡投資、創業,我才願意給你。」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占璽說,「福建融合發展示範區」其實在過去幾年就已經提出過了,也徵求了滿多意見,整體而言就是一個「新瓶裝舊酒」的方案。這也凸顯了中共在跟台灣的經濟交流上所能夠利用的政策工具已經沒那麼多了,但它還是必須不斷地去操作,以展現出他手上還有籌碼和影響力。

連結:中共欲再祭经贸“杀器”干预台湾大选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