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經濟

中國經濟脅迫加劇 對台灣大選結果有何影響?

台灣農漁業經常成為中國經濟脅迫的主要目標。2022年,繼石斑魚之後,中國海關總署在宣佈禁止台灣秋刀魚、魷魚和午仔魚等產品入關。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台灣總統大選前夕,中國一方面中止ECFA關稅優惠、打擊化工產業,另一方面又重新開放石斑魚進口,遭批「以商逼政」、介入台灣選舉。 DW訪問業界代表及專家,談北京的經濟脅迫策略在近年來有何變化,對選情實際影響幾何?

台灣2024總統大選週六(1月13日)登場,中國在此前祭出一系列影響兩岸經貿的決策,引發台方強烈譴責、指控北京介選。盡管此類情況對台灣而言並不陌生,但專家分析,從種種跡象來看,「中國已經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特殊戰略」。

上個月,中國商務部提前公佈了一項對台貿易調查,認定台灣執政黨民進黨單方面限制大量中方產品輸入,範圍有擴大趨勢,因此認定構成「貿易壁壘」,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及雙邊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規定。

同月稍晚,北京即基於台方違規,宣佈自今年起中止對台12項化工產品的關稅減讓措施;中國商務部週三(10日)亦表示打算進一步擴大中止優惠專案範圍。台灣化工龍頭台塑企業對此表示「很遺憾」,稱這對台灣眾多產業「影響很大」,盼兩岸關係能「重回和平發展軌道」。

台灣外交部則譴責中方以「經貿為武器」施壓,企圖操縱及破壞台方的民主選舉,不僅「傷害兩岸的正常經貿往來」,也讓台灣人民及產業認清:中國絕非可以穩定發展的市場。

然而,在各項不利台灣的決策之中,中國卻同時對禁運長達1年多的台灣石斑魚「亮綠燈」,被路透社稱為「大棒及胡蘿蔔」的外交手段。

罕見在「選前」高調施壓

台灣官方稱北京的做法為「典型的經濟脅迫」;外界亦普遍認為,中國出於政治動機對台施壓並非新鮮事,但有國際學者3日刊文分析,北京一連串舉動發生的時機點「極不尋常」。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研究員宋文笛和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學者南樂(Lev Nachman)撰文指,過去中國此類行動比較多發生「選舉之後」,因此可被解讀成試圖表達立場,而非 「試圖塑造特定的選舉結果」。

中國國台辦12月點名民進黨有礙「兩岸協商」,並指在國民黨的協助改整下而重啟對部分養殖漁業者的產品進口。

中國國台辦12月點名民進黨有礙「兩岸協商」,並指在國民黨的協助改整下而重啟對部分養殖漁業者的產品進口。

但這次舉動卻發生在尤為敏感的選舉前夕,顯示中國「似乎不僅是為了更廣泛地去塑造政治氣候,也是為了影響1月13日的具體選舉結果」,在經貿脅迫上 「進入了迄今為止尚未涉足的領域」。

中國國台辦在去年12月中旬指出,台灣貿易壁壘問題本可透過「兩岸協商」解決,「但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了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讓相關問題難以妥善解決」。

同一期間,中國國台辦在重啟石斑魚進口之際,表示在國民黨政策會副執行長蘇清泉等人的協助改整之下,企業才得以順利申請註冊合格。同年稍早,台灣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也曾出訪中國,並表示有同中國各界反映「台灣基層農漁民和中小企業希望兩岸交流合作、平等互惠的心聲」。

對於中國經濟決策背後的政治動機,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國際貿易法專家徐遵慈告訴DW,「我們現在不再使用‘隱藏議程’(hidden agenda)這個詞了」,並稱北京的政治目的明確,「非常直截了當」。

破天荒針對兩岸關鍵貿易協定

此外,徐遵慈告訴DW,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脅迫從未觸及兩岸於2010年所簽署的ECFA,「但從去年初開始,也就是大選前的整整三個季度」,中國便開始威脅要暫停在ECFA之下的部分優惠。

徐遵慈強調:「ECFA可說是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政府執政期間,台灣和中國大陸建立非常密切友好關係的重要基礎。」這不僅暗示兩岸關係緊張,也揭示中國未來對台展開威脅利誘的一個新方向。

同時,這也是中國首次針對農產品以外的產品進行壓力。徐遵慈觀察,過去北京僅針對特定產業,如農漁業,主要原因在於農民大多傾向支持民進黨,但如今進一步擴大至化工、製成品,顯示中國正在改變戰略。

石斑魚獲准輸中 業者怎麼想?

2022年6月,中國以在檢出禁用藥物及土黴素超標為由,全面暫停台灣石斑魚輸入。

時隔一年半,禁令在台灣選前突然解除。中國官媒央視週四(11日)報導,首批近24噸的台灣鮮活石斑魚已順利抵達福建,「標誌著相關貿易正式重啟」。

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告訴DW,業界對此普遍樂觀看待,「大家也預期魚價可能會上漲,因為中國是台灣最主要的石斑魚市場,那時候(前年)有應該六、七成都往中國大陸去做銷售⋯⋯剛開始禁運的時候,大家非常的悲觀。」

侯彥隆說,除了石斑魚之外,台灣漁業近年來也積極養殖午仔魚,市場同樣比較集中在中國,「所以相關的養殖者、供應商或販運商,整個供應面當然都希望大陸那邊可以持續開放。 但是在中國大陸的貿易應銷的體制上,目前擔心的就是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一下子禁運、一下子開放,大家普遍對政治這件事如何影響市場是比較擔心。」

2022年底,台灣午仔魚、秋刀魚等多項魚種因「註冊申請未通過」遭禁,至今仍未獲得開放。 這次解禁的石斑魚,目前也只有6家養殖場及1家公司過關。台灣農業新聞媒體《上下游》表示,許多養殖戶對中國的審核石斑魚標准仍一頭霧水。

對台選情衝擊有多大?

在產品被禁運的同時,許多台灣的農漁業者也開始尋找其他出路。侯彥隆告訴DW:「地緣政治影響了我們的貿易,那我們的養殖業者面對這些狀況,不外乎就兩個應對方式,一個就是調整放養的策略,像午仔魚也被禁,我們去年就將魚苗的繁殖場減少了將近50%的供應量,那魚苗減少了後,後端的成魚養殖戶也調整放養策略。量有做一個控制,就能穩定整個市場的供應。」

第二個是銷售的調整,侯彥隆說,產量降低之後,許多業者在政府的協助之下擴大台灣境內市場銷售,「包含我們都漁業青年,那些年輕人的午仔魚就自產自銷」;其次是開發其他國際市場,最主要的兩大市場包含美國及日本。

受到兩岸地緣政治影響,台灣養殖漁業業者大多意識到中國市場的不穩定性,積極另尋出路。圖為台灣漁業養殖戶正在收成虱目魚。

受到兩岸地緣政治影響,台灣養殖漁業業者大多意識到中國市場的不穩定性,積極另尋出路。圖為台灣漁業養殖戶正在收成虱目魚。

而養殖業者在石斑魚被禁的一年半中積極調整,如今面對中國市場突如其來的重啟,反而有些措手不及。「我從業者的口中聽到,(解禁)在短期、這一兩個月內應該沒有實質的幫助。當然跟產季也有關係,那也因為禁了一年半,現在池子裡面的魚其實沒有達到符合上市的規格、沒有足夠的量,可以再直接銷售到中國大陸。」

從被封鎖、試圖應變到如今回歸穩定,侯彥隆表示中國此類經濟脅迫的衝擊效果,恐怕會愈來愈低。 「我覺得目前禁止跟開放之間,影響選票的程度……影響層面也會越來越少,」他說。

中經院研究員徐遵慈告訴DW,事實上中國在選前對台施加壓力,很可能只會帶來反效果。 「它只會讓人們更加憤怒、或更謹慎地對待中國影響台灣選舉或政治的明確議程(explicit agenda),所以就政治議程而言,我不認為這種經濟脅迫會極大地改變這裡選民的行為。 過去不會,現在不會,即將到來的選舉也不會。」

專家:北京不會做得太超過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者莊嘉穎則分析,台灣正與全球多數發達國家一樣,從以中國為主的單一市場走向多元化,包含台灣對東南亞的投資不斷增加,並已超過對中國的投資,而來自中國的「經濟施壓和經濟脅迫,只會加速這一進程」。

台灣經濟部上個月公佈,2023年累計對新南向國家投資額為51.3億美元,年增7.26%,持續超越對中國投資額29.6億美元。莊嘉穎告訴DW:「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對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的依賴將會減少,台灣可能會有更多的選擇,也可能不那麼容易受到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和脅迫。 」

同時,「北京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也相當謹慎」。 莊嘉穎指出,中國目前同樣面臨供應鏈、經濟成長放緩等問題,因此它也會保持警惕,以免做得太超過,進而損害他們自己的經濟利益。

他以日本為例指出,當中國因日本排放核廢水而禁止其海產進口時,「(國際社會)又是一片譁然、很多人為此大吵大鬧,人們談論扇貝會受到怎樣的衝擊,日本的漁業某部分會受到怎樣的傷害。但是如果你看一下數字,出口至中國的海產僅占日本GDP的0.17%。」

莊嘉穎認為,這類似模式將不斷上演,也就是中國正試圖從經濟脅迫中獲得大量籌碼,而各界會為此大吵大鬧,但是隨著各國逐漸對中國市場去風險化,事實上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

連結:中国经济胁迫加剧 对台湾大选结果有何影响?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12.0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