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中國因素還發揮效應嗎?
文/RFA
台灣的總統蔡英文在2020年大選中提出抗中保台的主張,獲得了台灣選舉史上最高的817萬張選票。四年之後,中國因素還是左右台灣選舉的關鍵嗎? 而三位候選人的兩岸政策又有何不同?
2019年,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宣示要推動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他也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台灣的總統蔡英文緊接著回應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台灣絕不會接受「一國兩制」,絕大多數台灣民意也堅決反對「一國兩制」,而這也是「台灣共識」。
在2020年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大敗後,黨內有關檢討「九二共識」兩岸論述的聲浪不小。不少人主張,「九二共識」必須有新的包裝跟說法。
柯文哲:「九二共識」已汙名化
「九二共識在台已經汙名化了,你拿出來講,大家都不高興。是不是換個名字來解決,不要拘泥這個名詞?(換什麼名詞)不曉得,大家想。」台灣的民眾党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接受網路節目專訪,被問到是否能接受「九二共識」時表示,他對名詞不是很在意,可是搞政治的人說政治是符號學,對他這樣的外科醫生而言,開刀會成功比較重要,術式名詞不重要。
柯文哲曾表態延續「蔡英文外交路線」,他在專訪中解釋,訪美期間發現美國對蔡英文很滿意。他向美方表示,「不管三人誰當選,台美關係都不會改變,唯一會改變的是與中共的關係。」
他說,北京最擔心就是不能講出「國與國」,或是「中國與台灣」關係,像他就比較有彈性,「它(北京)說關於一個中國,我說世界上沒有人認為兩個中國;他說那台灣跟中國什麼關係,我說這個(前總統)李登輝當年已經跟我交代過了,人家問到你特殊國與國關係就回答說,台灣與中國是特殊關係,就把’國與國’不要強調;他說‘特殊’ 關係,多特殊,我說很特殊,到底多特殊?非常非常特殊。」
民眾党智庫、台灣新故鄉智庫協會理事曲兆祥接受本台採訪時表示,柯文哲2014年參選台北市長以來從未接受過「九二共識」,正如李登輝生前所說,九二會談只是歷史的過程。
曲兆祥表示,就他長期體會柯文哲對兩岸關係的詮釋,就是「維持現狀」。李登輝說「特殊」、「國與國」關係,但柯文哲逐漸把「國與國」收起,因為一講北京就立刻翻臉:「柯文哲的詮釋,他不去碰‘主權’問題,只碰‘治權’或‘管轄權’(Jurisdiction)。他認為,現狀 ‘你是你的,我是我的’。」
台灣的兩岸政策協會理事長譚耀南對本台表示,柯文哲作為民眾黨主席與總統候選人,對於美台關係和兩岸問題仍搖擺不定、沒有定位和定性:「說兩岸是特殊關係,避免用‘國與國’,‘九二共識’已經被汙名化,這都沒問題。但問題是,你的solution(解決方案)是什麼?」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指出,柯文哲是醫師出身,很多事是採取務實態度,問題來了再處理。但是,國際事務並不是這樣運作:「柯文哲兩岸政策缺乏理論基礎,他提’五個互相’(互相認識、瞭解、尊重、合作、諒解)很空泛。他就是口號介面號,乍聽之下有道理,但是沒有辦法實踐。」
侯友宜兩岸主張: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獲得該黨徵召後,曾在今年7月參與競選副手搭檔趙少康的節目專訪時,首度對「九二共識」表態:「我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就是按照《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法治、透明跟公開。」
侯友宜解釋,所謂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內涵是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絕對不是「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更絕對不是蔡英文汙名化的「九二共識」。
侯友宜訪美期間,曾陪同他出席部分閉門會議的翁履中解釋說,侯友宜主張的「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也就是「憲法九二」。這與前總統馬英九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最大差別在於,馬英九時代的兩岸關係和緩,對中國是「和平鴿」的路線;但是侯友宜是比較強悍地去凸顯,「一定要先有認同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翁履中:「要談政治談判,請先尊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但是在此之前,要先de-escalate(緩解),要先降低兩岸的敵意。尤其在外在環境很混亂、中美競爭的情況之下,台灣能扮演的是先降低兩岸敵意,再啟動多層次的社會交流。」
「他講的是憲法 ‘一中’,可是 ‘一中’ 在選舉是毒藥,所以他不敢碰’一中’。」曲兆祥這樣解讀侯友宜的兩岸路線。他分析,馬、侯唯一的不同是,一個把「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掛在嘴邊,而侯友宜則是「去九二共識的九二共識」。
譚耀南認為,侯友宜作為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在「藍白合」破局後,他為了拉攏傳統深藍選票與趙少康搭配,現在對兩岸事務儘量避而不談,因為順了姑情、逆了嫂意,在國民黨內部分歧很大。
賴清德強調「四大支柱」
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曾自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然而他在多次公開場合不斷強調,自己在走「蔡英文路線」。
賴清德的兩岸路線主張是在蔡英文的「四個堅持」基礎下,包括「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需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等,繼續推動「民主和平四大支柱」,充實台灣自我防衛能力、強化台灣經濟安全與科技實力、建立與全世界民主國家的夥伴關係,並建立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能力,守護區域的和平穩定。
「賴清德完全承繼蔡英文的路線。」譚耀南認為,包括台灣在國際的定位定性、與美國的關係、跟北京之間的關係,蔡英文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與法律架構下,維持現狀、堅守主權,不製造衝突、不挑釁;維持與盟友或理念相同國家的結合;在不設前提情況下,希望與北京當局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和溝通,讓民間交流、商務往來能繼續。
「過去七年半蔡英文的路線與立場,賴清德是百分之百的承接。我不認為(賴清德)在路線和接下來的走法,有任何差距或偏離,」他說。
曲兆祥解讀,當年李登輝還說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但是蔡英文的「四個堅持」卻更進一步:「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數學推論最後得到的結論,所以兩岸的關係是正常國與國關係。」
翁履中認為,美國對於賴清德的擔心,在於他延續蔡英文路線有沒有真的搞懂蔡英文之所以很聰明地維持兩岸關係,是因為蔡英文是党國體系培養,穩健務實、藍綠兼具:「賴清德是綠上加綠,這是讓人擔心。」
中國因素還能左右台灣2024選舉嗎?
記者:你會因為有人喊出戰爭與和平選擇,影響投票?
翁小姐:不會。我想選的人心裡都想好了,經濟因素更多些。
翁女士:不會。我們都心裡有數,不可能會有戰爭,經濟是很大的考量。
首投族曲同學:我覺得,選舉不該著重在與中國對立的議題,應該想辦法跟中國和平相處。我跟同學比較關心房價,還有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
譚耀南說,選舉只剩最後不到一個月,不會有人像四年前一樣打「恐懼危機牌」或「中華民國保衛戰牌」, 但是也不能排除北京會否試圖利用各種方式影響或改變選舉結果。
翁履中分析,中國因素頂多是各自鞏固基本盤有效,但是無法讓年輕人與中間選民有感。除非在最後30天左右時間又出現所謂的「兵凶戰危」,或是中國鎮壓人權或民運相關事件,否則各位候選人硬打「中國牌」很難。目前藍綠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最後關鍵是棄保效應以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