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強大中國 台灣從以哈戰爭學到什麼?
文/voa林乃絹
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突襲後,以色列於48小時內動員30萬名後備役軍人應戰,加上其「全民皆兵」的備戰意識,再次敲響台灣在應對台海衝突的警鐘。
軍事專家表示,以哈戰事帶給台灣的啟示是,台灣現行的後備動員和民防制度都亟待改革,否則恐不足以因應新型態的戰爭。
繼俄烏和以哈戰事後,台海被視為是全球下一個可能引爆的火藥庫,因此,台灣國防部近日公開宣稱,已成立專案小組研析以哈戰事對台海衝突的借鏡之處,包括情報預警工作、導彈攔截系統,以及更重要的,敵軍若發動導彈突襲後,台灣如何有效動員後備軍人,來協同正規軍作戰,擴大防衛戰力,並於平時如何強化民防演練,以降低戰時無辜平民的傷亡。
對此,軍事專家表示,以色列後備動員令的效率及「全民皆兵」的民防意識都是長期處在中國軍事恫嚇下的台灣尤其應引以為鑒之處。
台灣借鏡以色列後備動員、編組和訓練
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研究員韓岡明表示,哈瑪斯發動空中突襲後,以色列立即動員到30萬名後備軍人,凸顯其後備制度的成效及全民國防的重要性。台灣應參考以色列的役期、部隊編組、後備規劃及其教召回訓期程。
他說,首先,以色列全民皆兵,男女分別有30個月和24個月的義務役,相較之下,台灣目前僅徵召男性進行4個月的軍事義務役,雖然從明年起,台灣成年男子的義務役期將恢復至1年。
其次,以色列的戰備規劃是「常後一體」,亦即常備部隊和後備部隊的管理統一、訓練也采固定編組且具強制性,而且,後備軍人連續三年教召,每年回訓天數依官階不等,可達50至84天。但台灣則是「常後分立」,台灣國防部管轄正規常備軍的防衛訓練,另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來管理約230萬名列管後備軍人的動員,因此,義務役役男和後備軍人的訓練分屬不同部隊、不同環境、軍事槍械和通訊設備等。至於每次回訓天數,雖於今年開始由舊制的5-7天倍增至新制的14天,且連續4年教召,但各界仍呼籲提高訓練頻次和強度。
韓岡明是台灣退役少將,曾擔任台灣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室主任。他表示,台灣若不能制敵於灘外,本島的作戰縱深只有144公里,非常狹窄,僅靠常備部隊不足以抵擋中共入侵,還須強化後備部隊和全民防衛實力,才能擴大戰力。
韓岡明說,除了軍力,台灣的存亡還有兩大重要支柱:美國協防和全民抗敵意志,其中,建立「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全民防衛尤其重要,因為打仗不僅是軍人的事,官民一心協助軍人動員人、物力,才能發揮最大效力。
他因此建議依「全民防衛」精神,將退伍8年內的50萬後備軍人組成防衛部隊,類似新加坡、韓國、烏克蘭和荷蘭的防衛部隊。
韓岡明告訴美國之音:「全台灣368個鄉鎮市區成立‘領土防衛部隊’,結合義警、義消、替代役(男)、非政府組織,讓各鄉鎮市區也有能力做作戰準備。」
戰略專家:台灣動員方式落伍
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台灣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胡瑞舟則說,以色列通過電話、電郵、廣播等現代電信管道動員後備軍人,效率頗高,特別值得台灣借鏡。官拜少將退役的他批評說,台灣國防部常假定,中國動武前應有一周的預警時間,因此仍採投遞郵件方式來列印並發送召集令,非常落伍。
胡瑞舟告訴美國之音:「這是19世紀的(動員)方式,很難以因應現代21世紀戰爭。俄烏戰爭也好、這一次的以色列的戰爭,都是突然發生的,會讓你來不及準備。」
根據國際軍事網站《全球火力》(Global Firepower)5月發佈2023年的全球軍事實力排行榜,台灣在「可用後備軍人數」達150萬人,已排行全球冠軍。
根據台灣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的最新統計,台灣列管的後備軍人其實高達222萬人,占全國近10%人口,但並非全員都能擔綱戰鬥。
胡瑞舟認為,退伍8年的80萬列管後備軍人才是精兵,而台灣第一波作戰就有緊急動員32萬人的需求,因此,台海若開戰,台灣軍方要在24小時內動員21.5萬人的預估太過樂觀。
他說,中共數度環台軍演且單日上百架次軍機侵擾也很頻繁,對台威脅和發動突襲的可能性與日俱增,因此,台灣應提早規劃和通知後備的教召回訓並強化訓練強。
胡瑞舟說,借鏡以色列,台灣後備體系的改革應朝「常後一體、後備動員合一和跨部會合作」,亦即,常後備軍所使用的武器裝備應一致,但目前台灣後備軍人回訓僅有槍支、迫擊炮等簡單武器,不會使用俄烏戰場常見的無人機和彈簧刀等現代化武器,實戰落差頗大。
寓兵於民 現代戰爭拼民防後勤
至於台灣民防則可能是最弱的一環。
位於台北、致力推廣台灣民防教育的「黑熊學院」執行長何澄輝說,台灣人常輕忽台海開戰的概率,也對台灣安全懷有錯誤認知。他呼籲台灣政府和各政黨應時時警惕人民戰爭風險,包括備戰知識、民防訓練和抗衡資訊戰的心防能力。
基於台灣和中共解放軍的軍力懸殊,何澄輝認為,台灣應借鑒以色列,擴大女性參軍程度,並改採全民皆兵、男女皆服役。
何澄輝告訴美國之音:「軍事訓練並不意味著要將人直接投入戰場,而是讓民眾瞭解,我們所面對的安全情勢,特別是戰爭的威脅。同時知道在戰爭中如何動員及互相協力,配合政府應(對)。」
何澄輝說,台灣民防編制原為因應天然災害,雖動員能力強大,但範圍小且時間短暫,而且應對戰事的民防未全面建立,更未曾針對新型態戰爭模式來更新。他說,現代戰爭極可能帶來複合型災難,台灣社會的韌性更顯重要,全台灣900萬家戶中,應每戶至少有一人接受戰爭風險應對的認知訓練。
他說,九成民眾於戰時不會投入作戰,但在自衛之外,最好有能力填補社會機能,如補充救護、消防和災難指揮人員出缺時的功能,而台灣在緊急避難場所的民生物質、能源和通訊系統的準備,都應提前規劃和統籌。據台灣農業部2022年《糧食供需年報》的統計,台灣糧食自給率約30.7%。關鍵民防物資中,黃豆、小麥的自給率不及1%,玉米也僅有3%,都不足以因應戰時需求。
何澄輝還說,台灣在落實民防上,績效不彰。他引述台灣基進黨的估算稱,台北市於2020-2022年間,每年平均有新台幣2468萬元的民防預算,但僅4%用在人員訓練和裝備更替。他說,以色列戰備意識高,家戶都設安全屋,但台灣防空避難設施表面上「數量充足」,但堪用度偏低,如堆放雜物、缺乏發電機等避難設備,也無糧食或醫療物資的備戰供給等問題叢生。
針對全民國防的落實,胡瑞舟說,以色列進入戰爭狀態後,其工業、商業、交通運輸、廠礦和醫院等單位也迅速動員,包括運輸、醫療和技術維修人員都在第一時間投入人力和物資到前線,而對戰方加沙地帶慘遭斷水、斷糧、又斷能源的窘境,皆是台灣應雙向借鏡並預做戰時準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