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

郭台銘:民進黨拒九二共識致兩岸情勢加劇

郭台銘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台灣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批民進黨及其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對九二共識必除之以後快。郭台銘稱,唯有在一中各表框架下,與中國共同推進,才能達到目標。台陸委會批郭台銘不是完全不瞭解中共對台的政治圖謀,就是故意美化中共消滅中華民國、併吞台灣的企圖。

台灣鴻海科技集團創辦人郭台銘7月17日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據郭台銘臉書帳號公佈的中文譯文,文章寫道: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顯示了一項二十一世紀必須面對的現實:涉及大國的大規模戰爭確實會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夾在大國衝突之間的台灣海峽,再次成為危險的前線。

文章寫道:北京、華盛頓和台北三方,必須對當前的緊張局勢負起共同責任。而其中台灣面臨的風險最大。當前執政的民主進步黨領導階層,他們的種種做法卻反而使得情勢更加緊張。

郭台銘寫道: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過去存在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在這個協約安排下,兩岸多年來對各領域議題進行了有成效的協商,達成了可運作的交流。…但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之後,民進黨政府明白破壞了這項’一中各表’的共識,刺激中國大陸終止兩岸對話,至今遲遲無法恢復。

郭台銘點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稱:同為民進黨籍、正投入選舉以接替蔡英文擔任總統的副總統賴清德,他呼籲減少與中國大陸的貿易聯繫,將兩岸貿易稱為是台灣對中國的’依賴’,並堅稱可以用國際夥伴網絡予以取代。他還堅持要與北京進行’不設任何前提條件’的談判(即拒絕接受北京對’一中各表’的框架)。與蔡總統一樣,他也反對’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

文章寫道:事實上,被執政的民進黨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的’九二共識’,在過去三十年內已促進了兩岸之間數以百萬計的互訪、大規模投資和雙向貿易、經濟增長、每週數百班次的直航航班,緩和了緊張局勢,培育了兩岸都對和平未來的樂觀期待。

郭台銘稱:台灣在科技和經濟發展方面的領導性成就,全世界皆有目共睹。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與中國合作夥伴發揮其人民和企業的創業才能,來實現這一目標的。

他寫道:台灣人民非常感激美國在過去七十年間提供的物質和道義支援…但是,一個國家的人民,終究必須在一定的時刻承擔起自身的責任,不能夠養成依賴的習慣,也不能一直跟隨著別人的指導。台灣必須掌握自己的命運。

郭台銘強調說:唯有通過’一中各表’的框架,與中國共同推進,台灣才能做到這一點。

郭台銘文末稱:這將需要雙邊最高領袖人物進行直接面對面的談判。在這樣的框架下,台灣有足夠的空間來充分保護其民主、自由和生活方式,我們做好準備願意耐心展開漫長而艱苦的討論與談判過程。最重要的,台灣和中國大陸,將能因此共同找到一條將雙方從懸崖邊拉回來的道路。

系明確批判賴清德此前投書

台灣《經濟日報》寫道,郭台銘此文是明確批判日前賴清德副總統在《華爾街日報》的投書內容。德國之聲此前報導,賴清德在《華爾街日報》投書中提出4大支柱,對台海和平提出方案。其中,提到九二共識的部分寫道:近年來,北京因堅持習近平指稱是為’邁向統一’且符合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而斷絕兩岸交流。賴清德同時寫道,他也不排除在基於互利、尊嚴且沒有先決條件下,與對岸展開對話。

陸委會:要麼不瞭解中共圖謀,要麼故意美化中共

台灣陸委會就郭台銘的文章回應稱:兩岸之間從未有郭先生所謂’一中各表的框架’,只有由中共片面設定,意圖消滅中華民國、併吞台灣的’一個中國原則框架’…郭先生不是完全不瞭解中共對台的政治圖謀,就是故意美化中共消滅中華民國、併吞台灣的企圖。

陸委會稱,將九二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前提,實際上就是強迫台灣以地方政府的地位與其互動。

陸委會強調:蔡總統上任以來…我們在台海不挑釁、不躁進的作為,受到國際的肯定,各國也認為是中共對台脅迫施壓,因而要求中共不能在台海動武,國際更不斷給予台灣支持。

賴清德發言人:郭文不提中華民國

台灣《週刊王》引述賴清德競選辦公室發言人趙怡翔,指郭台銘文章中一次都沒有提及中華民國四個字,而賴清德文章中有提及。趙怡翔並稱,民進黨長期強調,藍營的兩岸交流早已放棄一中後面的各表。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信念一致

據台灣央廣報導,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新北市長侯友宜對郭台銘文章表示,郭台銘的主張跟他和平守護中華民國的信唸完全一致,他希望大家一起團結下架民進黨。

媒體人周玉蔻:習近平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掛鉤

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媒體人周玉蔻發文稱,棄「一中各表」的是習近平。她寫道:歷史記錄昭然,習主席公開揭示過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經典主張呢。

據華視新聞報導,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對於中國所謂「九二共識」及「一中政策」,台灣人民是無法接受的,希望中國及社會各界對台灣人民的意見應該有所尊重。

連結:郭台銘:民進黨拒”九二共識”致兩岸情勢加劇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18.0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