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軍事

台海現狀尚無爆發戰爭的立即明顯徵候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滕昕雲。

文/美國之音陳筠

北京最近一次大規模空中擾台行動發生在6月8日,當天有37架次解放軍軍機擾台。雖然近來國際間不斷示警台海危機在正升高,中國關於國防專案的準備也越來越多,但這是否就代表習近平已經做好發動戰爭的決定,則是眾說紛紜。分析人士表示,雖然中國當前遭逢前所未有的內外交迫困境,但尚不足以讓中共以「替罪羔羊」的手段來轉移國內矛盾,台海現狀尚無爆發戰爭的立即明顯徵候。

37架次共機擾台

6月8日,中國解放軍出動了37架次軍機進入台灣西南空域,包括殲-11、殲-16戰鬥機、具有核能力的轟-6轟炸機、運油-20、運-9通信對抗機、無偵-7和空警-500等。

台灣國防部表示,部分解放軍軍機編隊從台灣西南空域續經台灣東南空域進到西太平洋,執行空中監偵及遠海長航訓練。台灣國防部並補充道,台灣國軍運用聯合情監偵手段,全程掌握共軍動態,並檢派任務機、艦及岸置飛彈系統,嚴密監控應處。

隨著美中競爭加劇,台海局勢也隨之升溫,國際間對於中國可能武力犯台的時間推測變得「越來越短」。從前美軍印太司令大衛森說的2027年,到現在最新的說法是前美國白宮國安顧問奧布萊恩在上月示警,中國武力侵台可能在「1到2年」內發生。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滕昕雲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歷史上侵略戰爭的爆發,最常見的就是獨裁政權的領袖為了要塑造其個人的功業,建立曠世英主的地位,最後走向訴諸民族主義、向外擴張的道路,如二次大戰的前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前德國總理希特勒,以及近期的俄羅斯總統普京。而習近平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統一台灣是其「中國夢」的最後一張拼圖。

「替罪羔羊」理論

他表示,在關於研究戰爭與衝突的議題上,有一種稱之為「替罪羔羊」的理論,這是指國家決策者為了轉移國內不可調和的矛盾與衝突,利用挑起事端進而對外用兵,以此來轉移國內輿論的注意力,並借著戰時的非常狀態來鞏固領導中心。於是,受到攻擊的國家即成為發動戰爭國家的執政者轉移國內矛盾、解決困局的「替罪羔羊」,比如1979年中共所謂的懲越戰爭、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等都是如此。

滕昕雲表示,目前中國遭逢了前所未有的外在與內部的各種困頓。國際上受到美、日、韓、印與歐盟的圍堵,西方欲在全球化的產業鏈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中國世界工廠的風華不再,外資企業紛紛出走。另一方面,中國國內經濟下行,地方債務沉重,年輕人失業率突破20%,各種社會矛盾已在潛藏醞釀之中。

滕昕雲指出,面對著內外交困,習近平以蘇聯解體為教訓,未雨綢繆地設想了許多可能導致中共執政權力鬆動瓦解的情境,並推出各種預防方案,以維持中共永續統治的基礎。由和平時期無縫接軌至戰時體制,實行全面軍管,便是當前中共推行各種嚴格管制的措施之一。

滕昕雲說,依照「替罪羔羊」理論,一旦當中國大陸內部顯現出無可掩蓋的社會矛盾與問題、即將動搖到中共執政的根基時,中共執政者習近平很可能會在台海挑起事端,發動一場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利用民族主義來凝聚國內民眾對統治階層的向心力,以鞏固中共的領導中心。

他表示,但是當前中共尚且還在努力,希望能恢復與西方的正常關係,重新站回以往全球化體系中世界工廠的地位,藉以復蘇疲軟的經濟。所以現階段中共尚不願意主動與西方「脫鉤」。而國內各種問題與矛盾也僅在萌芽階段,還未形成顯而易見的重大危機。

滕昕雲說:「所以當前並未有足以讓中共以替罪羔羊’的手段來轉移國內矛盾,挽救中共執政危機的地步,所以台海現狀尚且無爆發戰爭的立即且明顯的徵候。」

中國動作頻頻

去年底,中國人大通過《預備役人員法》,在今年3月1日正式實施,有分析說,這是因為習近平在俄烏戰爭中吸取了軍事動員的教訓。今年2月底,中國通過軍隊在戰時調整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部分規定,允許中央軍事委員會在戰時可以對於管轄、辯護與代理、強制措施、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和執行量刑等內容作出規定。外界認為,這可能成為北京針對反對接管台灣的個人的一種武器,或者北京也可以用它來迫使中國公民在戰時支持北京的決定。

此外,從去年底至今,北京、上海、山東、福建、武漢、湖南、四川、湖北、內蒙古、西藏等重要省市甚至偏遠縣鄉地區,都紛紛高調掛牌設立了國防動員辦公室。

連距離台灣很近的中國福建廈門的居民近來也發現手機彈出了「防空洞導航」,手機會告知身處最近的防空洞或防空遮蔽物在哪裡,甚至還能估算抵達時間,讓人不禁聯想是否跟台海危機有關。

習近平決定開戰了嗎?

不過,上述跡象是否表明習近平已經決定好要發動一場戰爭,各界存在不同看法。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戈德斯坦(Lyle Goldstein)和分析人士瓦希特(Nathan Waechter)曾在《外交事務》撰文表示:「現在確定這些發展意味著什麼還為時過早,衝突尚不確定或者是迫在眉睫,但北京發生了一些變化,全世界的政策制定者和商界領袖都不能忽視。如果習近平說他正在準備戰爭,那麼不相信他的話就太愚蠢了。」

然而,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的高級研究員約翰·卡爾弗 (John Culver) 6月6日在《外交事務》上回應稱,他幾乎可以肯定習近平並沒有做出開戰的決定,解放軍也很可能打不贏戰爭,而且中國的人民和社會也尚未做好經濟重創、戰鬥損失、網路攻擊,以及基礎建設被導彈破壞的準備。他認為,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而言,在台灣問題上與美國開戰仍然充滿危險,只有在其他選項都用盡的情況下,習近平才會邁出這一步。

卡爾弗說:「我們應該認真對待習近平,但中國還沒有做出開戰的決定。台灣對習近平來說仍然是一個需要避免的危機,而不是他應該抓住的機會。」

台灣資深軍事評論家亓樂義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的軍費增加或是成立國防動員辦公室等,是為了因應軍事轉型的需求以及事權統一,雖然國防動員乍聽之下跟戰爭有關,但並不全然是為了戰爭,因為一但國家發生颱風、地震、疫情等重大災情,也會有動員的需求。

穩定的外部環境

亓樂義說:「所以應該這樣理解,(習近平)不是為了要開戰,而是為了萬一戰爭發生,有相應的準備,不會倉皇失措。」

他表示,對中國而言,「他怎麼能開戰呢?」因為中共已經訂下了一個百年目標,希望到本世紀中葉能夠成為一流的現代化國家,建立一流的現代化軍隊,而要達成這些目標都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

亓樂義表示,習近平自己也很清楚,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中國今天能夠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間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都是拜和平環境所賜,如果中間有任何一個環節發生了一場長時間的戰爭,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他說,50年代的韓戰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打了3年,其他的邊境戰爭如珍寶島戰爭、中印邊境戰爭,或是中越戰爭的作戰時間都不會很長,大概一個月左右。

亓樂義說,中國現在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處境都已經相當艱難了,「如果有戰爭的話,就絕非如此了!」

他並表示,中國在2020年11月才推出《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合作戰綱要》試行版,至今不過兩年多,所以解放軍現在正處於一個按綱施訓的起步轉型階段,聯合作戰能力並不成熟,如果想要現在就攻台佔領台灣,難度將會非常高。而且解放軍的改革很大程度是師承俄羅斯,但俄烏戰爭給了習近平一個很大的警惕,沒想到俄羅斯跟實力落後一截的烏克蘭竟然會「打成這樣」,這也讓中共必須重新思考武力犯台的作戰方式。

亓樂義說:「當然,這個警惕並不意味著他就放棄了武統台灣,但他們知道中間的難度可能比他們想像中要多,變數可能也比他們想像的多。 」

應急式戰爭

亓樂義表示,儘管如此,這不代表中國解放軍沒有作戰能力,它還是可以打一場在一、兩周內就收手的「應急式」的戰爭,但他們尚不足以打一場持久型的高強度戰爭。因此,採取一種灰色地帶、很接近戰爭但還不構成真正戰爭的警示性行動變得很有可能,比如突擊台灣外島但不佔領,以示對台灣施以懲罰性的打擊。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滕昕雲也指出,對解放軍最有利的選項就是局部動武,控制戰爭的力度與範圍,遂行以武逼和,強迫台灣當局上談判桌,商談一國兩制的和統方案。

「這是當前解放軍實力可以達成的目標,付出的代價也相對會小很多,」他說。

亓樂義並表示,極權國家領導者的本身意願一向是最後這個國家是否會發動戰爭的一個重要變數,然而對中國而言,另一個變數則是「美國因素」。他說,美國價值5億美元的軍備要進來台灣了,美台的軍事交流也愈來越頻繁,但真正發生戰爭時美國會怎麼做,中共不會知道,而讓對方猜的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戰略威懾,這也會讓中共不敢輕易做出發動戰爭的決定。

連結:分析:台海现状尚无爆发战争的立即明显征候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