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裔美國紐約州參議員曲怡文:爲亞裔代言
文/ RFA
在台灣出生和成長的美國紐約州議會首位亞裔女性參議員曲怡文近日接受本台專訪。她表示,要爲移民家庭代言,協助亞裔實現美國夢。
頂著一頭自然而生的銀白色秀髮,穿梭在大街小巷發傳單、演講,令曲怡文(Iwen Chu)很容易成爲目光焦點。四十多歲的她代表民主黨勝選紐約布魯克林第17選區州議員,近來忙著四處謝票。不過,曲怡文接受自由亞洲電台專訪時表示,很多選民反而謝謝她出來參選、爲他們發聲。
謝票反而「被謝謝」
全紐約州有六十三個州議員席位。曲怡文說:「我是紐約州參議會二百四十五年以來,第一個亞裔女性州參議員。想想很驚訝,誰想到紐約這麼多年,但直到二零二二年纔有亞裔女性出來。就知道爲何,很多四、五十年的老移民,或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孩子跟我說很謝謝我願意出來。參選不是容易的事,過去沒有人在這邊真正代表他們出來、代表他們的聲音。」
曲怡文所在選區是新劃出來的選區,人口約三十三萬,亞裔約佔一半,她首次參選就當選。曲怡文在台灣出生,長大到二十七歲才到美國留學,在美國生活已十八年。
民族熔爐的紐約 「少年白」如閃亮招牌外型
她提到,攻讀社會學碩士過程中,發現紐約是多元社會,以她這天生白頭髮,在十幾、二十幾年前所處的台灣社會氛圍會顯得個人獨特性太強,但在紐約相對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每個人有自己的特色是很自然的,這也是她對社會學、對紐約著迷之處。
曲怡文說:「紐約讓人著迷,每一個社區都不一樣。在布魯克林,走兩條街是台灣街,再兩條街是小義大利,再兩條街是很正宗猶太人的社區,再過去有穆斯林社區。一點一點的原因,令我決定開始處理移民手續,成爲亞裔美國人、台灣裔美國人。」
成年移民的經歷 促使她想協助移民實現美國夢
曲怡文曾就讀台灣母校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她曾在台灣中天電視新聞部擔任記者、編譯、節目執行製作。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社會學系畢業後,曲怡文在《世界日報》擔任記者七年,之後在紐約州衆議員白彼得(Peter Abbate)辦公室擔任幕僚長,在布魯克林社區服務超過十年。
曲怡文提到,以自己在媒體工作的經驗和語言能力,在紐約當地擔任記者七年過程發現很多問題,是「成爲移民以後才發現是問題」。當自己是「公民」時,理所當然擁有權利、資源,但是移民到新的國家,必須「重新學習」當地的社會系統、教育系統、醫療系統等等。尤其自己是「成年纔過來的移民」,更瞭解缺乏語言能力的移民家庭非常辛苦,連如何協助長輩看醫師、復健、進入老人中心等程式都不一定有能力處理。
從記者轉戰政壇
曲怡文說:「當我是記者時,你想提供協助需要幫助的家庭時,他們會擔心其實你只想報導、拿他們的故事。身爲記者,我可以看到社會有很多的問題,但是我沒有機會去解決這些問題,或提供這些問題的答案和解決方法。這讓我有念頭加入政府單位,幫助當地州議員辦公室,當他的幕僚長做了十年。」
曲怡文表示,她投入這新劃出的選區是她此前工作過的選區三倍大,可照顧更多家庭,促使她宣佈參選。她親眼看見很多移民在困難的環境中掙紮,沒有發言權,權利被漠視。因此她希望透過參選,讓這些移民家庭有更強大的社區網絡支持。
曲怡文說:「更重要我有自己的孩子,希望讓我的孩子和更多移民家庭的孩子不要覺得自己移民就低人一等。紐約到處是移民,每個人都是移民,都是公平的。我很高興贏了選舉,可以給這些家長、孩子們知道,未來不管想做什麼,機會是一樣的;要自己努力爭取,只要有信念、夠認真,在各行各業都能實現美國夢。」
突顯「亞裔」更勝「台裔」
曲怡文表示,參選時,逢人她會介紹自己是台灣土生土長,也會提及台灣是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合法的地方,這也是美國社會、紐約州推動的價值。她瞭解台灣和中國相對復雜的關係,也同時爲烏茲別克、巴基斯坦、中東社羣等的移民代言,因此,她更凸顯自己「亞裔美國人」的身份存在。
曲怡文說:「我選紐約州議員,不管中國來的、台灣來的或巴基斯坦來的等等,基本上我在這邊代表的是‘美國人’。」
曲怡文提到,移民受限語言隔閡,有不少進入小商家工作,沒辦法進入主流社會。她所屬選區小商家佔比高,未來她希望在小商家、中產階級減稅上作出更多努力,包括提供移民更多資源。她表示,目前正組建州議員辦公室,需要聘請多語能力的工作人員,有好的溝通才能服務多元移民社羣,不辜負選民所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