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兩黨華府交鋒 「官二代」挑大樑
文/黃子庚
RFA報導,美國候任總統拜登將於1月20日就職,台灣兩大政黨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對美工作也都有新動向。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的獨子吳迪今年初加入民進黨駐美代表處,肩負起政黨外交的前線工作;另一方面,國民黨也有望重開華盛頓的辦公室,若一切順利,今年九月將恢復國民黨駐美代表處的運作。
新年迎接新工作,對吳迪來說,卻沒有太多緊張,他面對的是熟悉的挑戰。
28歲的吳迪2018年取得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交碩士學位後,就在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擔任政策研究員,今年到民進黨駐美代表處擔任副主任。上任後首度受訪的他告訴自由亞洲電台,回顧與展望台美關係,他告訴記者,「未來四年,希望拜登政府可以延續特朗普政府大多數的對台政策。」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卸任前夕宣佈,美國全面鬆綁內部備忘錄、即《與台交往準則》(Guidelines o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蓬佩奧說,美國過去單方面安撫中國共產黨的自我設限,將不復存在。
美國行政部門在政權交接期間的這一重大政策改變,其實背後還有來自美國的民意機關的助力,國會參、眾兩院就曾表達關切。
斷交後求生 台對美國會外交困境中淬鏈
美國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去年二月提出《台灣主權象徵法案》,就是為解除與台交往準則中,有關台灣的駐美外交官與軍人執行公務時,展示國旗與著軍服的限制。
24位眾議員去年五月聯名致函國務卿,要求檢討與台交往準則中的限制。
親身參與推動這些國會工作的吳迪觀察到,現在的美國,對中國有更清醒的認識是兩黨間難得的共識外,他更深刻理解到台灣在世上少有的艱難外交處境下,找出生存之道的重要性。
「相較於其它國家與美國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台灣與美國的關係有特殊性,所以,台灣就更需要國會的支援與説明,來平衡美國行政部門的對台政策。」吳迪說。
在美國國會做草根外交與遊說工作有何訣竅?他分享「一頁A4紙上、最多寫三到五個議題,不能多」,才能在有限時間裡,引起國會議員與助理們對台灣議題的關心;不同議員辦公室各有關心的議題,事先要做足準備則是基本功。
「官二代」吳迪有主見實話直說
外界對他官二代的身份有議論,吳迪不以為意。他在一些社會議題上,其實頗有主見。
RFA指出,2016年底在美國求學時,他就為台灣的婚姻平權請願,希望給當時剛剛重返執政的民進黨壓力,要求台灣的立法院盡速修訂民法,讓同性婚姻合法化。那時的他還有些靦腆;而現在的吳迪更見沉穩,對台美關係的期待,謹慎給出務實觀點。
吳迪:「我自己觀察是,相較於共和黨,民主黨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上多一個環節,就是(它)有一套自己的『風險管理環節』。希望未來四年美國對中國的風險控管中,不要犧牲對台灣的政策。」
吳迪強調這是個人看法,不代表黨的立場。他對台美關係也審慎樂觀,「(世界)對中國有更清醒的認識,這是整個國際環境的大趨勢,這對台灣是好的。」
民進黨對美工作,由黨的駐美代表處主任彭光理(Michael Fonte)打下深厚基礎。這位「台語比普通話好」的美國人,早在黨外時期就與民進黨結緣,2002年擔任民進黨華盛頓聯絡人直到2013年民進黨重新設立駐美代表處至今,資深的彭光理帶領年輕的吳迪,代表民進黨持續在美耕耘台美關係,而對手國民黨則期盼今年能在華盛頓交手。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去年角逐黨主席時提出的政見之一,就是要恢復國民黨駐美代表處的設置。他的這屆任期將於今年九月屆滿。
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副主任兼文傳會發言人何志勇則告訴RFA記者,黨內一直按部就班,爭取如期促成,但關鍵是「卡在美國的疫情,如果美國的疫情能有效控制,國民黨是爭取在今年恢復設立華盛頓的辦公室;這一直是我們定期開會討論的主題,美方也很清楚國民黨的規劃。」
何志勇說,包括恢復設立後的首任代表人選,預期將從退休的涉外官員中選擇。他還說,出訪經費去年、今年都有編列,國民黨一直都和美國有往來,不會因去年底美豬進口的單一議題,雙方關係就受全面影響,況且,國民黨內有太多黨員、包括他自己,都有留美背景。「人不親土親」,親美對國民黨來說從來就不是問題。
「在某些議題上,國民黨還是會有自己的堅持;任何政黨外交和對外關係,都是取決於自己的實力。國民黨要做的是如何趕快重返執政,這會讓包括共產黨、美國人都回來跟國民黨打交道……。一個政黨的發展,不是說因為對外關係非常好,你就能執政。投票的是台灣人,不是美國人。」何志勇坦率指出。
「親美」或「和中」 國民黨內的世代差距
作為黨內中生代主管,何志勇敢於直言,也坦承在黨內「親美」或「和中」的路線偏好上,確實存在世代差異。
「就以前年選舉為例。在香港議題上,黨內是有矛盾的,年輕一代尤其覺得香港局勢是個嚴重問題,後來事實也證明,主導了台灣總統選戰的走勢。」
他強調,國民黨當然支持香港的自由民主,也希望中國能走向民主化,然而,黨內有一派當時希望能和對岸維持對話管道,這也讓國民黨曾左支右絀。但江啟臣上任黨主席後,國民黨的做法與想法已明顯不同。
關心中國的人權與民主發展,是何志勇和吳迪在跨太平洋兩岸的藍綠共識。吳迪在華盛頓也曾和中國海外的民主運動組織進行交流。
台灣的多元聲音並陳,是民主深化的縮影,也是美國影響力的延伸。迎接2024年總統大選的到來,藍綠在華府的工作,都已「鴨子劃水」般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