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經濟

台歐盟部長級別會議:台灣正在成為歐盟的重要經濟夥伴

2017年9月25日歐盟執委會貿易總署長魏恩德(Sabine Weyand)在一個歐盟會議上。

文/美國之音江玉

6月2日,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與歐盟執委會貿易總署長魏恩德(Sabine Weyand)共同主持召開了「台歐盟經貿對話會議」。在會議召開的幾天前,歐盟方面宣佈,此次參會的官員層級,將由原定的技術官員提升到司局長及部長級。

此次歐盟提升對話官員層級的舉動,台灣方面在事後給予了高度的讚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在會議後的新聞稿中表示,「台歐雙方為擴大合作層面,提升對話層級至部長/總署長級,顯示在歐盟國際經貿合作藍圖上,台灣的重要性提升,亦為台歐盟關係的重大突破」。

作為此次會談的成果,雙方同意設立平台,深化夥伴關係,並在數位經濟、貿易便捷化、半導體供應鏈韌性等議題上,就進一步討論合作的可能性達成了一致意見。

特定領域的重要合作夥伴

「這的確是個好消息。不僅是因為歐盟承諾與台灣政治當局進行高級別對話,雖說自2021年以來這種情況越來越多,而且首先是因為它符合歐洲的經濟利益」,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FRS)台灣安全與外交專案主任安東莞-邦達茲(Antoine Bondaz)在接受美國之音郵件採訪時表示,「歐洲的領導人終於開始理解台灣的經濟重要性,而不僅僅是因為台灣和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半導體供應鏈的緊張局勢,極大地促進了這種認識」。

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對於半導體供應鏈的擔憂,就成為歐盟揮之不去的問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曾公開表示,處於晶片研究前端的歐盟,近幾十年來其市場份額下降至僅占全球產量的 9%,而 30 年前這一比例為 40%。中國周圍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疫情爆發驟然阻斷供應、造成了工廠停擺和貨物短缺,使歐盟意識到需要在歐洲生產這些主要從台灣和韓國進口的基本部件。

歐盟內部市場執行委員蒂埃裡-佈雷頓(Thierry Breton)更是明確指出,當前全球主要晶片供應商位於中國周遭地區,存在嚴重地緣政治風險,一旦發生事端將使歐洲大多數工廠陷入癱瘓狀態。

台灣由此開始頻繁出現在歐盟的官方話語裡。

2012年10月,歐盟數位時代的執行副總裁瑪格麗特-維斯塔格(Margarethe Vestager)表示,歐盟希望將台灣視為實現《歐洲晶片法案》目標的重要合作夥伴。

而佈雷頓也在同一時期開始了 「技術與晶片之旅 」。他訪問了華盛頓、東京和首爾,並與台積電的首席執行官進行了會談,雖沒有到訪台灣,但他表示,台灣必須被納入這個基礎廣泛的經濟和工業戰略中。

今年2月,歐盟正式公佈了《歐洲晶片法案》(EU Chips Act),其目的是確保歐盟自主供應晶片的安全。歐盟官員在發佈會上公開表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製造領域地位非常重要,歐洲對與全球晶片的主要供應商台積電的合作持開放態度。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製造領域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知道今天歐洲使用的半導體將近50%都是在台灣生產,台灣擁有許多專業知識,我們在歐洲當然歡迎所有公司,包括台積電」,佈雷頓在發佈會上這樣表示。

經濟領域的戰略合作夥伴

歐盟在近幾年裡,一直試圖在印太地區構建多樣化的戰略合作夥伴,這其中就包括台灣。

2021年4月,歐盟發佈了其在印太合作戰略的聲明,文中並未提及台灣。但作為該聲明的進一步闡明,9月發佈的印太地區合作戰略公報中,共有5處提及台灣。這也被視為是歐盟在印太合作戰略聯合公報的官方檔中,首度明確納入台灣,並將台灣視為歐盟在印太地區的重要合作夥伴。

在這份公報中,除了關切台海安全情勢外,明確表示了歐盟將尋求與沒有貿易和投資協定的夥伴,「例如台灣」,建立深厚的貿易和投資關係。並指出,為解決半導體供應鏈中的戰略依賴性,歐盟將與日本、韓國和台灣等夥伴加深合作。

「在公報裡提到,台灣完全是歐盟印太地區合作戰略的一部分。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有明顯的政治局限性,但經濟方面的合作潛力很大」,邦達茲表示。

歐盟原本準備在2021年末宣佈在貿易和經濟議題與台灣合作的具體內容,包括舉行更多的定期會議,在半導體等特定領域的合作以及高級官員的互訪的內容。不過,由於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擔心會損害與中國的關係,因而在最後一刻取消了這些計畫。這也表明,在歐盟內部對於如何平衡台灣與北京間的關係,存在著不同的聲音。

歐盟對中的態度的調整

除了台灣特殊的經濟地位外,也可以從西方世界對於中國態度的轉變來解讀此次台灣與歐盟的部長級別會談。

在最近的幾年歐美媒體對台灣的關注無疑也是有增無減。歐洲大學研究所出版的2022年第七期《政策簡報》裡,出現了這樣的資料。

「在2020年媒體中提及台灣的新聞報導,增幅超過了2019年的50%,僅法國日報《費加羅報》的報導就上升到131%。在2017年到2020年之間,法新社超過149%,費加羅報超過464%,紐約時報超過54%,CNN1為146%。涉及台灣的新聞報導,也是多樣的。既有處理新冠疫情的、也有台灣維持其增長模式、促進民主價值、打擊數字干擾和投資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高新技術方面的報導」。

但歐盟官方對中立場的轉變,無疑才是更關鍵的。丹麥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江洋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歐盟在台灣問題和人權問題上跟著美國一起打壓中國,這是至少2018年以來一直都是這樣的,而且歐盟的態度越來越強硬。我同時覺得,最近的戰爭和供應鏈的問題,也顯示了歐洲需要保證他們的供應鏈,而台灣方面在這個方面有它的戰略意義,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邦達茲則表示,「美國,還有日本和澳大利亞,都正在越來越多地與台灣當局公開溝通,這促進了討論,特別是在這些經濟問題上。歐盟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情,當然(部長級別的會晤)這對布魯塞爾來說,是之前沒有發生過的。最後,歐洲人已經部分放棄了對中國的幻想,現在正尋求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合作夥伴的多樣化,台灣就是其中之一」。

部分放棄對中國的幻想,而逐漸採取日趨強硬的立場,這來自于歐盟在這幾年裡對中關係的定位調整。

2019年,歐盟在其對中關係中,除了合作夥伴和競爭者之外,添加了第三種稱謂,制度對手(systemic rival)。

德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的研究員蒂姆-呂利希(Tim Rühlig)表示,「我們已經看到了歐盟與中國關係的巨大轉變。10年前,歐盟是相當自信的。他們那是認為能夠通過與中國的接觸,與中國做貿易,與中國的合作,將足以應對全球化的挑戰,並逐漸改變中國,將中國融入現有的世界。但在過去的三到五年裡,進入到了一個對中國觀點進行重組的過程,這是更關鍵的。我認為「制度對手」的稱謂就體現出了這一點」。

「我認為這非常清楚地表明,歐洲仍然希望與中國合作,但是,這個「制度對手」,現在是歐盟與中國關係定義的一部分。這非常關鍵,我認為這是真正轉變了的因素。歐盟現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制度對手」的角度來考慮雙邊關係的,而不是通過合作和競爭者的角度。現在,這三個要素如何真正結合在一起,我認為在歐洲內部仍然是有爭議的事情。我認為我們正在看到一個持續的轉變,而「制度對手」方面在變得更加突出」,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呂利希這樣說到。

烏俄戰爭爆發後中國的立場,無疑加速了歐盟開始重新審視和調整歐中以及歐台關係的步伐。呂利希表示,「歐盟對與中國關係的看法正在發生重大轉變。中國對俄羅斯戰爭的立場以及對立陶宛的經濟脅迫是其中的推動力。兩者都與台灣間接相關,使歐盟重新考慮對該島的態度」。

歐盟與台灣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此次的會談中,台灣與歐盟還討論了雙邊的投資關係與合作,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過渡,離岸風能以及衛生和植物檢疫問題,包括台灣的糕點和加工肉類的出口以及歐盟農產品的市場准入的改善。

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安東莞-邦達茲也表示,歐盟和台灣的合作不應局限於晶片等高新技術領域,還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內找尋合作的可能性。

「按照歐洲議會在2021年底關於台灣問題的第一份報告中的要求,就可能的雙邊投資協定展開討論;讓歐盟加入全球合作與培訓框架(GCTF),這是一個由美國和台灣在2015年共同發起的平台,旨在 「利用台灣的優勢和專業知識來解決共同關心的全球問題」,日本在2019年成為其正式合作夥伴,澳大利亞在2021年成為其合作夥伴。許多成員國已經參加了GCTF的各種主題的研討會,但歐盟應該成為正式的合作夥伴」。

邦達茲同時表示,歐盟的目的不是要對中國指手畫腳,也不是要質疑歐盟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而」只是為了加深與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一個關鍵夥伴的經濟關係」。

連結:台欧盟间举行部长级别会议,台湾正在成为欧盟的重要经济伙伴 (voachinese.com)

中國學者語出驚人:如遭遇西方毀滅式制裁,北京將收復台灣奪取台積電

文/美國之音松仁

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導致美國和西方盟國對莫斯科祭出一輪又一輪史無前例的嚴厲制裁,所涉領域包括貿易、金融、外匯儲備等領域,給克里姆林宮的經濟和聲譽造成毀滅性打擊。

在人們擔憂一直聲稱對台灣擁有主權的北京是否會利用美國及其盟友聚焦烏克蘭戰場的有利時機,突襲台灣,實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統一」大夢之時,中國學者似乎也在思考一旦北京遭遇西方類似制裁,中國如何應對的問題,並就此向中國政府提出建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研究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5月30日在中國舉行的一場中美論壇上發言時,語出驚人地表示,一旦中國遭遇俄羅斯式的西方制裁,北京一定要收復台灣,並將全球首屈一指的半導體晶片製造商台積電搶到手中。

「在美西方像制裁俄羅斯一樣對中國進行毀滅性制裁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收復台灣,」陳文玲說。「特別是在進行產業鏈、供應鏈重構方面,一定要把台積電這本來屬於中國的企業搶到中國手裡。」

台積電是全球半導體晶片設計和生產供應鏈的中心環節,其領先全球的三納米制程是尖端軍事和民用電子產品的所需晶片的關鍵,市占率目前占全球九成以上。台積電被台灣稱為護國神山,也被美國視為未來尖端武器和民用產品研發的核心所在。

中國是全球半導體晶片最大的買家與使用者。但是美中爆發貿易戰之後,美國對中國實施了尖端半導體晶片禁運的政策,連涉及美國技術和產品的相關商品也不能向中國出口。為打破美國的封鎖,中國自己投入鉅資,全力發展自己的半導體工業,但是受制於美國主導的禁運政策,目前中國半導體企業的技術水準與台積電相比有好幾個代差。

正是由於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與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曾有美國學者建議,一旦北京發動侵略台灣的軍事攻擊行動,台灣應該自己摧毀台積電,以打消北京攻佔台灣的積極性。雖然這項建議曾引發極大的爭議,但這也凸顯西方學者對台積電以及台積電所代表的尖端半導體技術的重視程度。

「(台積電)正加快向美國轉移,要在美國建立六個廠,我們絕對不能讓它轉移的目標全部實現,」陳文玲說。

陳文玲的說法不僅引起各界的訝異,更引起台灣民進黨籍立委王定宇的抨擊與嘲笑。王定宇在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表示,陳文玲這種言論,沒有出息、不負責任而又充滿侵略挑釁的意味。

「(這種說法)竟來自中國非常重要的智庫學者,不僅讓人遺憾,簡直是可笑。這樣的經濟學者竟然認為供應鏈可以用武力奪取,不曉得國際供應鏈的合作、技術、零元件和原物料是非常精密的分工,」王定宇說。

陳文玲並不是一名初出茅廬或名不經傳的學者。根據百度百科的介紹,陳文玲曾經連續10年參與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理講話和每年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的起草工作,多次參與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你武力攻打的那一刻,那樣的分工就不存在。妄想用武力犯台、奪下台積電,不僅顯示中國的無知傲慢以及侵略主義,更顯示出他們未來經濟利益是可以與世界為敵,」王定宇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

為了響應美國的號召並分散風險,台積電正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5納米晶圓廠,並計畫在2024年實現量產;台積電也規劃與索尼半導體公司合作,在日本熊本設立12吋晶圓廠;目前歐盟也表示,希望台積電去歐洲設廠。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鏽雯在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訪問時表示,按照陳文玲表達的想法,中國就算奪取了台灣,但是摧毀了台積電的生產能力,就算佔領了也沒有用。

「你拿下,然後呢?台積電會原封不動好好幫你服務嗎?不見得!中國就算拿到台積電在他手上,就像我們拿到很厲害的武器,或是最新的電腦,你不會用還是沒有辦法,」王鏽雯說。

陳文玲在上月底舉行的中美論壇上一共向中國政府提出四項建議,其中包括在拉緊產業鏈、供應鏈的同時,確保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採取對對手最不利形式的報復性打擊。

「中國要公開地、合理地、盡一切可能地對俄羅斯進行支援,」陳文玲在第四項建議中說。她認為中俄在貿易方面可以做得更多一些,使「一帶一路」與普京提出的歐亞大聯盟對接,形成中國的戰略縱深帶,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形成能源安全帶,以作為今後一個重大的安全屏障。

連結:中国学者语出惊人:如遭遇西方毁灭式制裁,北京将收复台湾夺取台积电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