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再傳欲改台灣代表處名稱 台稱「未獲要求」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路透社報導,立國外長藍斯柏吉斯上週提議修改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中文名稱,以降低與中國的緊張關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則稱,未獲改名相關要求,並表示台灣代表處名稱為立台雙方共識。
路透社週二(25日)引述兩名消息人士報導,為化解與中國的紛爭,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曾提議是否要求台灣修改其駐立陶宛代表處的中文名稱。
消息人士稱,藍斯柏吉斯上週向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提議在經台灣方面同意後,修改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的中文名稱,使其能如實反映英文名稱「Taiwanese」的字面意涵「台灣人」。
維爾紐斯東歐研究中心智庫(Vilnius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Centre)負責人Linas Kojala向路透社表示,立陶宛可能想透過此舉強調「該辦事處代表的不是作為政治實體的台灣,而是台灣人民」。但他也認為,目前立國任何的單一舉措都不可能改變中國的態度。
目前立陶宛是唯一一個允許台灣以「台灣」為名設立代表處的歐盟國家。這引起了中國在外交及經貿上對立陶宛進行強力施壓,北京除了降低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外,還阻礙了立國貨品進口中國,連帶也影響了許多在立陶宛有設廠的跨國公司。
更早前,中國官媒《環球時報》週六(22日)發表英文評論稱,立陶宛如要修補與中國的關係,「需要的不僅僅是重新命名該辦事處」。「立陶宛需要對其整體中國政策進行實質性調整,而不是完全跟隨美國的議程,」《環球時報》的這篇文章寫道。
立陶宛總統辦公室婉拒了路透社的置評請求。該國外交部則並未回應。
駐立台灣代表:未獲知改名要求
針對藍斯柏吉斯提議更改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名稱一事,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向台灣中央社表示,未曾接獲立方變更代表處名稱相關詢問或要求。黃鈞耀並強調,台灣代表處名稱為台丶立雙方共識。中央社並引述三名立陶宛知情人士稱,此消息報導不實。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的首席外交顧問斯卡伊斯潔利特(Asta Skaisgirytė)26日接受立陶宛當地廣播電台訪問時則說,變更台灣代表處名稱確實是降低立中關係緊張的其中一個選項,但立陶宛需審慎評估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改變決定的後果。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日前接受立國媒體採訪時曾說,以「台灣」為名開設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是一個「錯誤」。
她說,在立陶宛已犯了一個「錯誤」後,不需再犯新的「錯誤」,官方目前不主張變更台灣代表處名稱。
英國《金融時報》上週五 (1月21日) 也在一篇獨家報導中引述多名消息人士指出,美國外交官曾建議立陶宛考慮更改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的名稱,稱此舉或許能緩解立陶宛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不過,美國白宮與立陶宛外交部都向《金融時報》否認相關消息,台灣官員也說不知道美國有做出相關建議。
一名匿名的台灣官員則告訴《金融時報》,一些立陶宛和歐盟官員曾考慮透過改變名稱來安撫中國,但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這樣做不會解決問題。
該名官員表示:「一旦他們開始對台灣的名字作出妥協,就會讓中國認為他們所做的事是有效的,並鼓勵中國對立陶宛和其他國家施加更多壓力。」
在台灣從事台灣與歐盟關係研究的前歐洲議會政治顧問馮儒莎 (Zsuzsa Anna Ferenczy) 曾向德國之聲表示:「立陶宛是決定讓台灣使用『台灣』這個名字來設立辦事處的國家,所以若立陶宛之後決定更改名字,這會打擊立陶宛自身的信譽。我不認為這樣的情況會發生。」
連結:立陶宛再傳欲改台灣代表處名稱 台稱「未獲要求」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26.01.2022
立陶宛轉彎? 傳將我駐處改名為「台灣人民代表處」
文/新頭殼newtalk 張柏源
立陶宛去年允許台灣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後遭中國惡意報復。而路透社報導稱,立陶宛官員正在討論要求台灣政府改名台灣代表處的可能,2名消息人士證實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提議將台灣代表處改成「台灣人名代表處」,在英文及立陶宛文的譯名仍保持一致,但中央社報導指出,3名立陶宛知情人士直指路透社「報導不實」。
路透社報導提到,藍斯柏吉斯上週向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提出降低對中關係緊張的行動規劃,其中包括修改中文版「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為「駐立陶宛台灣人民代表處」,這個更改在立陶宛語和英文中使用的名稱仍相同,不過改名仍需台灣政府的同意。對此,立陶宛總統府婉拒評論,外交部未回應,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則回覆未接獲相關要求。
瑙塞達的首席外交顧問斯卡伊斯潔利特(Asta Skaisgirytė)25日上午接受立陶宛當地廣播電台訪問時則說,降低對中關係緊張的其中一個選項確實可以是變更台灣代表處名稱,但立陶宛需審慎評估在如此短時間內改變決定的後果。在立陶宛已犯了一個「錯誤」後,不需再犯新的「錯誤」,官方目前不主張變更台灣代表處名稱。
當地智庫維爾紐斯東歐研究中心(Vilnius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Centre)負責人科賈拉(Linas Kojala)分析,立陶宛的任何一個示意都不可能改變中國的態度,立陶宛此舉可能想強調,台灣代表處並非反映台灣作為一個政權,而是立陶宛想要和台灣人民在文化、經濟上建立關係。
根據中央社報導,3名立陶宛知情人士告訴中央社,台灣代表處名稱已定,不會改變。立陶宛外交部本月初回覆中央社詢問是否考慮變更代表處名稱時表示,立陶宛政府歡迎台灣設立「台灣代表處」,此一決定「堅定不移」;支持民主與人權等普世價值是現任執政聯盟所訂協議的一部分,也是政府施政規劃重要內涵。
立陶宛在去年12月公布一份民調,當時正好是北京當局採取非官方經濟報復時,民調顯示有近60%的受訪者反對政府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僅有13%的民眾對立陶宛「基於價值」的政策給予正面評價,身為立陶宛外長的藍斯柏吉斯則表示,立陶宛從未改變過對中政策。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日前報導,美國曾向立陶宛提出「台灣代表處」更名的想法,原因是避免讓中國有脅迫機會,損害台、立為發展關係的努力。美國國務院20日駁斥該報導,立陶宛外交部也發聲明澄清,從未接獲美方相關請求,代表處名稱為立陶宛與台灣的主權決定,相關報導疑似受刻意散播假訊息的有心人士影響,意在製造盟友關係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