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軍事

要台灣變「毒蛙」 反映美國什麼心態?


文/多維新聞祁賓鴻

「毒蛙」從何而來

10月26日,《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發表一篇名為《毒蛙戰略》(The Poison Frog Strategy:Preventing a Chinese Fait Accompli Against Taiwanese Islands)的報告,內容是以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為藍本,模擬解放軍於2025年攻佔東沙島的過程。

據其兵棋推演,解放軍的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在一次演習下成功奪島,俘虜了島上500名台灣駐軍;美台則在經歷無數往復部署、出招後,皆難形成迫使解放軍退兵的有效手段。報告由此建議,美國的最佳選項,並非在北京出招後發起經濟制裁或軍事行動,前者太耗時且成效不彰,後者則可能引爆全面戰爭,故與其事後首鼠兩端、左右為難,不如事前做足兩大準備:第一,美台應讓外島變身「毒蛙」(poison frog),使解放軍在奪島之初遭遇軍事、經濟和政治上的慘痛損害,從而停下進攻步伐;第二,美國應在北京動手前先行警告後果,在此情境中,日本的參與舉足輕重,一旦美日聯手成定局,或將改變北京的動武算計。

解放軍使用無人裝備進行實戰演習。(中國央視軍事)
解放軍使用無人裝備進行實戰演習。

如此建議,聽來天馬行空,實則依託兩大現實而生。首先,兩岸軍事差距已至無可逆轉境地,倘若解放軍有意奪下東沙等外島,台灣守軍既難抵抗,也無力反攻,若無美軍馳援,根本無計可施,然而華盛頓也有自己的打算,故無法全面配合台灣行動。

至於台國防部長邱國正所謂「我死則國生」、東沙駐島台軍應「矢志與島共存亡」等喊話,雖反映了台軍高層的「鬥爭意志」,卻也引發不小社會反彈,諸如「民進黨高層吃香喝辣,倒楣老百姓卻要被派去守東沙」、「年輕人房子都買不起,又何須替豪門權貴看家護院」等,皆為台灣內部厭戰情緒的體現。「毒蛙」之名聽來聳動,何以實踐卻是一大問號。

台國防部長邱國正。(多維新聞)
台國防部長邱國正。

其二,在CNAS提出的「毒蛙戰略」構想內,「日本參與」乃恫嚇生效的關鍵之一,如此論述亦是東北亞政治現勢的產物。自首相換屆起,日本對台海議題的發言日漸「踴躍」,2021年4月時任首相菅義偉訪美,便於美日聯合聲明中罕見提及「台海和平與穩定」等用語,引發了政治風波。此後防衛相岸信夫、副首相麻生太郎等更是「奇言」頻出,渲染「台海有事,日本協防」的玩火氛圍,中日關係由此驟降。

回顧安倍晉三7餘年任期,中日關係雖有震盪,卻大抵和穩遞進。所謂日本干涉台海的言論,往往是極度邊緣的冷門話題,如今竟一躍而成新聞熱詞,甚至進入美國智庫報告,可謂與東亞地緣震盪息息相關。

2021年8月13日,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參拜靖國神社。(Reuters)
2021年8月13日,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參拜靖國神社。

弦外之音值得關注

然而國際局勢風雲流轉,變的又豈止日本?美國亦受此浪潮波及。

CNAS此份報告看似彰顯「美台友好」,實則暴露美國內部目睹中國崛起後,漸失「戰略模糊」分寸的撕裂傷:部分鷹派主張強化美台交流,打破部分戰略「模糊」禁忌,大玩「切香腸」戰術,其目的並非保台,而是要藉此激怒、牽制北京,從而將中國鎖在台灣議題上,倘若武統發生,其認為美國應設法發動對華輿論攻勢,抑或串聯經濟制裁,甚至軍事圍堵;部分溫和派則主張「體面棄台」,即掌握把玩「台灣牌」的節奏,但要避免與中國爆發武裝衝突,一旦武統進程啟動,應竭力避免戰火波及自身,尤其不能過分重創中美關係。

台外交部長吳釗燮10月18日親赴台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國民黨立委江啟臣問到中美近期互動以及年底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可能會晤,是否可能出現中美第四公報?吳釗燮說,不會出現第四公報,台美關係只會越來越好。 (截自台灣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直播)
台外交部長吳釗燮10月18日親赴台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國民黨立委江啟臣問到中美近期互動以及年底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可能會晤,是否可能出現中美第四公報?吳釗燮說,不會出現第四公報,台美關係只會越來越好。

在此脈絡下,CNAS的「毒蛙戰略」底色可謂相對接近溫和派論述,卻又在擔憂「投降主義」罵名下,染上了鷹派的保護色。

首先,其雖在結論強調美台事前協調的重要,卻難掩兵棋推演的驚人結果:一旦北京對東沙動武,美台將無法在當前可用的選項中,成功迫使解放軍撤退,不論是加派美軍駐台、尋求北約與亞洲盟友協助,抑或對中國發動經濟制裁等,皆無濟於事。報告尤其強調,美台皆會避免與中國爆發全面戰爭,可謂在兵推之初,便限制了局勢的發展,比起糢糊不清的「加強美台戰略協調」建議,前提假設的弦外之音,更為耐人尋味。

其二,報告雖表示要讓台灣將東沙等島嶼塑造為「毒蛙」,包括強化島上駐軍、要求日本參與抗中戰線、一旦失守便炸毀島上所有可用設施等,看似思路新穎,卻只是重炒「刺蝟島」論述的冷飯,要將美國「協防台灣」的道德責任外包給台海行為者。

川普(Donald Trump)執政之末,傳出美國欲將台灣打造成「刺蝟島」的風聲。(AP)
川普(Donald Trump)執政之末,傳出美國欲將台灣打造成「刺蝟島」的風聲。

在「刺蝟島」一例上,其強調以重重軍火武裝台灣,讓解放軍在動武後蒙受巨大民生與軍備損失,在此脈絡下,台灣政府負有採購與部署「可用軍火」的責任;「毒蛙戰略」則將對象換成台灣外島,武裝責任落到了台灣當局與日本頭上。兩大主張看似對象與手法不同,其實暗含一共同訊息:台灣應積極自助戰備,美國雖會事前協助,卻未必在事發後「軍事協防」。

CNAS雖示意台灣學習毒蛙,以危險的特徵警告捕食者,卻也在字裡行間意外洩露真正警訊:美國確實關注台海議題,但這般關注不會是無底線的空白支票。通篇報告看似關注台灣地位與存續,其實更像阿富汗變天後,全球媒體盛傳的「美助自助者」嘲諷:一旦覆水難收,美國也不必過於自責,畢竟是盟友不夠爭氣,美國既已盡到事前警告與武裝責任,自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連結:要台灣變「毒蛙」 反映美國什麼心態|多維新聞|台灣 (d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