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高調揮舞 以「中國敗北」編織而成的「新台灣旗」
文/多維新聞黃粱
中華台北隊在本屆東京奧運表現不俗,截至8月2日為止,已獲得共10面獎牌數,獎牌數量突破歷史新高,且種類繁多,囊括柔道、跆拳道、射箭、桌球和舉重等5個項目。而選手耀眼的成績,也不免帶起台灣本就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新的「台灣旗」也在「中國敗北」的歡呼下被廣為流傳。
中華台北隊首先由楊勇緯在柔道項目中獲得銀牌,創下台灣史上最快奪牌紀錄拉開序幕,隨後郭婞淳于舉重項目奪金、林昀儒惜敗世界球王樊振東,似乎都宣告著本屆中華台北隊將在這群年輕小將的引領中帶來截然不同的氣象。而台灣民眾跟著選手亮眼的表現熱血沸騰之餘,自然也帶入政治因素及國族情緒的交鋒與對立,而此種情緒,更在中華台北隊於羽球男雙項目擊敗中國隊後達到高峰。
中華台北隊的王齊麟與李洋在羽球男雙冠軍賽以直落二的成績擊敗中國隊的李俊慧、劉雨辰「雙塔」組合,奪下台灣首面男羽雙打金牌,賽後王齊麟臉書(Facebook)的「I am from Taiwan」等貼文,也使台灣民眾興奮高呼「台灣是冠軍」。此外,由於李俊慧及劉雨辰在決勝點提出挑戰,裁判經鷹眼判定球落界內的計算機圖示,也戲劇化的被台灣網友修改為「Taiwan」字樣,不少人更直接將其改圖修掉頒獎典禮上「中華台北」的隊徽,換上網友口中最新一代的「台灣旗」。
早於2018年,台灣社會就為「東奧正名」的事情吵得沸沸揚揚,雖說最終正名公投未通過,但直至本屆奧運開幕,對於究竟要使用「台灣隊」還是「中華台北隊」,不同立場者依舊爭執不休。羽球男雙奪金、計算機鷹眼評判的「T字」等巧合,固然替「台灣正名」增添了不少柴火,但其中最重要且關鍵的因素,當然還是擊敗了「中國隊」,倘若「中國隊」被換成任何一個對手,「台灣隊」的新旗幟不說變得黯淡無光,恐怕自始自終都不會誕生。
建基於近年來急遽惡化對立的兩岸關係,台灣在本次奧運可謂盯著中國隊不放,「誰對上中國隊就幫誰加油」成為共識,當中華台北隊與中國隊正面對決時,其所象徵的意義更不只是一場「體育競賽」。對台灣人而言,似乎中國隊每少一面獎牌,其國力便會衰弱一分,也更戳破了「中國復興崛起」的牛皮,而倘若大陸連在運動賽場上都無法戰勝台灣,那更遑論達成「兩岸統一」的終極目標,也更增強了台灣「擺脫大陸」的信心。
在中國女排衛冕失利、無緣八強時,台灣網上有人嘲諷道大陸拍了女排電影《奪冠》,在現實世界卻連預賽都過不了關,這顯然誤解了《奪冠》的涵義。當年適逢改革開放之初,面對飛速發展的世界,起步落後的大陸確實被羞憤與落差感所壟罩,體育競技確實成為一個讓世界看見大陸、重建民族自信的契機。但如今大陸崛起的現實,體育已經不再需要被「振興民族」所捆綁,也不在必然要為榮耀國家所服務,更多的是著重於選手個人價值的實現,只要選手能全力實現自我,國家自然會因此強盛,這才是《奪冠》中女排精神轉變的核心意涵。
大陸當然也有不少「小粉紅」對選手的批評聲浪,但相較之下,台灣表現得更像是1980年代的大陸,對能否融入世界誠惶誠恐,深怕旁人注意不到台灣,而將希望都寄託於選手的亮眼表現能使「台灣」因此受到國際廣泛承認,尤其在兩岸選手的對決放大到兩岸的「統獨之爭」。只有敗北時強調運動不要牽扯政治,一旦台灣選手獲勝,所有強調「台灣主權」的相關詞語便會漫天飛舞,似乎台灣朝「拒統」或「獨立」又更進了一步,「台灣旗」也更有資格在空中飄揚。
從台灣社群不斷興奮宣傳「讓大陸選手聽國旗歌」、「大陸選手回去要勞改了」等嘲諷性的說詞,不難看出一場運動競技的勝利對台灣而言所代表的政治意義。但倘若運動競技真與國力畫上等號,兩岸在桌球、羽球等各項目上的對壘台灣也僅取得一勝,更遑論中國隊在獎牌積分上仍是排名第一,選擇性的看到一場勝利便能衍伸出對抗大陸的「台灣旗」,這種精神勝利法不免過於阿Q。網友們當然可以自己創造各式各樣的自己喜歡的「旗幟」,但終究改變不了國際會場上「中華台北隊徽」的現實。
台灣選手在本屆奧運的表現確實十分亮眼,戴資穎及林昀儒等選手雖以些微差距敗給中國隊,也都獲得大陸方面的諸多正面評價,在兩岸急遽惡劣的時刻,奧運競技會場無疑給了雙方更多交流互動、展現運動家風範的機會,更能成為雙方正向連結的契機,但倘若因此變得更加對立,甚或對台海情勢出現另類的幻想,那也未免太不切實際。
畢竟現實來說,運動員的表現與台灣的主權與否毫無關聯,而中國隊吞下再多敗場,兩岸關係的實力對比也不會因此出現任何變化,更不會讓台灣因此獲得更多「國際支持」。選手們的傑出表現令人眼睛一亮,也值得更多的掌聲與肯定,但因此長吁短嘆於「台灣隊」的難產不免搞錯了重點,而欲以「中國敗北」編織出被國際所承認的「台灣旗」,同樣只是台灣內部自我宣洩的顱內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