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

日防衛大臣:台灣安全直接影響日本

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24日表示,台灣的和平與穩定與日本直接相關,說日本正在密切關注中國和台灣之間的關係,以及中國的軍事活動

文/德國之聲

中國與日本6月24日都針對台灣周圍的局勢作出最新表態。日本防長岸信夫告訴彭博社,台灣的安全與日本有直接關係,而中國國防部則重申,近日在台灣周圍的軍事行動是維持台海安全的必要行動。

根據彭博社6月25日報導,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在24日的訪問中表示,台灣的安全與日本的安全直接相關,因為該島周圍的緊張局勢正在加劇,其防禦能力越來越被中國的軍事力量所掩蓋。

上週,中國派遣28架軍機飛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引發國際社會關注,該行動也凸顯中國近來持續以軍事行動向台灣施壓。岸信夫週四向彭博社表示:「台灣的和平與穩定與日本直接相關,我們正在密切關注中國和台灣之間的關係,以及中國的軍事活動。」

他補充道:「隨著中國加強其軍事力量,北京與台灣的平衡正在嚴重向中國一方傾斜。這一差距正在逐年擴大。」

路透社報導中指出,台灣對東京至關重要,因為台灣南部的呂宋海峽是資源匱乏的日本依賴油輪為其經濟提供動力的重要航道。4月17日,岸信夫訪問了離台灣最近的日本島嶼與那國島,當地媒體報導說,幾天後他在一個執政黨研討會上說,如果台灣「被染紅」,情況可能會急劇變化,日本需要為此做好準備。中國外交部稱這些評論是魯莽和不負責任的。

岸信夫是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弟弟,他是去年訪問台北的一批日本議員中的其中一員,當時他赴台向已故前總統李登輝的去世表示哀悼。

台灣已經成為美國及其盟國的一個日益重要話題,許多人擔心中國在對台議題日益強硬的態度,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也已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一個關鍵因素。日本首相菅義偉和美國總統拜登在4月的雙邊峰會上,強調了減少台灣海峽緊張局勢的重要性,這是自1969年以來兩國首次在聯合聲明中提到台海問題。

在該聲明中,日本發誓要加強自己的防禦能力。當被問及此舉將如何影響的國防預算時,岸信夫告訴彭博社,國內生產總值1%的限制不一定適用。他說:「我們的國防開支應該基於國家國防所需的設備和人員,以及國家安全形勢。」

在中國議題上,岸信夫提到北京持續高速增加其國防開支,而且缺乏透明度。他說:「中國還在開發改變游戲規則的技術。」此外,他也重申日本與美國丶澳大利亞和印度組成的QUAD四方會談,不是針對任何特定的國家,而是基於有關海洋自由的共同價值觀。

中國國防部:台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

同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任國強也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到關於台灣與美國近來軍事交流密切的情況,任國強表示,中國實現完全統一是歷史必然,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大勢所趨,海峽兩岸和平穩定是人心所向。

他說:「『台獨』是走不通的絕路,搞『台獨』就意味著戰爭。美方應充分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壯大是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的。美方應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停止任何形式的美台軍事聯繫。」

任國強重申,台灣當局應該意識到,台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所以任何想要依靠美國謀求獨立的舉動都會失敗。他說:「近日,解放軍出動多型飛機在台海地區組織演訓活動,是對當前台海安全形勢和維護國家主權需要採取的必要行動。解放軍將堅決履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丶保衛國家安全的神聖職責。」

文章連結:日防衛大臣:台灣安全直接影響日本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25.06.2021

日本對中國軍事意圖嚴重擔憂

文/美國之音林森

東京日前表示,北京軍力的快速提升和近來的軍事意圖不明,令日本感到嚴重擔憂。美國的軍事專家說,日本有理由對中國軍力增長擔憂,必要時駐日美軍有義務協助和參與保衛日本;但美、日主導的「四方」機制不會演變成為亞太的「北約」。

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Nobuo Kishi)上星期在歐洲議會的安全與防務小組委員會上表示:中國一直在迅速加強其軍事能力,日本不能確定中國的意圖是什麼。當前的這種情況要求歐洲、美國和其它亞洲國家團結起來共同對抗北京。

日本為什麼對中國的軍事力量增強如此擔心?中日兩國之間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美國的軍事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日本有多種理由對中國軍事實力的快速增長感到擔憂。

日本擔憂什麼

美國知名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高級國際防務研究員何天睦 (Timothy R. Heath)博士認為,日本對中國軍力增長的擔心應該是出於至少三個方面的原因。

何天睦對美國之音表示,首先,中國軍隊的增長速度遠遠快於日本軍隊。目前的中國軍隊已經是亞洲最大的一支軍隊,而且其裝備也將很快與日本軍隊一樣先進;這意味著中國軍隊越來越有能力威脅日本的武裝力量。第二,中日兩國在尖閣列島地位等問題上仍存在嚴重爭議和爭端。

「第三,中國長期以來持續強調對日本侵華歷史的不滿。這表明,隨著中國實力的日益增強,中國可能會在尖閣列島等爭端中,試圖對日本採取軍事行動,」何天睦說。

唐安竹(Drew Thompson)曾擔任美國國防部負責美中軍事關係的官員,目前是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訪問研究員。

按照唐安竹的分析,自從2010年中國漁船在尖閣列島(中國稱釣魚島)附近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船隻相撞以來,中日關係的特點,一直是雙方不信任和軍事緊張局勢不斷加劇。 2012年,中國對日本將尖閣諸島國有化做出強烈回應,大幅度增加了在尖閣諸島周圍的軍事巡邏,實質上已經將政治分歧轉化為長期的安全危機。

唐安竹也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力的迅速擴大和現代化,是日本方面對中國的軍事意圖擔心的一個主要原因。

「同樣,習近平的共產黨主宰中國社會,並不斷將外部勢力描述為威脅的治理方式,增加了北京利用軍事和經濟脅迫來解決政治分歧、加劇緊張局勢和未來衝突的可能性,」唐安竹說。

美國夏威夷研究機構「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的高級研究員饒義(Denny Roy)博士對美國之音表示,除了東京認為北京聲稱對尖閣列島擁有主權,是對日本的直接領土威脅之外,東京方面還認為,中國質疑日本對包括沖繩在內的琉球群島的主權,是對日本的間接領土威脅。

饒義和唐安竹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都提到了東京對於台海局勢升級的擔憂,日本方面還認為,中國一旦武力佔領台灣,將會造成日本戰略形勢的急劇惡化。

專家們說,東京認為,中國軍艦和飛機在尖閣諸島和台灣附近不斷增多的入侵,可能是中國試圖佔領這些領土的前奏。 無論哪種情況發生,中國的軍事行動都可能導致日中兩國之間的戰爭。

日本同志社大學(Doshisha University)特別客座教授兼原信克(Nobukatsu Kanehara),曾經擔任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國家安全保障局次長。

兼原信克六月初在日本多語種網路媒體《日本網》(nippon.com)上發表署名文章說:「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A security crisis for Taiwan would be a security crisis for Japan)

兼原信克這篇文章的中文版寫道:「無論是重要影響事態,抑或存立危機事態,如同往常的法律論述眾聲喧嘩,目前情勢卻不容許如此悠哉地清談……縱使朝鮮半島爆發衝突,針對日本的攻擊僅限於彈道導彈。 但台海爆發危機就沒有那麼簡單。 台灣距離與那國島僅有100公里,天氣晴朗之際,可以在海平面上看見巨大的台灣島。」

熟悉美中台軍事關係的國防部前官員唐安竹說,日本對於台灣海峽軍事對峙升級的擔憂,是因為北京已經大幅增加了對台軍事脅迫和恐嚇的力度。而兼原信克的文章所言,非常簡潔地抓住了日本當前的權威觀點。

若中日軍事衝突,美軍不會袖手旁觀

按照目前一般的分析,儘管中日兩國之間有歷史恩怨和領土爭端;但是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是很低的;另外一個保障因素就是華盛頓和東京之間的軍事同盟。如果中日兩國之間萬一爆發軍事衝突,美國駐日本的軍隊將扮演什麼角色?

美國之音採訪的專家一致認為,一旦中日之間有武裝衝突發生,美國駐日軍隊一定會出面干預,甚至參與日本的防禦。饒義說,因為駐日美軍有義務在中國對日本發動攻擊時幫助保衛日本。

蘭德公司的軍事專家何天睦也表示,因為美國與日本有同盟關係,在發生武裝衝突的情況下,美國將會援助其盟友。所以,一旦中日之間發生戰爭,美國極有可能會參與幫助其盟友日本。

前美國國防部官員唐安竹說,如果發生涉及中國在尖閣諸島或台海兩岸出現突發事件,美日同盟和共同安全條約將會全面生效。美日兩軍將會密切合作、威懾侵略行動。「如果威懾失敗,他們將共同採取措施保衛和確保日本的安全。」

「四方」機制是否會演變成軍事同盟?

「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最早由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四國於2007年啟動。經歷了10年的沉寂之後,直到2017年特朗普上台後提出「印太戰略」,「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得以重新開機。

分析一般認為,「四方」機制重新啟動以來,其實只開展了一些不具備實質性內容對話;但是引發了國際間高度的關注。「四方」機制被普遍認為是針對中國經濟、軍事力量不斷增強的回應。

拜登總統今年1月份上台之後,為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在3月份召集了四國領導人參加的「四方安全對話」峰會。白宮曾經推出過「四方疫苗夥伴」(The Quad Vaccine Partnership)計畫。

此後,有分析認為,此次四方會談釋放出強烈信號,這一機制或能夠在應對北京軍事、外交和經濟影響力方面,扮演新的重要角色。國際間許多分析人士揣測,伴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的快速提升,「四方」機制最終是否會演變成為「北約」模式的軍事同盟。

蘭德公司國際防務專家何天睦對美國之音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情況似乎不太可能發生。由於中國市場在國際經濟中的重要性,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四方」機制國家,都希望與中國建立合作、穩定的關係。

「當然,這些國家也希望平衡中國的力量,但四方機制國家對建立反中聯盟的興趣不大,」何天睦說。

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研究員、前五角大樓官員唐安竹表示,「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是印度-太平洋區域民主國家的政治集團,而不是軍事聯盟。這四個成員國有著許多共同的利益,「但其中沒有任何一個成員國將這個機制視為一個共同防禦框架;即使他們在自由和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擁有共同的安全利益。」

東西方中心的饒義也認為,「北約」的模式並不適合東亞地區。這是因為當時戰後的西歐一致認為,蘇聯是一個明確的共同安全威脅;而今天的亞洲國家對中國的擔憂程度不一。 中國是它們的主要經濟夥伴,因此除非絕對必要,否則他們儘量不與中國對抗。 因此,「四方」機制距離成為「亞洲北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更為可能的是,它將保持一個鬆散的、非正式的論壇,把自己描繪成支持或宣導某些原則,而不是去反華,」饒義說。

何天睦指出,「四方」機制唯一可能變得更像北約的前提是:如果中國開始對其它國家進行無端的侵略性軍事攻擊行動。「然而,這種可能性不太可能發生,」他說。

文章連結:日本对中国军事意图严重担忧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