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 美國將從哪幾個方面「抗衡中國」

印有中美兩國旗幟的拳頭交鋒
美國一參議院委員會在當地時間周三(4月21日)以高票數表決通過,將「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

文/BBC

美國一參議院委員會在當地時間周三(4月21日)以高票數表決通過,將「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遞交參議院審議。

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以21票贊成、1票反對,將這項在全球大規模抗衡中國的法案推向參議院,之後會由100名參議員表決。

這是美國第一份跨黨派共同制訂對華戰略方針的重大法案,動員多種外交、經濟和戰略工具抗衡中國,被認為是美國兩黨在對華政策上一致走向加強對抗的里程碑式法案。

周三表決遞送國會的法案對4月較早提出的草案進行了數十項修改。路透社形容,法案體現了在「深度分裂」的美國國會當中,兩黨在對華強硬路線上「罕見一致的情緒」。

與此同時,部分參眾兩院議員還另外提出了一項「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在科技領域對抗中國。

該法案尚需要在參眾兩院審議和表決,並需要經過多個步驟才能實施,但路透社指,兩項法案均得到民主、共和黨的強力支持,極有可能最終在國會通過成為法律。

相關法案得到了拜登政府的支持。美國總統在上月曾表示,中國想要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的目標「不會在我的任內發生」。

中國外交部在周四(4月22日)對法案表示強烈批評,指其「嚴重歪曲事實、顛倒黑白,大肆鼓吹美國開展全面對華戰略競爭,粗暴干涉中國內政」。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記者會上發問:「難道美國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競爭中打敗中國嗎?」

有關法案將從哪幾個方面「抗衡中國」呢?

「在每一個維度上」抗衡中國

該法案的戰略競爭措施是由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民主黨議員鮑勃·孟南德斯(Bob Menendez)以及共和黨議員吉姆·裏施(Jim Risch)共同起草,後者表示法案是「真正的兩黨共識」。

它同時也體現了拜登在上任後提出的主張。美國總統在上月曾表示,中國的「總體目標」是要成為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強大」的國家。

美國總統拜登
拜登表示,他本人並不批評這個目標,但是重申「這不會在我的任內發生,因為美國將會繼續發展壯大」

拜登表示,他本人並不批評這個目標,但是重申「這不會在我的任內發生,因為美國將會繼續發展壯大」。

較早前的2月,美國參議院的民主黨多數派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umer)宣佈,要以「快速通道」的方式通過一系列抗衡中國的立法,「戰略競爭法案」和「無盡前沿法案」正是這一波立法行動的一部分。

在周三,孟南德斯表示,戰略競爭法案「讓我們的國家終於可以在權力、政治、外交、經濟、創新、軍事甚至文化等每一個維度上去面對中國的挑戰」。

「對中國就是戰略競爭——這不是因為我們希望這樣或者有意製造的,而因為北京過去和現在所作的選擇,」孟南德斯說。

中美國旗
們今天所面對的外交政策問題,甚至可能是整個21世紀的問題,就是中國,中國,中國

他表示今天的中國在全方位地挑戰美國和國際社會,在全球管治當中代表著一種「令人深深困擾的模式」。

吉姆·裏施則在「戰略競爭法案」的審議會上表示:「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外交政策問題,甚至可能是整個21世紀的問題,就是中國,中國,中國……我將此法案說得再重要,都不為過。」

在美國看來,中美兩大經濟體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成為「戰略競爭對手」,而這兩項法案是加強美國國力以對抗北京所必須採取的行動。

去年5月,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的一次調查顯示,每10個美國人當中有9個認為中國是競爭對手或者敵人,而不是合作伙伴。

美中阿拉斯加會談火藥味十足:雙方官員相互強硬指責

人權與民主

這個超過280頁的草案包括多項對華競爭措施,其中包括推動宣揚人道主義和民主價值,比如就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所受的對待實施制裁,以及支持香港民主進程。

法案的草案顯示,美國將會對被指在新疆和香港侵犯人權的中國官員實施新的制裁。

議員們在法案中要求撥出1000萬美元的專項款,用以在香港「宣傳民主」。

多名議員以北京對待新疆維吾爾人的政策作為美國進一步採取強硬路線的理由。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沒有改變特朗普政府聲稱中國在新疆實施「種族滅絶」的說法,但是相關的字眼並沒有出現在草案中。

台灣與印太事務

新法案中體現了美國對於加強與台灣關係比過去看得更重要。

法案強調,為美國實現其在印太地區的政治目標所需的軍事投入應該成為更首要的事務。

台灣正尋求美國愈來愈多的政治和軍事支持。
台灣正尋求美國愈來愈多的政治和軍事支持。

法案支持大幅增加在這一地區與安全事務有關的經費,並加強與台灣之間的聯繫,以及進一步限制北京在南中國海等區域的軍事行動和領土主張。

台灣媒體在周四直接將美國的法案稱為「抗中法案」,是旨在「反制北京對台灣與區域的野心」。

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在周四表示,對於這一法案表示「誠摯歡迎與感謝」。

他評論說,美國的戰略競爭法案納入了多項「友台法案」,包括加強台美在語言及專業領域交流合作的「台灣學人法案」(Taiwan Fellowship Act),以及要求不得限制台灣政府代表或軍人在執行公務時展示主權旗幟和徽章的「2021年承諾再保證法案」(Reassurance On Commitments Act of 2021, ROC Act)等。

不過,此前參議員提出的要將美國駐台辦事處負責人從「處長」改為「代表」的議案則沒有被納入最後的草案中。

科技競爭

與此同時,美國部分參眾兩院議員還另外提出了一項「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要求在五年內撥出1000億美元的科技領域研究經費,以及100億美元用於在全國創建新的科技中心。

針對北京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法案要求美國動用更多資金和資源,在核心科技領域上阻止北京佔據領先地位。

具體做法包括讓美國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加強美國半導體實力,以及在科研領域增加研究經費等。

此前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前列科技企業的中國公司華為(Huawei)在2019年被美國列入貿易黑名單以來,一直受制於美國的制裁令,其5G網絡技術的全球發展項目受到沉重打擊。

法案認為,中國已經「接近成為科技領導者」,並指中國成為科技和製造業超級大國和對「中國特色」發展模式的宣傳是以侵犯人權和挑戰長久以來的國際經濟秩序為代價。

A computer chip beside the China and US flags
美中科技競爭

法案提到的一些重要具體手段包括:

  • 幫助美國企業開拓多元供應鏈
  • 全面或部分收購5G移動網絡等基建設施
  • 商討雙邊或多邊數字交易協議

此外,有關於知識產權保護的措施是法案的一個重點,包括在實施法案一年內制定侵權企業名單。

另一方面,法案還提出,美國將與台灣、日本等「五眼聯盟」成員商討數字貿易和網絡安全協議。

法案提出的其他措施還有哪些?

  • 要求美國官員抵制2022年北京冬奧會,但不要求運動員抵制
  • 對非洲和拉丁美洲給予更多援助,以抗衡中國在這些地區的影響力,包括抗衡「疫苗外交」
  • 以更有力的發展投資銀行應對中國的國家開發銀行
  • 擴大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的涉足範圍,監察有潛在國家安全風險的財務轉移

美參院外委會通過戰略競爭法 有什麼亮點?

文/RFA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法案是由民主黨參議員梅內德斯(左)及共和黨首席議員里施共同提出。

美國參院外委會21號通過《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其中,撥款協助美國科技產業撤出中國、應對中共在全球惡意影響力以及因應一帶一路倡議的擴張尤其受到矚目。有分析認為這是在為美國與中國的競爭準備充足的資源;也有人擔憂這是開啟冷戰、美中全面對抗的序曲。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21日以21票贊成、1票反對的壓倒性表決結果,通過《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Strategic Competition Act),全案將送交參議院審議。這部法案為美國政府與中國展開全面競爭,提供人力、資金、政策的全面支援。

《戰略競爭法》由該委員會兩黨領袖梅嫩德斯(Sen. Bob Menendez)和里施(Sen. Jim Risch)領銜推動。

「我從一開始就說過,任何有關中國的立法都必須有力,可行和真正的兩黨合作。我相信這個法案通過符合這些標準。」聯邦參議員吉姆·里施告訴本台,這部法案讓美國政府有能力,全面應對中國在美國學術界、商界、科技業、及自由市場等各方面的影響力滲透。

法案的另一位提案人、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民主黨參議員鮑勃·梅嫩德斯(Sen. Bob Menendez, D-NJ)在法案通過後表示,他希望這只是一系列相關立法的開始,因為「今日中國正在用其具有替代性和令人不安的治理方式,在政治,外交,經濟,創新,軍事,甚至文化上挑戰美國與國際社會。」

路透社分析,雖然美國國會內部分歧嚴重、兩黨對立,但兩黨聯手推動對抗中國的努力正在升溫。「強硬路線對抗中國」的態度是美國國會中真正的、為數不多的「兩黨共同情緒」之一。拜登政府也支持這項法案。

「這個法案是全面動員美國政府及盟友的資源來遏制中國。」專研國際法的美國霍夫史特拉大學法學教授古舉倫則告訴本台,這部法案也標誌了過去五年來,美國對華政策轉向的重要里程碑,由國會提出議案、撥出資金與人力,跨黨派支持美國政府的對華戰略。

中方批評:冷戰式的對抗與污蔑

與華盛頓跨黨派合作的慶祝氛圍不同,北京嚴正批評這個法案是渲染「中國威脅論」。

「有關法案通篇拿中國說事,以中國為對手,大肆鼓吹美國開展全面對華戰略競爭,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充斥著陳舊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觀念。」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彬2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方對此法案「強烈不滿、堅決反對。」

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發言人尤文澤22日表示,這個法案「誣衊抹黑中國發展戰略和內外政策。」《環球時報》也在22日社評中寫到,這部法案將進一步推動美中對抗。

亮點一 撥款助科技供應鏈撤出中國

這部近300頁的《戰略競爭法》分為五大章節,分別著重在投資美國競爭力、投資盟友與夥伴、投資美國價值觀、投資經濟及確保戰略安全,每個章節都有將其付諸實施的詳細步驟及資金安排。

在投資美國競爭力的章節,具體列出四項領域:供應鏈重組、加強對外基礎建設援助、增強美國數位能力、以及對抗中共影響力。其中,法案授權行政部門在2022年至2027的六年期間,每年動用1500萬美元的預算, 供美國駐外使館聘請外部專家,協助美國企業或個人撤出中國市場、將部分生產設備移出,抑或是將供應鏈多元分散至中國以外地區。

亮點二 每年動用3億美元對抗中共全球惡意影響力

「對抗中共影響力」也是這部法案的另一個亮點。法案將在2022至2026間,每年提撥3億美元到「對抗中國影響力基金」,以對抗中共在全球的「惡意影響」(malign influence)。法案還要求國務院任命一位助卿以上級別的協調官負責統合這筆基金的運用。

法案指出,中共花費大筆資金在西方國家進行影響力作戰,例如花費5億美元在澳洲登廣告,吸引當地電視觀眾;也斥資超過2000萬美元在美媒刊登官媒《中國日報》置入性內容,試圖影響社會輿論。

面對中共輿論戰,法案授權於2022年至2026年財政年度期間,每年撥款1億美元給美國國際媒體署(USAGM),資助支持駐外媒體、建立獨立媒體、在中國境內與境外對抗假訊息及投資能規避言論審查的技術。

法案也授權在同一期間,每年動用1億7000萬美元經費,資助支持媒體自由、訓練與保護記者的計畫。

亮點三 因應中國「一帶一路」擴張 加大印太人力、資源投入

法案中還著重強調應對中國一帶一路的經濟及政治影響力擴張,因此授權美國國務卿建立「基礎建設交易與協助網路」(Infrastructure Transaction and Assistance Network),撥款7500萬美元,目的是加強在印太區域推進具永續性、透明與高品質的基礎建設。

這部法案特別看重印太區域,其中一項高達20億美元的撥款,用於援助印太區域的國家和地區;另外一筆1250億美元的撥款,則將用於印太外交參與。法案還規劃加大美國政府人力在印太區域的投入。

此外,法案計畫為印太地區提供6.55億美元的對外軍事援助資金,以及為印太海上安全倡議(Indo-Pacific Maritime Security Initiative)提供4.5億美元。法案還將為美國國務院撥款1千萬美元,用於促進香港民主。

與中競爭還是「冷戰宣言」?

古舉倫觀察,法案用「競爭」來描繪與中國的關係,避免塑造與中國進入敵對或冷戰的語境。但一些學者對於這部雄心勃勃的法案則抱持擔憂的觀點。

「這(法案)無關競爭,而更像是對中國的冷戰宣言,並以最負面的方式闡述任何中國的行動或意圖。」 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研究中心(Global Development Policy Center)的中國歷史研究學者文哲凱(Jake Werner)告訴本台。

文哲凱擔憂將描繪中國為「敵手」的論調,是將中國決策的方式過於簡化,最終可能導致美中合作空間的縮小,甚至激化更加對立的兩國關係。「我對於法案中提到要拆毀(tear down)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說法感到特別不安,」文哲凱說,一帶一路倡議確實存在問題,但全面推翻這項倡議的結果將讓某些發展中國家無法得到迫切幫助。

在芝加哥作研究的文哲凱觀察,在美國學術界,人們對於這個法案描繪中國的方式更多持保留態度;但在華盛頓的政策決策圈,「中國是推翻自由世界秩序的行動者」已經是主流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