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 手段高壓無情卻逐漸被逼到牆角的領導人 

文/上報王能斌

中東地區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地理位置、天然資源以及宗教文化的錯綜複雜,成為美、俄勢力之間「代理人戰爭」的熱戰區域,且在以色列建國,伊朗政權發生兩次遭到顛覆等事件發展,使區域內的情勢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之下,區域事務也往往具高度複雜性。

在1979年發生伊斯蘭革命,並且建立了採取所謂「法基赫監護」(Wilayat al-Faqih)政體後,伊朗走上了宗教意識型態領導政治的道路,雖然仍有總統以及國會大選等符合民主的制度,但重大事務的決策權握在宗教領袖手中,使首任最高領袖何梅尼(Ruhollah Musavi Khomeini),以及如今的第二任最高領袖哈米尼(Ali Khamenei),才是決定伊朗整體走向的關鍵。

也因此,近日以色列發動與伊朗之間的軍事衝突之中,外界咸認以色列最終的目標便是哈米尼,以國總理納坦雅胡更曾表示哈米尼的覆滅「不會讓衝突升級,反而能夠結束衝突」。雖然德黑蘭仍然以高壓手段控制著伊朗內部,但是長期受到壓制的世俗派,以及追求自由、期望擺脫高壓手段的社會聲浪,加上主要來自以色列與美國的對抗,似乎正讓哈米尼猶如被對手逼到牆角的拳擊手,逐漸失去策略選擇與操作的彈性,落入他一直以來都竭力避免的處境。

出身貧寒神職家庭 自幼深受激進宗教思想吸引

哈米尼1939年出生在位於伊朗東部,有聖城地位的城市麥什赫德(Mashhad),其父是一名低階神職人員,由於家境貧寒,因此塑造了哈米尼務實的個性;由於1960年代,當時領導伊朗的世俗派國王巴勒維(Mohammad Reza Pahlavi)提出了重大改革計畫,引發了保守派宗教人士普遍的反對,將哈米尼推向了激進的道路上。

在伊朗的神學理論中心庫姆(Qom)鑽研神學時,哈米尼深受什葉派傳統以及新興的保守主義反對派領袖何梅尼激進新思想的影響,到了1960年代末期,哈米尼已經開始為已遭到放逐的何梅尼執行秘密任務,並且著手組織激進伊斯蘭主義的行動網路。

除了什葉派傳統價值、何梅尼的激進思想之外,哈米尼雖然公開表示自己愛好西方文學,尤其是包括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法國文學巨匠雨果(Victor Hugo)以及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得美國作家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等人的著作,但哈米尼事實上受到反殖民主義、反西方思潮的影響更深。

屢遭巴勒維王朝政權監禁 仍成功投身伊斯蘭革命

雖然激進行動遭到當時統治伊朗的巴勒維王朝政權注意,並且多次遭安全單位逮捕入獄,但哈米尼仍然成功投入了1978年展開的大規模反政府抗議活動,最終使建立於1925年的巴勒維王朝被推翻,結束了該王朝第二位君主長達37年的鐵腕統治。

由於哈米尼長期忠於何梅尼,因此在何梅尼結束放逐返國,並且建立了以宗教為最高指導的新政權後地位迅速竄升,且在1981年在一次暗殺中倖存,造成其一隻手無法活動之後,哈米尼在大選中勝出,成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第三任總統,並且在1989年何梅尼逝世之後,繼任成為最高領袖。

透過修憲進一步集中權力 表面放權卻在暗中收緊對社會控制

透過推動修憲,哈米尼進一步將權力集中,最關鍵的則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的崛起,除了是新政權力量的主要來源,也是用以擴大神權政府軍事、社會、經濟力量的關鍵手段;在1990年代,哈米尼進一步翦除異議人士,連一度被他所欣賞的詩人,都成為了安全單位追捕的目標,居於海外的反對派也面臨追殺。

在此同時,伊朗與其在區域內扶植的真主黨(Hezbollah)之間的關係也更加緊密;雖然哈米尼表面上展現了開明政治的態度,但實際上卻以務實原則逐步推動何梅尼所留下的發展道路,在1997年,改革派的哈塔米(Mohammad Khatami)在大選中以壓倒性勝利成為第五任總統,哈米尼雖容許哈塔米擁有某種程度的政治自主,但也經常動用武力,捍衛伊斯蘭政權的核心與意識形態。

對內高壓對付改革進步聲浪 對外培植「抵抗軸心」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浪潮以及資訊流通,伊朗國內要求改革的聲浪高張,對於伊斯蘭政權的穩固構成威脅,因此哈米尼對於包括女權、同性戀以及宗教少數派群體的鎮壓手段日趨嚴厲,且在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所實施的制裁下,使伊朗經濟難以出現起色,也讓原本支持政權的人士感到失望,進一步擴大了國內的不滿情緒。

對外,哈米尼透過伊朗革命衛隊,在中東各地扶植所謂的「抵抗軸心」(axis of resistance),包括了加薩地區的哈瑪斯(Hamas)、黎巴嫩境內的真主黨(Hezbollah)、葉門青年運動(The Houthis)叛軍,以及許多敘利亞、伊拉克境內的民兵組織,試圖對以色列以及其他和伊朗對立的區域勢力構成威脅,但自從哈瑪斯在2023年發動攻擊之後,在以色列的強力反擊之下該軸心已然土崩瓦解,敘利亞阿塞德(Bashar Assad)政權在2024年12月一夕之間垮台,更是再度重創了哈米尼苦心經營的區域聯盟關係。

政治操作彈性逐漸消失 哈米尼內外交迫正退往牆角

掌權30多年的哈米尼,不斷試圖強化宗教勢力,壓制世俗派與改革的呼求,維護本身以及擁護者們的權力與地位,但是在目前內外交迫的態勢下,其所擁有的操作彈性正一步步消失。

為了避免以色列的攻擊使伊朗伊斯蘭政權群龍無首,哈米尼日前據說已提名3位高階的神職人員作為繼任人選,同時也對革命衛隊選定了隨時可接掌指揮權的備位官員,然而近日來以色列對伊朗軍事高層的擊殺任務並未停下腳步,對於神權政府的壓力不斷擴大,也持續限縮著哈米尼的選項,猶如正在被逼往角落的拳擊手,未來發展則仍有待觀察。

連結:【人物】手段高壓無情卻逐漸被逼到牆角的領導人 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 — 上報 /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