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城影展:紅地毯「裸露禁令」背後的矛盾邏輯和爭議

文/BBC特約撰稿人艾莉·維奧萊特·布拉姆利(Ellie Violet Bramley)
法國坎城影展的紅地毯禁止「透視裸裝」及「肥大寬鬆裝」背後,有著複雜的禮儀和豐富的歷史。
我們來解讀2025年坎城影展的「端莊」服裝規範。
這條最嚴格的紅地毯規則如今變得更加嚴格——週二,坎城電影節官方宣布:「出於端莊原因,紅地毯及影展其他區域禁止裸露。」
這一禁令讓人矚目,因為裸露服裝近年來已經成為紅地毯上的常見搭配,坎城影展也不例外。例如,去年超模貝拉·哈蒂德(Belaa Hadid)穿著一件10丹尼爾的聖羅蘭吊帶裙。(丹尼爾又稱丹數,即計算纖維重量的單位,數字越高,代表織物越厚重)
而多年來,伊莎貝爾·雨蓓(Isabelle Huppert)、娜奧美·坎貝先(Naomi Campbell)和肯達爾·詹娜(Kendall Jenner )等明星也都選擇了這一矛盾的潮流。

這一禁令正值文化保守主義興起之時,讓人感覺與當前對女性身體的監管趨勢相符——這次是以「端莊」為名。
「上帝禁止露出乳頭,」在時尚圈有名的匿名帳號「Boring Not Com」在Instagram上寫道,並接著說道,「保守主義的悄然回歸是真的。」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些轟動一時的時尚幾乎與影展的大片本身一樣值得注意。
對於某些人,包括羅絲·麥高文(Rose McGowan),所謂的裸露服裝則是賦權的體現。
許多觀察者還指出了明顯的雙重標準。
「紅地毯上禁止裸露皮膚,但一進入影廳,屏幕上就能看到。當然,幾乎總是女性。」Boring Not Com寫道。
「別忘了,這就是2015年禁止穿平底鞋進入的影展。同時,這裡卻依然為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張開紅地毯(他在1978年強姦未成年少女,在判刑前逃離美國)。」
其他評論家則提出了更廣泛的觀點,指出坎城影展有著另一條著名又自相矛盾的規定,界定女性的穿著。
2016年的布基尼(burkini)禁令,該規定指穆斯林女性穿着包裹全身的泳衣可能對公共秩序構成威脅。
「一個因宗教原因穿著端莊並遮住頭髮的女性不被允許,而穿著透視服的女性也被視為『不端莊』。你需要穿得保守,但又不能過於保守。這是一個兩難的局面。」埃扎伊迪(Shahed Ezaydi)在《Stylist》雜誌中寫道。

但這項禁令不僅止於「裸露」,還進一步規定:「肥大寬鬆的服裝,特別是帶有長裙襬、妨礙賓客通行及妨礙入座的服裝亦不被允許。」這直接觸及了一個核心問題:紅地毯的真正意義是甚麼?
自從瓊·里弗斯(Joan Rivers)於1994年金球獎紅地毯首次提出「人們穿什麼——或者更確切地說:穿的是誰的設計」這個問題以來,此話題便成為紅毯文化的核心。
近年來,紅地毯更被視為巨大的廣告牌——一種行銷操作。名人收取高額報酬而穿上某品牌設計,可說是將焦點從電影轉至時尚。
在不少場合——以Met Gala為極致例子——紅地毯已成為華麗服裝奇觀的舞台,目的就是吸引最大關注。而「長裙襬」正正能達成此效應。至於這是好是壞,見仁見智。
然而,康城影展在某程度上可說一直與眾不同。
根據《衛報》2023年引述的一名時尚圈內人所言:「美國的主要頒獎禮往往有大量財務贊助——一套紅地毯造型的酬勞可高達十萬美元(7.54萬英鎊)以上——所以壓力相對更大。」相比之下,「在坎城,穿什麼、穿哪個品牌的壓力較小。」
正因如此,坎城某程度上才得以成為造型自由的舞台,但這也可能正是問題所在。法國的坎城影展,已非正式地演變成另一場時裝周。對許多人來說,紅地毯上的時尚造型如今幾乎與影展本身同等重要。
對一個以電影為本的影展來說,這肯定令人惱火。
不過,對於那些對時尚藝術有更寬容看法的人來說,這或許不是重點。考慮到這項禁令是在影展開始前僅一天才宣布,而出席者早已籌劃造型多月,有評論者對時尚業工作者表示同情。
時尚作家皮薩諾(Louis Pisano)於Instagram寫道:「為所有造型師祝福及祈禱。」造型師貝索維奇(Besovic)則批評:「這太低劣了。這表明你有多不尊重出席者……特別是不尊重造型師……為甚麼兩個月前不能這樣做(宣佈)?」
熱愛紅地毯裸裙風格的哈莉·貝瑞(Halle Berry)據報原本準備了一套肥大寬鬆的裙裝,但現在因裙襬過大無法穿上。她補充道:「我必須改變造型。不過就裸露的部分而言,我覺得那可能是個好規定。」

不過,對某些人而言,禁令中針對「裙襬體積」的部分其實比禁止裸露來得更合理。
坎城常客、時尚觀察者皮薩諾接受《Vogue Business》訪問時形容,近年紅地毯已被大量網紅佔據,「穿上最瘋狂、最大的造型」,「他們霸佔紅地毯最大空間,」而數以千計觀眾需要進場觀影,「每個人都被堵塞。」
這並非坎城首次以禁令加快落實。
早在2018年,影展藝術總監蒂耶里·弗雷莫(Thierry Frémaux)曾下令禁止自拍。他向《Le Film Français》雜誌表示,「自拍所帶來的瑣碎混亂與拖慢節奏,損害了(紅毯體驗及)整個電影節的品質。」
但坎城真的會嚴格執行這些規定嗎?
儘管主辦方聲明:「接待人員有責任拒絕讓不遵守規則的賓客踏上紅地毯。」實際執行起來是否公平一致,仍有待觀察。
坎城過去定下嚴格規則,但往往未有公平地執行。
1953年,畢卡索(Pablo Picasso)便獲特准穿著違反禮服規定的羊皮外套,同年卻有一名記者沒有獲得相同待遇。1960年,即使美國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是評審團成員,亦因拒穿晚禮服而被拒於開幕式門外。
事實上,以上資訊均由影展官網列出,顯示主辦方對於透過服裝規範引發話題,似乎頗感自豪——即他們心知肚明,有少數人選擇挑戰這些規定,但真正能被破例放行的人卻少之又少。

據時尚媒體Style Not Com所言,「據說這些規定其實並不適用於真正的紅地毯主角——那些模特兒和品牌代言人,他們純粹為了拍照而來,電影不看、走完紅地毯就從後門離場。說實話,這樣的人才是佔大多數。」
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幾位穿著如雪鐵龍汽車般巨大禮服的網紅,將被請下紅毯。
歷史告訴我們,那些違反規定卻未受懲處的人,往往能在公眾眼中獲得正面評價。因為挑戰被視為嚴苛、勢利或父權色彩濃厚的服裝規範,過去曾為好萊塢明星贏得掌聲,讓他們在那一刻顯得更平易近人。
2016 年,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在平底鞋被禁止的一年後,赤腳踏上紅地氈,被《Vanity Fair》封為「美國甜心」;2018 年,克里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也曾當場脫下Louboutins高跟鞋,她向《好萊塢報導》(Hollywood Report)表示:「如果你不叫男人穿高跟鞋和裙子,那就別來要求我。」
那麼這一次,若有人「解放乳頭」卻沒被攔下,他們也會獲得相同的讚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