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評論

姚錦祥:美防長贊二戰日軍「英勇」,是無知還是另有深意?

《硫磺島升旗》(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

姚錦祥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姚錦祥

3月29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訪問硫磺島,並發表了一篇頗具爭議的講話。他不僅向美軍陣亡士兵致敬,還強調了日美雙方戰士的「勇敢精神」,稱他們「共同書寫了歷史」。

這一表態迅速在國際輿論場引發巨大反響。不少人頓感錯亂:難道赫格塞思忘記了,美國和日本正是硫磺島之戰的對手,而美軍也付出了難以想像的慘重傷亡?這背後究竟是對歷史的無知,還是另有深意呢?

硫磺島戰役:太平洋戰爭的重要節點

硫磺島戰役是二戰太平洋戰場中最血腥、最具象徵意義的戰役之一。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美軍發動對硫磺島的進攻,這場戰役的慘烈程度遠超預期。

硫磺島地勢險要,日軍在島上構築了堅固的地下防禦工事,並採用隱蔽的洞穴作戰策略,極大增加了美軍攻堅難度。日軍指揮官栗林忠道將軍採取「堅守不出、陣地戰消耗」的戰術,試圖最大程度地削弱美軍的攻勢,使硫磺島成為美軍進攻日本本土前的一道「血色屏障」。在戰役過程中,約11萬美軍士兵與2.1萬日軍士兵進行了長達五周的激烈交戰,最終美軍以26000餘人的巨大傷亡代價攻克該島,而日軍幾乎全員戰死,僅有少數人被俘。

硫磺島戰役的戰略意義在於,它是美國轟炸日本本土的關鍵跳板。在佔領該島後,美軍迅速修建了機場,為B-29轟炸機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中途加油和迫降點,使其能更頻繁地轟炸東京等日本本土城市。在戰術層面上,硫磺島戰役充分彰顯了日軍「最後的瘋狂」,也促使美軍更加堅定地使用壓倒性火力,並最終投擲原子彈的決定中。

然而,硫磺島的歷史意義並不僅僅局限於軍事層面,它更成為美日兩國對於戰爭記憶的一個重要象徵。在美國,這場戰役代表著美軍的英勇犧牲和對勝利的堅定信念,那張著名的「硫磺島升旗」照片更成為美國軍事精神的象徵。而在日本,戰後的歷史敘述則將硫磺島戰役塑造成「武士道精神」的典範,強調日軍士兵的頑強抵抗和「玉碎精神」,而淡化戰爭責任問題。

因此,赫格塞思這次的言論,實際上觸及了一段極為敏感且具有政治含義的歷史記憶。

赫格塞思的發言與輿論反應

赫格塞思的表態在美國國內外引發了強烈爭議。

在美國,退伍軍人團體、軍方歷史學者及保守派政治人物對其言論都有所不滿,認為他有意模糊二戰的歷史正義性,甚至是在試圖美化曾經的敵人。在他們看來,硫磺島戰役是美軍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戰役之一,美軍士兵付出了巨大犧牲,而赫格塞思竟然試圖將日軍與美軍等量齊觀,這無異於是對那些陣亡將士的褻瀆。

共和黨內部也有一些聲音呼籲赫格塞思澄清自己的立場。社交媒體上也有大量網友批評赫格塞思的言論不妥,許多人提及珍珠港襲擊,提醒他不要忘記是誰首先發動戰爭,導致美軍數十萬人犧牲。

與此相類似,在中國和韓國,赫格塞思的講話則被解讀為對歷史的無知,或者某種「歷史修正主義」的信號,認為美國此舉可能是在淡化日本的戰爭責任。

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日本政府和保守派媒體普遍對赫格塞思的表態表示歡迎,認為這是美日同盟關係進一步鞏固的體現,同時也意味著美國正在逐步修正其對二戰的歷史敘述,使日本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更為「正常化」。還有一些觀點甚至認為,這表明美國已經開始接受日本的「受害者敘事」,而不僅僅是「戰敗國」。這對於剛剛在汽車關稅問題上被川普打下「當頭一棒」的日本來說,可以說得到了極大的心理寬慰。

赫格塞思為何選擇訪問硫磺島?

實際上,赫格塞思此次訪問硫磺島,並非一個孤立的象徵性行動,而是其近期亞太訪問行程的一部分,具有明確的戰略考量。

他在來到硫磺島之前,已經訪問了夏威夷、關島和菲律賓,均涉及在所謂「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軍事部署問題。其中,夏威夷是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所在地,關島是美軍最重要的西太平洋軍事基地,而菲律賓近年來在配合美國「印太戰略」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赫格塞思選擇在這個時間點訪問硫磺島,並發表上述言論,也是為了在美日軍事合作中引入新的歷史敘事,以便更好發揮日本的作用。

硫磺島作為美軍在二戰中奪取的重要軍事據點,其歷史象徵意義不僅限於戰爭記憶,還涉及當前的軍事現實。這一次美日防長級官員同時到訪硫磺島,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近年來,日本政府不斷調整其防衛政策,試圖突破「專守防衛」限制,並在安保政策上更加主動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2022年底,日本政府通過了《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和《防衛力量整備計畫》,大幅增加了防衛預算,並推動了包括遠端打擊能力在內的軍事現代化。

這些變化實際上已經使日本在軍事上更加接近「正常國家」,而赫格塞思的發言無疑是在為此鋪路。可以預見,未來美日聯合軍事演習的規模將會繼續擴大,而美國也將進一步推動日本在地區衝突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3月29日,日美共同紀念硫磺島戰役陣亡士兵。

除了對日本的支持,美國近期在菲律賓的軍事活動也值得注意。2023年以來,美國在菲律賓獲得了額外的軍事基地使用權,並加強了與菲律賓的軍事合作。而硫磺島戰役的歷史,某種程度上也與菲律賓有關,因為美軍在硫磺島作戰的同時,也在逐步收復菲律賓群島。

赫格塞思此行,不僅是向日本傳遞信號,也是向菲律賓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展示,美國將進一步強化在「印太」的軍事存在,而日美軍事合作的深化將成為這一戰略的重要支撐點。

美國二戰史觀的調整及其深意

從更深層面來看,赫格塞思的言論不僅是一種外交姿態,或許也預示著美國在二戰史觀上的微調。過去,美國的二戰敘事強調「正義戰勝邪惡」,二戰是一場針對法西斯侵略的正義之戰,而如今,赫格塞思的講話似乎模糊了勝利者與失敗者之間的界限,強調了美日雙方的「犧牲與英勇」。今年適逢二戰勝利80周年的重要時間點,發出這一信號的確不同尋常。

實際上,二戰的殖民擴張史以及「戰敗國」的地位,一直是制約日本發揮更大安全作用的一個敏感點,尤其是由於亞洲其他國家對日本戰時罪行的記憶依然深刻,使得日本在推進軍事政策調整時面臨一定的國際壓力。而赫格塞思的講話,某種程度上是在暗示,美國希望將美日二戰的歷史記憶從「戰爭中的對手」調整為「共同犧牲的英雄」,從而淡化日本戰敗的「恥感」,使其在軍事和安全事務上更加自信。

同時,美國調整二戰史觀,也可能是在為未來的軍事行動奠定輿論基礎。如果美國未來在亞太地區的軍事行動需要日本深度參與,那麼「共同犧牲」的敘事將有助於推動日本社會接受這種新角色。近年來,日本國內的右翼政治勢力不斷推動歷史修正主義,試圖淡化二戰侵略史,並強調日本也是戰爭的受害者。而赫格塞思的講話,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這種敘事趨勢,使日本政府可以更容易地在國內推動相關政策。

此外,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整體戰略佈局,也促使其在歷史敘事上進行微調。隨著中美戰略競爭的加劇,美國希望進一步整合盟友資源,以共同應對中國的崛起。在這一過程中,美日關係的穩固至關重要。然而,日本在亞洲的歷史遺留問題仍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尤其是在中韓等國的外交政策中,二戰歷史仍然是影響對日關係的一個核心問題。因此,美國調整對二戰的敘述,除了是為了強化美日同盟關係,也可能是在為未來的地區戰略塑造新的輿論環境。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歷史敘事的調整也帶來了潛在風險。淡化二戰的歷史責任,可能會助長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使得關於戰後國際秩序中的歷史共識遭到侵蝕。近年來,日本國內已經出現了一些否認戰爭罪行的聲音,而美國如果在歷史問題上向日本妥協,可能會助長此類極端勢力,使得亞洲地區的歷史爭議進一步激化。短期內看,美國的這一戰略調整或許會強化美日軍事合作;但從長期來看,可能會加劇亞洲的歷史矛盾,甚至影響美國與其他亞洲盟友的關係。

因此,赫格塞思訪問硫磺島的真正目的,不僅是悼念歷史,更是為了調整歷史敘事,以適應當前美日軍事合作的現實需求。但二戰歷史不僅是過去的遺產,也是當今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被異化成新的地緣政治工具。這不僅會衝擊本已傷痕累累的現行秩序,也會給東亞國際關係帶來新的動盪和不確定因素。

連結:姚锦祥:美防长赞二战日军“英勇”,是无知还是另有深意? (guancha.c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