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習近平、梅克爾通話 補救中歐關係?

習近平梅克爾通話 補救中歐關係?

文/綜合報導

在中歐關係因涉及人權問題的相互制裁急轉直下後,本週三(4月7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德國總理梅克爾通電話。這一接觸傳達了怎樣的信號?

德國之聲報導,中國與歐盟的關係陷入低谷之際,習近平與歐盟最重要成員德國的政府總理通話,在分析人士看來,是在向外界傳達一個資訊:雙方不希望關係繼續下行。

3月22日,歐盟、英、美、加拿大同時宣佈對侵犯新疆少數族群人權的多名中方責任官員實施制裁。這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歐盟首次就人權問題制裁中國。北京也立即宣佈了反制裁,涉及包括學者、智庫及歐盟議會議員在內的歐盟實體和個人。

德國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教授、政治學者辜學武看來,這是雙邊關係的一個「戲劇性變化」,因為就在此前不久,歐盟剛剛公佈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文本,而該協定是雙方經過長年的談判達成的,尤其對歐盟政治具有重要意義。

歐中關係因相互制裁陷入僵局,是此次習近平與梅克爾通話的背景。而選擇目前時間點,辜學武認為還有另一個因素:梅克爾今年秋天大選後即將退出政壇。他舉例說,2011年開始的德中政府級磋商已舉行了5輪,今年計畫進行的新一輪對話,德方不想推的太遲。

據新華社報導,梅克爾在與習近平通話時表示,德方願同中方一道籌備好新一輪德中政府磋商。德國《時代週報》援引未經證實的消息稱,磋商將於4月底舉行。

排除誰 的「干擾」?

輿論分析認為,梅克爾和習近平希望對急劇下滑的中歐關係做一些補救、平衡。從有關通話的報導看,雙方似乎希望突出合作交往方面的積極前景。德國表示希望儘快恢復人員往來,在抗疫、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領域加強交流合作。

一種分析認為,中國領導人希望通過梅克爾在歐盟的影響力,尋求改善關係的可能性。辜學武指出,歐中關係發展中,梅克爾向來扮演著推手角色,這與她執政的務實風格、理念不無關係。另外鑒於德國在歐盟內主導性的政治和經濟地位,這一解讀也是順理成章的。

習近平在通話中強調,中歐關係發展應「相互尊重,排除干擾」,「中國發展對歐盟是機遇,希望歐盟獨立作出正確判斷,真正實現戰略自主。」在北京看來,歐盟不應該受到美國的「干擾」。

但政治學者辜學武指出,中方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在對新疆政策的制裁問題上,布魯塞爾在時間上或與美國進行了協調,但在內容上,歐盟可以說是「義無反顧,而且社會支持度非常高」。德國和歐洲社會認為,在新疆發生的事情與他們的價值觀格格不入。因此做出制裁決定是出於自覺和信念,並不是受到美國的「干擾」。

有四家機構上了中方制裁名單,分別是歐盟理事會政治與安全委員會、歐洲議會人權分委會、丹麥民主聯盟基金會和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其中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作為一家智庫,尤其受關注。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發文稱,切斷該機構與中國的聯繫,「意味著該研究中心的調研管道難以為繼,影響力將受沉重打擊」。該德國智庫發聲明回應稱,對中方決定感到非常遺憾,同時拒絕這些指控。「作為一家獨立研究機構,我們致力於增進對於中國更好、更多元的瞭解。我們將繼續通過提供基於事實的分析來追求這一使命,即使在困難時期也以創造交流和對話的機會為目標」。

落差與現實

梅克爾在與習近平通話時表示,歐方在對外關係方面堅持自主。中國官媒引述她的話說,當今世界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更加需要德中、歐中合作應對。柏林政府發言人週三則表示,梅克爾強調了對話在雙邊關係所有領域中的重要性,在雙方存在分歧的議題上也不例外。

歐盟新的對華戰略對中國的定位是一個「矛盾綜合體」:既是合作夥伴,例如在經貿、環保、多邊協作領域;又是價值觀和政治體制上的競爭對手。

辜學武認為,北京尚未完全接受這一思路,仍在強調中歐不是競爭對手或敵手,而是全方位的戰略合作夥伴,「雙方的認同仍有落差」。但他相信中國會逐步接受這一既成事實——經濟的合作、意識形態領域的對抗,政治和資本體制的競爭,三個板塊平行存在,互不干擾。「因為這對大家都合適,雙方都不願因為有競爭而放棄合作,或者為合作而回避各自的價值觀之間的距離。「

習近平為什麼同梅克爾通電話?

另據法廣報導,因維吾爾人權問題導致歐盟與中國關係急劇惡化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週三與德國總理梅克爾通電話。習近平希望歐盟為改善雙邊關係「作出積極努力」。

法新社報導說,中國領導人與歐盟領袖通話是自從上月歐盟因新疆人權問題制裁中國,中國緊接著反制歐盟之後,這是首次與歐盟接觸。那次事件發生後,中國與歐盟關係急劇惡化。

習近平與梅克爾通話,觀察人士指似有挽救局面的性質。美方正在全球佈局,歐盟已經加入美國針對中國的陣營,同時對中方發起制裁,美方的盟國,對中國一向謹言慎行的日本現在對中國的態度也愈來愈強硬。在這一背景下,習近平似乎對歐盟還抱有希望,尤其對目前歐盟輪值主席梅克爾抱有希望。

一則中國與歐盟的雙邊貿易中,中德貿易佔有很大份量,這一點習近平在通話中表述得很明確,他強調中國對德國經濟的重要性:「中國連續5年成為德國全球最大貿易夥伴,體現了中德合作的韌性和潛力」,對於這一點,梅克爾也十分清楚,她十分清楚德國的利益所在。

二則梅克爾擔任輪值主席後,與去年年底與中方達成了談判長達七年之久的中歐投資原則性協議。這一頗具爭議的協議被認為與梅克爾全力推動有關,歐洲因而有輿論批評梅克爾與中國搞綏靖。

習近平與梅克爾通電話,根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強調他去年與梅克爾「多次溝通,為中德、中歐關係發展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顯然,習希望中德繼續發揮「引領作用」。他還說,「中德、中歐加強合作,能夠辦成有意義的大事,希望德方、歐方同中方一道作出積極努力。」

中方在美國總統拜登正式上任前,曾有強化與歐盟關係,形成中、美、歐新三角的重大計畫。美國兩黨對中共有高度共識,中共對拜登上台後改善雙邊關係也不太可能抱太大希望,最初中方對拜登政府或抱有一點希望,現在這種希望越來越渺茫。那麼,攜中國龐大的經濟力量與溫和持中的歐盟強化關係,至少在經濟層面讓美方孤立中國的計畫破局。

而在特朗普主政時期自視遭到美方不公對待的歐盟,也有希望在拜登上台前與中方儘快完成中歐投資協議的打算,免得拜登上台後要求附加更多人權因素。結果,在梅克爾的推動下,這一充滿爭議的協議通過了。果然,美國表示了不滿。

習近平同梅克爾通電話,有希望重新挽回這段關係的意思。因此他說,中歐關係面臨新的發展契機,也面臨著各種挑戰。習近平特別要強調的是:中歐「相互尊重,排除干擾。中國發展對歐盟是機遇,希望歐盟獨立作出正確判斷,真正實現戰略自主「。

在阿拉斯加中美對話失敗之後,中方意識到美國在歐洲,在亞洲正在形成對中國的一個包圍圈,但習近平的表述顯示,歐盟似乎仍然是可以攻破的,所以他強調歐盟應獨立作出正確判斷,暗示不要跟著美國走,「真正實現戰略自主」。

比起盛行的戰狼風格,習近平這兩句話說得很溫和,但仔細掂量也很不外交,好像在教導歐盟,奉勸歐盟「獨立作出正確判斷「,給人感覺歐盟似乎仍然很不成熟,所以需要」真正實現戰略自主」。

梅克爾電話裡談了什麼,德國方面尚無披露,但新華社稿提到的第一句話就是:「梅克爾表示,歐方在對外關係方面堅持自主」,這句話無疑是對習近平上述表述的反駁,也符合歐盟的現實狀態,歐盟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歐盟內部的經濟交流份量已經很重,這不是說歐盟不需要與中國貿易往來,歐盟不是不知道中國對歐盟是機遇,但中國也同樣需要歐盟,歐盟對中國同樣也是機遇。在戰略問題上,如果獨立指的是安全,歐盟成員國中法國既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有獨立的軍事體系,而歐盟整體上通過北約組織與美國有著持久而牢固的軍事合作關係。從親密程度上,歐盟是美國的盟邦,這不僅僅是歷史因素促成,更重要的是價值觀接近,美歐之間雖有矛盾,但人權觀念,民主價值是一致的。

中方也許應該自問,中國經濟體越來越龐大,越來越發達,無論歐盟,無論美國,都需要中國的市場,都需要與中國做買賣,可為什麼受歡迎的程度越來越差?為什麼歐美與中國的關係如此惡化?核心的問題仍然出在價值觀上。這一次具體的導火索就是新疆人權問題。

從八九六四以來三十餘年,歐盟這是第一次就新疆人權問題對中國實施制裁,對一個擁有27個成員國,作出如此統一的決定,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舉動,中方通過反制歐盟來否認自身存在的嚴重人權問題,宣佈對多名歐洲議會議員,歐洲知名智庫和學者制裁,有分析指,這一輪交手一舉摧毀了去年年底雙方達成雙邊投資協議所營造起來的友好氣氛。隨後,被中國官方輿論煽惑起來的一波抵制洋貨風潮,讓北京的形象在世人面前變得更猙獰。

對於一個與美國持續對抗的中共來說,與歐盟這場制裁採取反制,表面上出了一口惡氣,實質上遭遇了一個重大挫折。中歐投資協定能否批准,現在看起來,至少前景很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