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川普的「極度蔑視」,揭示歐洲在戰略上已變得令人鄙視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
「歐洲正逐漸淪為世界的邊緣角色,川普及其外交政策團隊對美國盟友表現出了蔑視,而他們的批評在很大程度上是合理的。」
圍繞近期全球局勢,美國彭博社當地時間2月19日以此為題撰寫了一篇評論文章指出,上台執政將滿一個月的川普政府,在過去一周利用慕尼黑安全會議和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行的美俄會談清楚地表明,其對長期盟友幾乎毫無尊重之意,也不願領導這個「戰略共同體」;而歐洲方面的表現則顯示出,在一個由美中俄主導的世界裡,歐洲在戰略上正逐漸走向無足輕重。
文章借由冷戰後的局勢「怒其不爭地」稱,歐洲大陸「不思進取」,只顧在防務上「搭美國的便車」,造成了如今在面對俄羅斯時惶恐不安的局面。更糟糕的是,歐洲似乎已經無法想像應當如何在沒有美國保護的情況下生存,而他們也不再信任美國。
當前,歐洲已經在烏克蘭問題上淪為「旁觀者」,而彭博社更是「敲打」歐洲,更大的危險還在後面——如果歐洲不團結,就可能分裂,在川普執政的時代之下,這並非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訪問北約總部 彭博社
文章稱,過去這段時間,川普政府從上到下的政策主張,都令歐洲感到震驚不已。首先是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他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訪問北約總部時闡述了美方對於烏克蘭問題的最新立場——收復領土和加入北約,基輔一個都別想實現。
在美俄會談前,美國防長就公然在關鍵問題上「讓步」,這令人驚訝不已。當赫格塞思在一天後收回自己的言論時,他給人的印象是,這個政府正隨心所欲地制定其高風險外交政策。
不過,當美國副總統范斯隨後登上慕安會演講時,歐洲人原本滿心期待他談及美國對俄烏衝突、中國、俄羅斯以及美歐安全分歧等關鍵議題的看法,但他卻選擇全部避而不談,轉而向歐洲發起了「殘酷的意識形態攻擊」。
范斯認為,歐洲面臨的真正威脅並非來自俄羅斯或中國等外部勢力,而是歐洲自身內部對其「最基本價值觀」的背離。他還言辭犀利地指責歐盟領導人壓制言論和宗教自由,未能阻止非法移民,並且因懼怕選民的真實意願而逃避現實,公開質疑當前的歐洲價值觀是否值得美國捍衛。
而就在幾乎同一時刻,川普直接一通電話打給普京,啟動了有關烏克蘭問題的談判程式,美方明確表示,烏克蘭將只會在其過程中發揮「有限作用」,而歐盟甚至都發揮不了作用。同時,川普一邊仍施壓歐洲承擔起支持烏克蘭這一重擔,一邊卻又試圖逼迫烏克蘭放棄其稀土礦產資源,「條件之苛刻,連黑手黨都汗顏」。
彭博社認為,所有這些都暴露了川普對歐洲人的「極度蔑視」,但也揭示了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那就是歐洲已經讓自己在戰略上變得令人鄙視。
此處,文章提到了一個所謂「搭便車」的概念,即把部分防務外包給更強大的盟友,是美國盟友關係的一大特點。冷戰後,歐洲的國防開支不斷下降,甚至在2008年俄羅斯和喬治亞爆發軍事衝突時也是如此,直到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後,才出現了小幅增長。
「在川普首次當選美國總統後,德國時任總理默克爾和其他領導人高談闊論著歐洲要對自己的命運負責,然後大多繼續悠閒地朝著將國防開支提高到占GDP約2%的微弱目標邁進。」文章這樣「陰陽」這些歐洲領導人。
終於,當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大陸大部分地區的軍費達到了2%的門檻,但在美媒看來,許多國家只選擇用庫存武器支援烏克蘭,而非迅速擴大生產。「每當有一個迅速壯大軍事實力的波蘭出現,就有一個德國這樣的國家在找各種藉口拖延。」
文章稱,歐洲如今才發現自己處於一個既悲慘又完全可預見的境地——在美國不願意支持烏克蘭時,歐洲卻無能為力。更糟糕的是,儘管歐洲的經濟規模比俄羅斯大好幾倍,但考慮到購買力平價,俄羅斯現在的國防開支已超過了整個歐洲,這讓歐洲官員感到不安。
「歐洲已陷入一種境地,即它根本無法想像在沒有超級大國保護的情況下應當如何生存,而它也不再信任這個超級大國。目前尚不清楚歐洲大陸是否有能力來應對這一局面。」
彭博社稱,在慕安會後,法國總統馬克宏已召集歐洲主要領導人緊急開會,但會議卻是一貫的分裂和無果而終。更廣泛地來看,持續的政治萎靡和經濟停滯正威脅著歐洲建立更強戰略地位的進程。
在短期內,歐洲可能會發現自己不僅是烏克蘭問題未來談判的旁觀者,而且還會成為美國在歐洲大陸駐軍以及美俄關係中其他問題的旁觀者。
更大的危險是,如果歐洲不團結,就可能分裂。「因為更有活力、更脆弱的東歐國家會聯合起來,把落後的西歐國家甩在後面。或者,一個正在衰落的歐洲將被夾在其他大國的中間。」彭博社最後認為:「對於曾經統治全球的歐洲大陸而言,這將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結果。但在川普時代,這已不再那麼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