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感歎:歐洲的「美國世紀」結束了
文/觀察者網 楊蓉
當地時間12日,主張「美國優先」外交理念、一再誓言快速結束俄烏衝突的美國總統川普終於同俄羅斯總統普京通話,稱兩人同意「立即」展開談判,並約定互訪。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前往北約總部布魯塞爾,明確表示「歐洲大陸的常規安全」應由歐洲國家「自己負責」。
這一定程度上顛覆了自二戰以來,美國一直在歐洲安全事務中所扮演的領導角色。有美媒將這同日發生的兩則消息形容為將「改變跨大西洋關係」的兩場「地緣政治驚雷」。「歐洲的‘美國世紀’結束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3日寫道,「川普與普京通話後,美國與歐洲的關係將再也回不到從前。」
CNN稱,儘管外界一直清楚川普第二任期會要求歐洲盟友提高防務預算,讓一些國家在社會開支和國防開支之間面臨「痛苦抉擇」,但赫格塞思在布魯塞爾態度之「直率」依舊「令人震驚」。
據報導,赫格塞思12日正式向北約成員國提出了川普的要求,即後者應將防務預算比例提高至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他還聲稱,美國需應對邊境安全問題和「中國威脅」等嚴峻戰略現實,無法全面聚焦于歐洲安全,「美國將不再容忍鼓勵依賴性的不平衡關係」。
CNN一方面無奈承認,川普的選擇與美國面臨的「政治現實變化」有關——參加過二戰、瞭解歐洲權力真空危險的一代總統都不再活躍;對冷戰有記憶的美國人都至少年過半百;如今美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也在亞洲並非歐洲。
另一方面,CNN也批評川普對美國傳統多邊外交政策的「蔑視」。報導稱,從川普對待加拿大和墨西哥等盟友的態度,以及要求丹麥交出自治領地格陵蘭島的威脅來看,川普推崇的是大國之間的權力競爭和交易談判,而非傳統的國際聯盟。
「川普的議程與歐洲安全無關:他認為美國不應該為歐洲安全買單。」荷蘭戰略諮詢公司CogitoPraxis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尼古拉斯·鄧根(Nicholas Dungan)說,「這不是跨大西洋關係的新時代,而是用全球大國關係取代刻意構建的‘自由國際秩序’的新時代。」
如何解決本輪烏克蘭危機,就將是這種「美歐關係新現實」面臨的第一次考驗,但美方當前釋放出的資訊並非歐洲想要聽到的。在CNN看來,儘管川普12日晚些也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了電話,但他在對衝突的理解上顯然更贊同普京的看法,即其「根源」不在於俄羅斯。
赫格塞思也同樣直言不諱。報導說,他在布魯塞爾表示,烏克蘭不能回到2014年之前的邊界、不能加入北約。他還強調,歐洲軍隊應該成為確保戰後烏克蘭安全的主要力量,但美國軍隊不會參與其中,即使將來在烏部署維和部隊,也應當不受北約集體防禦條款保護,即美國無意介入。
川普12日還透露,他和普京預計在「不久的未來」就會在沙烏地阿拉伯會面。CNN分析認為,這可能暗示他不僅要將烏克蘭排除在協議之外,還要將歐洲排除在協議之外,最終可能出現的解決方案或類似於二戰後的東德、西德分治,確定邊界後的烏克蘭或許能加入歐盟,但不會得到美國的安全保證。
赫格塞思主張,這只是一種更為務實的策略。CNN認為,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畢竟即使有西方提供的、以十億美元計的援助,烏克蘭還是沒能將邊界推回2014年以前的狀態,但這家美媒也指責川普作為「最高交易者」,剝奪了烏克蘭人的談判籌碼,事實上「獎勵」了俄羅斯。
法國、德國、義大利、波蘭、英國、西班牙和歐盟12日發佈聯合聲明,抗議川普的最新表態。聲明表示,「烏克蘭和歐洲必須成為任何談判的一部分」,在烏克蘭實現「公正和持久和平是實現強大跨大西洋安全的必要條件」。
據塔斯社等13日報導,針對俄美總統通話一事,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回應稱,希望通話能讓已經忘記如何開展對話的西方國家回歸清醒。
「在西方,許多人,首先是歐盟領導人,都對兩位有修養、彬彬有禮的人之間進行的正常、基本的對話感到震驚。這些人不會將彼此之間的許多分歧放在一邊。但他們非常清楚,政治就是坐下來,交談,尋找共同點。」拉夫羅夫說,「我希望,這能使那些已經忘記這一點的人稍微清醒過來,並且使他們重新閱讀歷史課本和政治課本。
有專家和分析人士認為,川普和普京的通話以及美國的政策轉變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同時也是對烏克蘭問題中一些「不可避免的事情」的承認。
美國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湯瑪斯·格雷厄姆分析說:「很明顯,美國不會為了保衛烏克蘭而與俄羅斯開戰,過去35年來甚至更長時間以來都是如此。」他提到,由於談判肯定會持續數月甚至更長時間,「建立俄美溝通管道至關重要」。
英國智庫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軍事科學主任馬修·薩維爾也認為,美國「很樂意按照自己的節奏前進,然後讓歐洲和烏克蘭收拾殘局」。「歐洲國家必須順應形勢……如果他們認為任何美國官員或政客都會為歐洲冒風險,那他們就是在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