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格陵蘭和丹麥:兩起醜聞與複雜的關係

格林蘭人貝塞爾森13歲時被強制置入避孕環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直到1970年代,丹麥仍強迫格陵蘭女性採取避孕措施。至今,這仍對當事人以及格陵蘭與丹麥關係產生影響。

大約三年前,丹麥廣播電台的播客揭露了格陵蘭與丹麥關係史上的黑暗一章:所謂的避孕環醜聞。據稱,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應丹麥的要求,數千名格陵蘭婦女(包括未成年人)被要求置入宮內節育器以防止懷孕。

格陵蘭島主要居住著因紐特人。自1953年起,該島不再是丹麥殖民地。但格陵蘭並沒有獨立,而是成為丹麥的一個省。直到1979年,格陵蘭才擁有了自己的議會和政府。儘管從那時起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並於2009年擴大自治權,但格陵蘭至今仍是丹麥的一部分。

「我們之前從未和男孩發生過關係」

丹麥實行強制避孕措施的目的是,降低被認為過高的格陵蘭非婚生子女比例,並控制總體人口增長。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貝塞爾森(Henriette Berthelsen)回憶了她和同學們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送往醫務人員那裡的情景。

「候診室裡已經有好幾個女孩在哭。我們還太小,從來沒有和男孩發生過關係。置入的節育器很大,實際上是為成年女性設計的。我記得那種可怕的疼痛。」

去年,貝塞爾森等人對丹麥政府提起訴訟,要求賠償並正式道歉。對於許多女性來說,強制避孕導致了健康問題和創傷。 「我們沒有得到國家提供的任何心理支援;如果我們確實尋求幫助,必須自己支付一部分費用,」 貝塞爾森抱怨道。

這一數十年前發生的醜聞至今仍未得到充分處理,這給格陵蘭和丹麥之間本已緊張的關係帶來了額外的壓力。

20世紀90年代末曝光的另一起醜聞是1951年起對22名格陵蘭兒童進行的一項實驗。這些來自困難家庭的6至8歲兒童被帶到丹麥,在寄養家庭中學習丹麥語言和文化,後來去格陵蘭推動「現代化」。

這項社會實驗失敗了。這些孩子沒有回到父母身邊,而是去了格陵蘭的孤兒院;其中六個留在丹麥並在那裡被收養。許多人患上了精神疾病,一半人成年後很早就去世了。

「對格陵蘭文化的傲慢觀點」

所謂的「實驗兒童」和避孕環醜聞都表明,丹麥對待格陵蘭人的方式令人質疑。根據格陵蘭大學文化歷史學家沃爾誇森(Ebbe Volquardsen)的說法,這與丹麥當時的政策相符,「旨在盡可能按照丹麥的生活方式同化因紐特人」。因為哥本哈根在聯合國就將格陵蘭納入丹麥王國提出的核心論據是,格陵蘭和丹麥在歷史和文化上屬於同一個王國,而且其目標是改善格陵蘭人的生活條件。

沃爾誇森解釋說:「長期以來,丹麥方面一直聲稱是出於好意,說他們必須幫助格陵蘭人。這種對格陵蘭文化的傲慢看法貫穿了整個歷史。」

時至今日,丹麥的行為方式以及經濟上的強烈依賴,仍被許多格陵蘭人視為殖民結構的延續。格陵蘭約57000人口中,相當一部分人要求真正的國家獨立。

美國提供機遇?

幾個月以來,新宣誓就職的美國總統川普多次提出要購買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自然資源豐富,地處北極,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川普稱,這是為了美國和整個世界的安全。2019年,川普第一任總統任期內,曾首次提議從丹麥購買該島。

所以,寧願成為美國的一部分,而不是丹麥的一部分?並非如此。川普認為格陵蘭可以自願加入美國,但這一觀點遭到了格陵蘭總理埃格德(Múte B. Egede)的反駁。他說,願意深化合作,但是:「我們不想成為丹麥人,也不想成為美國人。我們想成為格陵蘭人。」

儘管如此,格陵蘭專家沃爾誇森認為,美國的提議對格陵蘭有利,因為丹麥不得不更加重新考慮,應以何種方式對待大約57000名格陵蘭人。事實上,丹麥並非現在才開始重新思考與格陵蘭的後殖民關係。近年來,有關這方面的討論更為激烈,而對兒童實驗、避孕環醜聞等事件的反思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沃爾誇森認為,格陵蘭人最近所面臨的「複雜且令人不安的局面」甚至促使丹麥加強了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這「也可能為格陵蘭帶來一個視窗,能夠最終實現他們長久以來要求的改變」。

連結:格陵兰和丹麦:两起丑闻与复杂的关系 – DW – 2025年2月2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